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百年梦·党旗红 | 党史回眸,百年瞬间(第十八期7.18-7.24)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21-07-21


  来源:中国纺联党委办公室 


  1985年7月18日

  “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马恒昌逝世
  1985年7月18日,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工运活动家马恒昌因病在齐齐哈尔逝世。马恒昌这个名字在50年代初就同他的英雄集体――“马恒昌小组”一起闻名于全国。抗美援朝期间,马恒昌决心为抗美援朝作出更大贡献,他们小组发出了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得到了全国1.8万个班组、300多万名职工的积极响应,带动了一场席卷神州大地的劳动竞赛。
  自1949年4月28日建组,“马恒昌小组”以第一个试行班组民主管理分工、第一个组织工人技术研究会倡导班组技术革新、第一个倡议开展全国劳动竞赛、第一个制定和完善班组管理制度、第一个实行岗位责任制而享誉全国工业战线,被誉为“中国班组建设的摇篮”,成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 

  1927年7月19日

  工人运动领袖赵世炎牺牲
  1927年7月19日 工人运动领袖赵世炎在上海龙华牺牲,时年26岁。赵世炎,字琴生,号国富,笔名施英,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15年赵世炎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中,念中学时曾参加“五四运动”,是当时师大附中学生运动的组织者。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与周恩来等一起创建了中共旅欧支部。回国后,与陈独秀、周恩来、罗亦农等共同领导了震惊中外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成为当时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1927年不幸被叛徒出卖,被捕牺牲。
  “龙华授首照丹心,浩气如虹烁古今,千树桃花凝碧血,工人万代仰施英。”革命老人吴玉章在《忆赵世炎烈士》一诗中,高度评价了赵世炎同志。2009年,赵世炎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1965年7月20日
  李宗仁回国定居
  1965年7月20日,前国民政府代总统李宗仁偕夫人郭德洁从海外归来抵达北京,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来到机场迎接。随同李宗仁归国的还有李宗仁的秘书程思远。
  李宗仁在机场上宣读了声明,对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方照顾和热烈欢迎表示感谢。他希望在台湾的国民党人凛于民族大义,毅然回到祖国怀抱,团结抗美,一致对外,为完成国家最后统一作出有用的贡献。他说:“16年以来我以海外待罪之身,感于我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英明领导之下,使国家蒸蒸日上。……”27日、31日,毛泽东、刘少奇先后接见李宗仁夫妇。毛泽东在接见时说:跑到海外的,凡是愿意回来,我们都欢迎。他们回来,我们都以礼相待。并建议李宗仁到全国各地去看看。
 

  1919年7月21日
  周恩来创《天津学生联合会会报》
  1919年7月21日,天津学生联合会机关报,由周恩来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会报》创刊。周恩来撰写了《革新、革心》社论。《天津学生联合会会报》开初为日刊,后改为三日刊。共出100多期。《天津学生联合会报》设有“主张”“时评”“新思潮”“新闻”“国民常识”“函电”“文艺”“翻译”等8个栏目。其宗旨是:宣传新思潮,报道与评论国内外时事和全国学生运动,指导革命青年学生的反帝反军阀的斗争。

  1928年7月22日
  平江起义
  1928年7月22日 原国民革命军湖南陆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在彭德怀、滕代远领导下,举行平江起义。24日,成立了平江县苏维埃政府,起义部队改编为红军第五军第十三师,彭德怀任军长兼第十三师师长,滕代远任党代表。平江起义有力地推动了湘鄂赣边界革命斗争的发展,为创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也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1921年7月23日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
  1921年7月23日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有: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旅日的周佛海,受陈独秀派遣的包惠僧,共13人,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参加大会。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选举产生中央局,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从此中国出现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1944年7月24日
  邹韬奋在上海逝世
  1944年7月24日,著名新闻记者、政治家、出版家邹韬奋在上海逝世,终年49岁。在上海病逝后,中共中央根据他生前的表现和申请,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邹韬奋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在上海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12月,他与沈钧儒、厉麟似等人组织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1936年11月,国民党为了扑灭国内的抗日烈火,逮捕了正在领导抗日救亡运动的救国会领导人沈钧儒、邹韬奋等七人,酿成七君子事件,遭到全国人民,包括宋庆龄、何香凝等社会名流的强烈反对。邹韬奋出狱后辗转重庆、汉口、香港继续开展爱国救亡工作。
  1956年上海市政府出资修复邹韬奋的故居,并在隔壁建立了韬奋纪念馆。2009年邹韬奋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229892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