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树津一行调研纺织产业集群地 |
本刊记者 万晗 欧阳潇 文/摄
![]() 产业集群担负着行业发展重要的责任。
在一年一度的全国纺织产业集群工作会议召开前夕,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陈树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集群委员会处长赵跃进等一行先后来到湖北省仙桃市,江西省奉新县、分宜县,湖南省醴陵市船湾镇,浙江省安吉县、义乌市大陈镇,河南省新野县等地就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进行了考察和调研。
其间,中国服装协会专职副会长冯德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副会长、《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社长钱晋,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王克莉,中国产业用纺织品协会秘书长李桂梅,中国麻纺行业协会秘书长洪君,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秘书长谢青以及当地纺织行业协会领导分别陪同调研。
特色纤维集群优势集中
江西省分宜县的苎麻总面积和农民人均种麻水平均属全省前列,从事这个行业的生产人员达到10万人,该产业也是分宜县的主要支柱产业,2012年全县苎麻种植面积达10万余亩,夏布产量为60万匹,产业总值38.32亿元。
调研组先后考察了分宜县苎麻种植专业合作社、夏布编织、麻纺及麻棉混纺生产线等苎麻纺织产业链,以及恩达家纺,新达麻业等龙头企业,并组织召开了论证会。
会上,分宜县县委副书记敖带芽介绍说,分宜的产业链较为完整,从原料采集运输到半成品、成品的生产分销,已经基本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龙头企业特点鲜明:恩达麻世纪、磐石印染、新达麻业等发展迅猛,恩达麻世纪更是中国麻纺织行业竞争力10强企业(排第二位)。
中国麻纺织行业协会秘书长洪君表示,分宜县的产业链相对完整,通过自主创新使得产业模式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植物染色及生物脱胶技术目前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希望抑菌、吸湿排汗等功能性与生活理念结合在一起,走进人们的生活。
安吉县的竹产业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闻名遐迩,经过多年的发展,安吉的竹产业无论是竹产量还是竹产值都是位于中国第一。
陈树津一行先后来到了安吉登冠竹木开发有限公司、安吉竹天下竹业有限公司、安吉千竹坊竹纤维有限公司以及浙江绿卿竹业科技有限公司等竹纤维制品和品牌销售企业并就竹业产品开发、品牌培育、产品销售等问题与企业进行了深入的交谈。
据安吉县竹产业局局长方朝阳介绍,到2012年,安吉竹产业实现产值158亿元,其中生态纺织品行业实现产值达到了44亿元,已初步建立以生态功能性纺织产品为重点,以竹纤维品牌经营为亮点,以生态纺织技术服务及其他配套项目为补充的产业机构,实现了嵌入式发展的生态纺织产业布局。
棉纺集群龙头企业作用突出
当前,棉花问题一直困扰了棉纺集群的发展,对棉纺企业影响巨大。对此,陈树津一行先后到江西省奉新县和河南新野调研,并就棉花、产品开发、用工等情况与企业负责人进行了交流。
江西省奉新县共有规上企业10家,家庭式纺织企业百余家,形成了具有200万锭,年产各类纱线40余万吨的生产规模,纱锭数占江西省总数的40%,棉纺能力全省第一。工业总产值从2002年的1.86亿增加到2012年的77.4亿元,年均增长率高于同期全国纺织工业。
陈树津一行先后考察了中国织材、锦润纺织、永兆实业、印染集控区和棉纺检测站,对奉新县纺织产业自2009年授予“中国新兴纺织产业基地”以来的快速发展给予了肯定。
奉新县副县长黄彩鹏表示,在产业发展过程种,始终坚持高起点、高门槛的发展思路,落户企业强调使用国际、国内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劳动设备,这使其万锭用工大大低于130人的行业标准。
同时,纺织产业链招商是奉新的招商思路,引进了200锭的纺纱能力,年产30万吨再生涤纶纤维企业4家,染整制造企业6家,年生产630万件套服装加工企业3家,同时还有集控区污水处理厂,可以说,奉新的产业链正在逐渐完善,发展后劲日益增强。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副会长、《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社长钱晋表示,除了土地政策、补贴之外,在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上奉新有更多的投入,希望奉新从家纺和针织方面延伸发展,更加谨慎规划,使市场资源配置好。
起源于民国年间的新野县棉纺织产业一直保持着活力,进入新世纪以来,新野棉纺织产业迅速崛起,产业规模、发展水平处于河南省前列,成为县域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
