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形势,品牌价值再放大,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大会在大浪召开 |
本刊记者-董笑妍/文 宋卿/摄 12月6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深圳市龙华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品牌工作办公室、大浪时尚小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承办的“2018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大会”在大浪时尚小镇召开。本届大会主题为“新时代下的品牌作为”,回顾梳理了2018年度行业品牌建设工作,交流沟通了品牌创新的实践和体会,同时也展望了品牌未来的发展。
深圳市委常委、龙华区委书记余新国在致辞中表示,多年来,深圳高度重视品牌打造,深入实施深圳品牌战略,龙华区全力推进大浪时尚小镇建设,小镇内已经集聚了大量知名品牌与设计师,成为了行业品牌的引领力量之一。本次品牌大会在大浪召开,将有力助推深圳品牌建设。 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曹学军发表致辞,她表示,当下,中国纺织服装品牌意识深入人心,品牌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品牌企业的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但随着消费市场的变革,品牌建设面临着新的境遇。曹学军对纺织服装品牌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创新引领品牌,要敢为人先;二是责任发展,品牌要勇于担当;三是建立文化自信,品牌要更有作为。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表示,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大浪是中国时尚品牌的集结地,多年来,我们目睹了深圳、龙华、大浪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 “科技、时尚、绿色”是纺织服装产业的新标签,其中,品牌建设成为了行业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围绕科技,品牌要借助技术新杠杆,创造“科技”与品牌新模式,培育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打造场景化、平台化、共享化、娱乐化新终端;围绕时尚,挖掘文化新内涵,创造“时尚”与品牌新文化,全新的消费时代正在崛起,品牌需要重新梳理细分定位,重塑品牌与年轻消费者的链接,实现传统文化与当代时尚的无缝融合;围绕绿色,落实产业新担当,创造“绿色”与品牌新风向,要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重构经济系统,将经济系统纳入自然循环系统之中,强化人本责任、环境责任和市场责任。新时代,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品牌建设要有新作为。 权威发布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纺联品牌工作办公室主任杨兆华发布了“2018年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发展报告”。发展报告从加工制造品牌、终端消费品牌、区域品牌三个板块总结提炼了品牌新特点。其中,加工制造品牌正在以产品创新和智慧生产创建品牌优势;终端消费品牌正以新消费为导向不断创新运营;区域品牌正在打造集体与个体互融互利的载体和平台。 杨兆华在会上还结合优势品牌的案例,深入剖析了品牌建设的典型做法,为在坐嘉宾提供了颇具价值的可借鉴经验。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纺联品牌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华珊发布了“2018重点跟踪培育纺织服装品牌企业”名单。《关于发布2018中国服装家纺区域品牌试点地区名单的决定》也随之发布。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2018年中国服装家纺区域品牌试点地区 名单 (按拼音首字母排序) 大浪·中国服装区域品牌试点地区 虎门·中国服装区域品牌试点地区 平湖·中国服装区域品牌试点地区 濮院·中国服装区域品牌试点地区 叠石桥·中国家纺区域品牌试点地区 余杭·中国家纺区域品牌试点地区 主 题 演 讲 大会进入主题演讲环节,分别就“创新力:驱动品牌发展”和“设计力:刷新消费体验”两大主题展开分享。 中国服装协会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国强主持 “创新力:驱动品牌发展”环节 深圳歌力思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国新,广州市汇美时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方建华,锦坤文化发展集团创始人、互联网品牌营销专家石章强发表演讲,为嘉宾分享了企业品牌的塑造经验,以及未来品牌的运作模式创新。 中国服装论坛执行主席王军主持 “设计力:刷新消费体验”环节 WGSN中国区总裁张玮,中国时装设计“金顶奖”获奖者、艺之卉时尚集团创始人兼首席设计师赵卉洲,华为UCD中心首席用户体验设计总监梁俊,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制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e-works CEO黄培分别在该环节发表讲话,就消费者迭代下的商业创新,以及设计驱动生活创新和品牌发展等方面展开探讨。 会议的最后,来宾们共同参观了时尚品牌玛丝菲尔、艺之卉,直观感受品牌塑造的生动案例。
