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小广告.jpg
王士华:为高性能纤维增加“竞争砝码”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8-12-04


走近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领军人物系列报道

  本刊记者-李江敏

  说到纤维,普通人想到的只是衣服及各类编织物。其实,纤维是当今人类发现的最重要材料之一。航天器、飞机、导弹、高铁等高精尖设备,无一离得开纤维。

  聚酰亚胺纤维作为近年来产业化开发的一种新型高性能纤维材料,因性能优良而备受关注,但其生产成本以及对合成工艺的高要求限制了其发展。而要说起对于聚酰亚胺纤维的研发和创新,江苏奥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士华则最有发言权。

  以实干推动产业发展

  对于企业,王士华介绍说:“江苏奥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聚酰亚胺高性能纤维及其后道制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于2011年,产品广泛应用于环保高温除尘、特种防护以及结构与复合材料领域。公司建有江苏省聚酰亚胺纤维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聚酰亚胺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连云港市工业企业技术中心,开展聚酰亚胺纤维及其制品的研发工作,近五年累计投入研发费用近2000万元。”

  多年来,经过公司研发团队的不断努力,在聚酰亚胺纤维后道产品研发方面取得新突破:如聚酰亚胺特种防护抓绒面料、聚酰亚胺新型消防员灭火防护服、聚酰亚胺特战头套、聚酰亚胺保暖被、聚酰亚胺防火毯、聚酰亚胺抗菌保暖袜、聚酰亚胺隔热防护手套等多个产品。

  目前,公司开发的产品已成功应用于各行业:在环保领域,产品成功用于高温烟气过滤材料、装备水泥、钢铁冶炼等生产线,有效降低了PM2.5的排放,为大气治理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在特种防护领域,开发的防护面料在国际上首次应用于军警防护服装,已成功列装森林武警15式战斗服、15武警特战头套、消防员灭火防护服,有效增强了军警部队单兵的作战能力,保护战士的生命安全;在航空航天领域,产品已成功应用于某型号战术导弹的绝热层、透波性雷达罩、核设施防护层、特种电缆护套等。

  在王士华的带领下,研发团队联合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性采用干法纺聚酰亚胺纤维工艺技术,首次提出并建立了“反应纺丝”新机理,建成了全球首条千吨级干法纺聚酰亚胺纤维生产线,并拥有聚酰亚胺纤维工艺技术及全套装备的自主知识产权。目前,该项目产品已成功应用于耐高温滤材等领域,有效推动了高性能纤维国产化的跨越式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15年,该项技术成果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016年,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聚酰亚胺纤维应用技术的成功突破快速提升了我国环保产业、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的核心竞争力。王士华认为,科技创新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他表示:“加速推广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材料在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环保产业得到更多的应用,才能实现企业自身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为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美丽中国做出一份贡献。”

  在时代潮流中“破题”突围

  近年来,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快速发展,市场应用不断拓展,质量效益不断改善,成为纺织工业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在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加快纺织工业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相关领域做出了积极贡献。王士华表示,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应注重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

  当前,科技创新是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不断成长的动力,在发展过程中,行业需要紧跟时代潮流,与国际接轨,不断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尝试新产品。而知识产权是行业企业扩展壮大的有力保障。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应大胆尝试运用并推荐新材料、新技术,构建纤维材料上下游产业链,搭建企业交流载体,共同推动行业及高性能纤维特别是聚酰亚胺纤维的高效发展。

  随着国家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特种防护人员的防护越来越重视和工业阻燃隔热领域对阻燃隔热要求不断提高,高温过滤、特种防护和工业阻燃隔热等领域对聚酰亚胺产业用纺织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江苏奥神为了满足不同领域日益增长的聚酰亚胺纤维需求,制定了未来3~5年的发展规划,将在世界首条工业化生产的干法纺聚酰亚胺生产工艺技术基础上,进行纤维改性研究、工艺技术优化及产品应用开发,同时建成年产3000吨聚酰亚胺生产线。

  谈及未来规划,王士华说:“在目前不断开发民用产品的基础上,公司将开发军用产品,拓展公司产品应用市场,为我国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的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战略材料。同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维护社会稳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