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小广告.jpg
当前位置:首页 > 权威发布 > 行业数据
 
适变谋新,行稳致远:百年变局下的纺织工业——“十四五”纺织经济研究系列之一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 2020-12-03
距离“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重要论断首次提出,时间已过去两年多,然而变局未定,风云激荡,前途维艰。
  赵明霞 牛爽欣/文

  文章来源: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经济研究院 

  距离“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重要论断首次提出,时间已过去两年多,然而变局未定,风云激荡,前途维艰。“十四五”新征程即将开启,身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历史交汇期,纺织行业作为支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新期待的重要基础性产业,责无旁贷要破局立新,务求稳健前行。

  百年变局对于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01 国际合作机制发生重大变化 

  本世纪以来,国际力量对比格局发生显著变化。经济全球化鼎盛时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速度长时间两极分化(见图1),新兴经济体在国际经济、政治舞台上集体崛起。我国作为日渐发展成熟的发展中大国,正在无限接近国际舞台中央,在实现全面脱贫和小康社会之后,庞大、优质的内需市场将成为世界经济的核心引擎。近年来,发达国家掀起逆全球化思潮,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中美贸易冲突尤为激烈,体现出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于WTO框架下全球多边合作机制所带来的利益分配格局严重不满, CPTPP、EPA、EVFTA等由美、欧、日超大型经济体主导的区域自贸协定相继签署,表明发达国家正力图构建更加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国际经济合作新秩序。“十四五”时期,以WTO为中心的全球化机制或将陷入停滞,国际合作机制的重大变化将对世界经济发展、国际产业布局产生重要影响。  

图1:2000~2019年发达和发展中国家GDP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图2:世界主要国家GDP(单位:万亿美元) 

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与充分合作条件下的全球供应链体系相比较,新格局下的国际供应链必然面临效率下降的现实,世界经济增长将更加偏离潜在水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增速中枢从近5%下调至3%左右(见图3),“十四五”时期,考虑供应链效率下降叠加新冠疫情、金融体系风险等影响因素,世界经济的增长中枢水平或将较疫情前进一步下移。对我国纺织行业而言,这意味着“十四五”总体将处于需求总量增长放缓的市场基本面。与此同时,我国纺织企业所熟悉的国际经贸合作环境将发生重要改变,贸易摩擦风险持续高位,整合海外优质资源的风险上升,资本合作面临更多障碍。

图3:2000~2020年世界GDP同比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但是,国际合作机制重构也给了我国更深入参与全球治理的机会,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我国在国际经贸合作、特别是区域多边合作中将发挥更主动作用,近期RCEP合作达成就是重要的进展标志。我国纺织行业以在国际供应链制造端的核心地位为基础,将有机会更好地主导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格局,开创新的发展时代。

  02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 

  2020年在全球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本世纪迄今为止人类遭遇的最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新冠疫情对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已经远不止于封锁防疫措施所造成的暂时性经济活动减缓和国际供应链中断。从长远来看,更多深层次的影响将逐一显现。

  有科学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可能长期存在,或者至少在较短时间内无法消失,出于防疫目的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及社交习惯仍需延续,保持社交距离、聚集活动减少、消费场景改变所引发的需求疲弱仍将持续一些时间,由此引发的投资及创新活动延缓、劳动力长时间脱岗等问题,都将对经济发展基础造成损伤。更为重要的是,疫情期间,医疗及防疫物资的紧缺,国际供应链运转严重不畅,令许多国家从中意识到了产业安全、经济安全的重要性,强化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完善本国产业体系将成为必然的政策选择。疫情以来,已有很多发达国家鼓励本国企业回流在海外投资的制造产业,我国也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格局策略。

  后疫情时代,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的不仅是增量有限、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更是国际发展环境与竞争格局的深刻改变。在此形势之下,稳妥地安排国际贸易与对外投资发展路线已经成为纺织企业正在面临的复杂任务。同时,更好挖掘风景独好的内需市场潜力,深度融入国内发展大循环,将是纺织行业在“十四五”实现稳健前行的根本。