借助技术新杠杆,挖掘文化新内涵,落实产业新担当 ——在2018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大会上的致辞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 孙瑞哲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相聚深圳,举办2018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大会,在此,我谨代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对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迈入新时代,国家的高质量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塑造,需要战略谋划、集成智慧并形成有序行动。在新的历史方位下,科技、时尚、绿色成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新标签、新定位。品牌,作为产品的“人格表征”,关乎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的步伐,关乎文化自信与软实力的提升,进而关系到中国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与整体风貌。 强化品牌建设已成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也是本次会议以“新时代下的品牌作为”为主题的立意所在。行走在新时代,要在根源上寻求品牌发展的“心法”,在策略上探索品牌提升的“技法”。 品牌要满足市场需求,形成有效供给的核心关键是创造品牌价值,借此机会,围绕如何提升品牌价值,分享三个观点。 一、 借助技术新杠杆,创造“科技”与品牌新模式。 一方面,从供给侧来看,《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将培育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定位为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大规模定制未来发展趋势体现为:定制流程模块化、定制场景虚拟化、全品类定制平台化、互联网+和智能制造一体化。其创新重点和关键环节包括:制定服装测量方法标准,推动人体数据库建设和服装号型标准制定,提高三维人体测量、服装3D可视化及模拟技术的精准性和实用化;建设消费者与生产企业信息交互平台、产业链协同供应平台,在服装、家纺行业推广个性化定制和批量定制,直接对接消费需求,用工业化手段生产个性化产品。可以看到,协同产业链上下游创新,依托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装备开发,智能工厂建设,实现产品的智能化、生产设备的智能化以及运营过程的智能化,未来中国纺织服装的品牌建设,将迎来有“智”者事竞成的局面。 另一方面,从需求侧来看,未来的品牌零售新模式中,场景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娱乐经济已经成为信息经济时代隐性的货币形态,新模式已成为品牌价值的重要端口。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协同线上线下的全渠道零售,日渐成为服装行业零售模式的标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所不联”。未来的零售场景将颠覆传统的零售时空观,真正成为围绕消费生活,高密度、嵌入式、隐形化的一种存在——技术赋能品牌,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与时装秀、电子商务、量体裁衣等场景的结合,将有助于提升品牌服务体验、增加品牌流量、创造品牌认知。 二、挖掘文化新内涵,创造“时尚”与品牌新文化。 在供给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并存的时代,品牌的文化属性,成为与品牌的功能属性价值相当的内在参数。值得关注的是,当下消费者主体正在发生迁移,80后和90后已成为消费主力军。全新的消费时代正在崛起,品牌所服务的对象正呈现出“部落化”与“群体化”的细分特征,这也给品牌实现自身价值的裂变与繁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绝佳机遇。 这同时是一个传统与当代、传承与融合、东方与西方加速协同的时尚时代。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梳理、细分、坚持品牌定位,创造性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潮流风貌与时代价值,注重挖掘当下流行元素与二次元等亚文化的价值,提取灵感、转化语境,重塑品牌和年轻消费者的心智链接,不断丰富产品品类,提升品牌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市场价值,以品牌文化构筑时尚话语权,实现传统文化与当代时尚、民族文化与大众潮流的交互升华。 三、落实产业新担当,创造“绿色”与品牌新风向。 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发展的无穷动力之源泉,也是产业赢得尊重,实现体面发展、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准则。 品牌发展的传统路径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物质单向流动。未来的新型路径,则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发展产业经济,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中,是未来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建设所要肩负的重要新担当。 落实产业的新担当,意味着要不断深化社会责任,人本责任、环境责任以及市场责任,建立负责任的研发体系、采购体系、生产体系、物流体系,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品牌价值。一方面,要遵循资源利用的减量化,产品的再使用,废弃物的再循环,树立品牌的新生产观。另一方面,随着消费升级的不断深化,行业需求呈现出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转变、炫耀型消费向投资型消费转变,我们要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建立品牌新消费观。这是一个由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良性交互下,取代过去“单程式”经济的“循环式”品牌经济发展模式。 新时代,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品牌建设要有“新作为”,要培育壮大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制造品牌”、“消费品牌”、“区域品牌”。品牌建设是一个个细胞原子的精耕细作,更是一个个生态系统的高屋建瓴。何为“新作为?我们需要锻造智识,更需要凝练审美;需要本土情怀,更需要全球眼光;需要对品牌自信,更需要对自然敬畏。 自主品牌的孵化与壮大,非一蹴而就。品牌建设工作,需要细水长流的恒常之功。衷心希望中国本土品牌再造世界、妆点世界,希望每一位产业人,能够共同成为缔造百年品牌、芳华盛世的重要推手。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