陈树津一行先后调研了新野诚德贸发公司、新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华星纺织有限公司、罗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新野县纺织行业中的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中起到突出作用。新野县副县长李占德介绍说,截至目前全县纺织企业共有117家,纱锭规模达到160万锭,年产棉纱40万吨,坯布2.53亿米,吸纳就业4万余人,对全县财政贡献率达到60%左右,成为了鄂豫皖毗邻区域性纺织产业交易中心。未来新野县将以转型发展为方向,稳步扩大棉纺织规模,积极发展终端产品,完善各项配套体系,并打造成一个较高知名度的棉纺织生产基地、服装面料生产基地和区域性纺织品交易中心。
河南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李书勤在调研中表示,新野县在发展棉纺织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前景十分乐观。但是今后的发展中要加强品牌建设,扩大不同纤维品种的开发,并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王克莉也指出,新野县在今后的发展中还要注重产业链的上下游结合,以及注重发挥公共服务平台的优势,并把棉纺织行业做强做大。
非织造集群发展迅速
近些年来,非织造布产业发展迅速。在调研期间,陈树津一行先后实地察看了湖北省仙桃市的三伏潭镇欣意无纺布公司,龙华山街道办事处慧狮塑业,干河街道办事处丝宝集团,彭场镇恒天嘉华非织造公司、裕民公司以及无纺布促进中心和中岭创业园社区,就如何发挥无纺布产业集群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条和科技创新等问题进行座谈。
在湖北省仙桃市,非织造布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提升,呈现出“铺天盖地、外向带动、链条完整”三大特点。2012年,全市拥有非织造布生产线53条,年产非织造布19.3万吨,年耗用材45万吨,全市非织造产业集群产值246亿元。截至2013年9月底,仙桃市非织造布企业2016家,从业人员9.6万人。
仙桃市市长周文霞指出,无纺布产业带动了仙桃工业的发展,壮大了产业集群,催生了民营经济的繁荣,推动了仙桃的对外开放,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仙桃无纺布产业已经纳入全省重点产业集群,对仙桃市重返全国百强具有支撑作用。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协会秘书长李桂梅表示,仙桃的非织造布产业给人印象深刻,但这个行业的发展速度很快,因此要注意产业链的多样化,要看到品牌的重要性,品牌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服装产业集群特色鲜明
服装产业集群近些年来发展势头良好,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湖南省醴陵市船湾镇,陈树津一行在市委副书记林伯芝、副市长贺小玲的陪同下实地考察了韶峰服饰和南洋服饰等企业,并就如何发挥产业集群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和科技创新等问题进行座谈交流。
上世纪80年代,醴陵服装产业开始起步并逐步发展壮大,目前,全市汇集了200多家标志服加工企业,拥有注册商标40余个,从业人员达万人以上,初步形成了产、供、销和自主研发一体化的产业格局,打造了“韶峰”、“湘卫士”等一批国内旗舰职业服装品牌。
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秘书长谢青表示,中国服装协会服务的50个集群中,职业装集群目前还没有,各地虽然有职业装企业,但还没有形成块状经济,希望未来加强龙头企业的培育。
衬衫产业是义乌市大陈镇的支柱产业,全镇共有衬衣制造企业238家,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7家,日产衬衫60万件,年产衬衫1.74亿件,约占全国衬衫产量的15%,并荣获了诸多荣誉称号。
作为大陈镇主要的衬衣龙头企业,浙江双佳制衣有限公司、浙江天驰服饰有限公司、浙江贝克曼服饰有限公司等在产品研发、经济效益方面一直处在领先地位,企业独到的发展模式也吸引陈树津一行的关注。
中国服装协会专职副会长冯德虎表示,大陈镇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不仅要利用高新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而且还要整合自身资源,更大限度地挖掘产业链上的优势,并形成制度化。
集群地区蓬勃发展有目共睹,除了以上这些所调研地区外,还有一批产业集群地在当地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推动下,正在积极争取加入全国纺织集群试点地区,届时本月20号在浙江萧山召开的产业集群会上,他们将一道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产业集群将进行交流。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