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梦·党旗红 | 光威复材党总支书记卢钊钧:勇攀科技高峰,点燃民族之光 |
薛德帅/文
![]() 建党百年百人谈•书记谈党建
勇攀科技高峰,点燃民族之光
访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卢钊钧
![]() 碳纤维又称“黑色黄金”,有“新材料之王”的美誉。在国防军工、航空航天、轨道交通、体育休闲、新能源等诸多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及无法估量的市场潜力。但就是这样一种战略新材料,曾被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垄断了近半个多世纪,我国一直依赖进口。如何尽快摆脱这种局面,加快国产化替代速度?在党的领导下,光威人在思考,光威人在行动,走出了一条“光威模式”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深化改革创新,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先进典型。 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专业从事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隶属于威海光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现在,光威复材以高端装备设计制造技术为支撑,形成了从原丝开始的碳纤维、织物、树脂、预浸料、复合材料制品、检测、复材生产装备制造及工装模具设计制造的完整产业链,产品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通讯、兵器装备、核电装备、船舶制造、新能源风电、轨道交通、高端体育休闲用品等领域。
作为山东省政协委员,威海市党代表、人大代表,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卢钊钧长期以来带领光威复材打破碳纤维国际封锁,成长为我国碳纤维行业龙头企业;主导公司IPO工作,并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引领行业做大做强。工作期间,多次被各级党组织授予“优秀共产党员”、 “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带领企业荣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项。
01
家国情怀,从军报国
我国碳纤维技术研发始于上世纪70年代,但在“十一五”之前产业化关键技术一直未能突破,发达国家对我国实行产品、技术、装备三封锁,碳纤维完全被“卡脖子”,受制于人。2001年两院院士师昌绪向中央建议,指出21世纪中国如果没有碳纤维将落后整个时代,呼吁立项,国家决定设立“863”碳纤维专项。也恰逢此时,全球渔竿制造龙头企业光威集团,因碳纤维鱼竿生产用材需求,决定冲入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战略性新材料领域—碳纤维,成立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悄无声息”地开始研制碳纤维,成为第一家进入碳纤维产业的民企。
![]() 卢钊钧介绍,2005年,光威拓展研制的CCF-1级碳纤维通过“863”验收,这标志着我国首次拥有了自己的产业化碳纤维,一举打破了国外的封锁垄断,改变世界碳纤维格局,填补国内空白。此刻,光威如果将碳纤维技术全面投入民用产品的生产,将迅速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然而,面临发达国家对碳纤维材料愈烈、我国航空航天领域亟需碳纤维的情境,光威集团毅然决定研制军品碳纤维。 军品用碳纤维与民用不同,研发投入巨大,且投入期长,见效缓慢。但面对国家的需要,光威集团创始人、老党员陈光威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带领光威集团走上了“从军报国”之路,用他的话说这也是一条“脱富致贫 回头无岸”的道路。
2007年,光威拓展启动中国第一个碳纤维航空国产化应用验证项目,“小渔竿”正式参军。十余年来,光威不仅把渔竿业务每年产生利润全部投进碳纤维研发和生产,还贷款20亿元,总投资超过30多亿元,破釜沉舟、自力更生,相继突破了T700、T800、T1000、M40J、M55J等高强高模高性能碳纤维关键技术,并形成产业化,实现碳纤维材料的自主保障。
02
自主创新,产研合作
实践反复告诉我们,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卢钊钧介绍,自研制碳纤维以来,光威就十分重视技术创新,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加研发经费投入,以推动技术平台建设和研发项目的顺利实施。
![]() 每年的研发投入占当年总营收的比例,通常是衡量一家企业技术力量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公司研发投入持续增加,研发投入占比始终保持在10%以上,其中,2014-2016年连续三年占比均为17%左右,后来,在营业收入增速较快的情况下,公司研发费用仍持续增加,研发投入规模领跑整个行业。 在公司党支部的带领下,十几年来,公司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制造技术,并成功应用于产业化生产,成为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研发和实现产业化的必备技术支撑。并培养建设了一支以党员为先锋的功底扎实、经验丰富、敢于拼搏、自信稳定的技术和管理队伍。
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光威复材还采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模式,与国内碳纤维及复合材料领域的多名权威专家合作共研,并与中科院化学所、北京化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1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2019年,光威复材与北京化工大学合作的“湿法纺丝高强碳纤维产业化制备技术”项目获得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 公司还承担建设了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国家工程实验室,这是行业唯一的专业从事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生产技术研究的国家级研发创新平台。近年来,光威复材还先后建成了山东省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成为我国碳纤维行业重要技术的输出基地,并先后获国家授权专利280余项。 在国家和省市级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光威复材还承担了多个包括科技部863计划项目在内的高科技研发项目,突破了一系列碳纤维研发和生产的关键技术和工艺、装备瓶颈。作为碳纤维行业矢志不渝的创新者,光威复材还将继续进行T1100级高强碳纤维、M60J级高模碳纤维、低成本大丝束碳纤维的研发,以及开展碳纤维生产线设备,碳纤维油剂、上浆剂等配套产品的研制及产业化。
03
拓展全产业链,实现高质量发展
2017年9月1日,光威复材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上市后,资本市场为公司IPO募投项目的进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光威复材造血功能得以提升,公司成为国产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重要的制造基地。
随着光威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光威持续将军工院所的科研技术优势与自身的产业化生产优势相结合,与军工单位紧密结合式发展,走出了一条共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开拓市场的深度融合发展道路。
![]() 在立足军工优势的基础上,光威复材大力向民用领域拓展,自主研发风电碳梁产品,成为全球风电“巨头”维斯塔斯的重要供应商。风电碳梁也成为公司业绩新的增长点,卢钊钧介绍,在新的发展阶段,公司提出了“521”发展战略:“5”即全产业链布局生产实体,包括碳纤维、通用新材料、能源新材料、复合材料、装备制造,“2”即技术平台引擎,包括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即碳纤维孵化园区,形成 “产、学、研、用”立体多维发展模式,使碳纤维全产业链持续发展。 目前,光威复材在国产碳纤维自主研发的道路上,在自主制造、自主创新、自主升级过程中,已经建立起多维、立体的军民品协同发展模式,搭建起全产业链的科研和生产平台,形成了可持续的健康发展能力,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和赢利能力稳步增强,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中国“黑色黄金”高质量发展之路。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