  03 国际产业发展格局深刻调整 

  在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深刻改变、新冠疫情影响深远的情况下,国际产业分布格局也将发生超出预期的变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资源配置效率、“成本—效益”等传统供应链构建原则一直在国际产业格局调整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也是基于这一经济规律,把握住了国际产业转移机遇。但随着逆全球化趋势显现,新冠疫情引发各国对于经济安全的考量,一系列非经济因素正在对国际产业链分布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产业链、供应链在一国或一定区域内垂直化、分散化重构,成为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发展趋势。现代科技的突破性发展,为化解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供给瓶颈和成本比较劣势提供了支撑,产业链缩短,供应链优化,使得国际产业布局垂直化的趋向更具可行性。

图4:国际产业分工布局影响因素示意图

  新形势下,纺织行业近年来始终面临的“前堵后围”处境无从缓解。虽然从现实来看,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仍存在诸多障碍,未必能取得明显成效,但防范关键环节进一步流失将是必然的政策选择。高新技术纤维材料涉及诸多应用领域及国家安全战略,发达国家对于关键、核心技术及装备的控制封锁将更加严格,智能化新技术的应用也将使传统制造环节从发达国家退出的速度较预期放缓。

  发展中国家方面,在国际局势异常复杂的情况下,国际采购商的采购布局策略将更加倾向分散化,发达国家主导的区域性自贸合作协定将成为重要的布局依据。据此,亚、非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纺织供应链制造端的作用将进一步加强,产业链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我国纺织行业与亚、非纺织产业国之间将形成更加复杂的竞合关系,既是供给端的竞争对手,又是产业链上的商贸伙伴,还在国际投资与产能布局中密切合作、相互依存。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之下,构建行之有效的国际化发展新路径,实现深度嵌入国际供应链,是对纺织行业和企业智慧的重要考验。

  04 新科技革命带来机遇与挑战 

  本世纪以来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已兴起多年,但时至今日依然动力勃发。科技革新在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领域多点突破,跨领域高新科技的深度交叉融合、扩散渗透,不断更新着研发范式与应用领域,全方位拓宽了人类生产、生活的创新发展空间。在新科技革命的诸多领域中,我国前所未有地与发达国家并立在起跑线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纺织行业虽然仅有少量领域处于新科技革命前沿,但依然从中受益匪浅。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创新驱动战略在我国受到空前重视,科技创新的软、硬件环境均显著优化。我国移动通信、交通运输等多方面基础设施条件十分优越,科技体制多年来持续改革完善,不断探索出跨领域融合创新的新技术路径,为各行各业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条件。经济规模庞大,主体众多,使得各种高新技术具备广泛而多元的应用市场,不仅提供了强大的需求动力,产需良性互动更进一步放大了创新的成效。近年来,我国纺织行业在智能化生产线自主研发与应用领域取得快速进步,与国内优越的创新条件和产业自身的强大应用需求密不可分。

  从另一个角度看,新科技革命有赖广泛的数据信息传递和累积,以广泛融合获取创新动力。而全球化遭遇逆流,显然将对科技革新形成阻碍。我国纺织行业仅存的少数科技短板大都集中在高新科技材料领域,未来或将面临国际合作成本大增的局面,如何有效开展国际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自主自立,也是有待深入探索的问题。

  05 应对气候危机亟待责任发展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形势愈加严峻,全球变暖引发的气候危机事件增多。在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情况下,《巴黎协定》推进一波三折,建成有效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难度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即将进入临界点,越过临界点意味着气候危机不可逆转,留给国际社会加以应对的时间窗口越加有限,实现二氧化碳产出与消除相中和的“净零排放”任务紧迫,难度非常。

  我国国民经济及工业产业仍处于总量增长周期,而根据中共中央近期发布的《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有关内容,我国将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气候治理重任待解。纺织行业在“十四五”时期必然不再以总量增长作为发展目标,但碳减排任务依然艰巨。与此同时,《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继续强化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表明污染防治攻坚、水资源刚性约束等任务具有长期艰巨性。从更长远的角度,将发展立足于子孙后代福祉与人类气候安全,也是世界产业强国应有之责。

  “十四五”时期,为持续提升单位产出碳减排能力,纺织行业将坚持推进节能低耗加工技术的研发应用,同时也有必要开展与净零排放相关的前瞻性基础研究,探讨建立相关行业管理与服务体系,为实现碳排放总量达峰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有效解决纺织产业链对印染加工的需求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无论从技术突破或是产业永续发展角度,都十分紧迫。

  《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形势基本判断仍然未变,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对纺织行业而言,变局给出考验,破局创造机遇。

  知变审势,化危为机!适变谋新,行稳致远!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