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小广告.jpg
南京云锦博物馆:在国际范儿与接地气间游走
文章来源: 2014-07-28


本刊记者-黄天玉 李英 

 至今已拥有近1600 年历史的云锦,穿过时光的洪流,以一番国际化的姿态尽显传统技艺的摩登一面。回过头来,南京云锦博物馆走入社区和学校,“从娃娃抓起”做启蒙,云锦的另一面也可以很接地气。

  

全球共筑“云锦梦”  

2013 10 月,一场来自万里北欧的特殊展览在南京云锦博物馆拉开序幕,挪威织锦在此展出,包括挪威传统手工挂毯,北欧民族服饰中的腰带和头饰、现代风格的真丝羊毛织锦,以及手工穿孔卡编制技艺展示表现出了挪威传统手工织物的异域魅力,而同期举办的“中挪传统手工织物技术研讨会”也引起了业界热议。 

 作为中国古文明经典代表之一的南京云锦,看似与北欧挪威织锦没有太多关联,但在南京云锦博物馆馆长张玉英看来,云锦漂洋过海、走出海外,扮演的就是中国与挪威文化交流使者的重要角色。这场东方文明与北欧风情的邂逅还要追溯到2001 年,那一年,张玉英带领南京云锦博物馆在挪威奥斯陆大学博物馆办了一场“南京云锦专题展”,展览为期3 个月。 

 “到了挪威之后,我们惊讶地发现有很多挪威人非常喜欢中国文化,当时正值圣诞节期间,有很多观众利用假期到奥斯陆大学参观,他们非常喜欢汉字,也对云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张玉英回忆道,在挪威的短短十几天让她倍感自豪和骄傲,而云锦与挪威的不解之缘也从此开启。 

 随后,挪威方面提出计划在当地持续性地举办云锦的相关展示,发起人正是挪威华侨郭亚湘,这位在上世纪80 年代定居挪威的广州人与她的挪威丈夫阿瑞尔德·哈根都十分痴迷中国古丝绸文化。 

 2009 年,郭亚湘和哈根双双辞职,全身心投入到对云锦的海外推广工作中,最终在挪威开办了“云锦展厅”,展厅展品包括8年前在挪威引发轰动的大花楼织机,还有南京云锦研究所提供的龙袍、缎料等织品。每年夏天,南京云锦研究所都会派两名织工到挪威,为国外观众现场演示织造技艺。除了接待游客,云锦挪威“分馆”也被当地教育部门列入了中小学校的“校外课堂计划”,挪威当地的孩子们会从养蚕开始,学习缫丝、染丝、织造,等到他们能独立完成手提袋等相对简单的织品,就可以结业了。

 郭亚湘开办的挪威“云锦展厅”获得了惊人的效果,而据张玉英透露,郭亚湘所有对于云锦的支持和推广投入完全都是“自掏腰包”的,去年10 月,郭亚湘和哈根还专程前往南京,到云锦博物馆参加了“中挪传统手工织物技术研讨会”。 

 张玉英说,“南京云锦博物馆与海外方面的合作得益于很多海外志愿者的支持,他们对于云锦的执着与热爱深深感动着我。”然而,还有一位纯正的外国夫人为云锦推广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也给张玉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张玉英回忆,杨太太的丈夫是某跨国公司的高管,当时是派驻在南京的代表,杨太太一次在酒店内的专卖店里偶然间看到了云锦制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立即与云锦博物馆联系,提出想要参与云锦的推广工作。 

 “当时我也十分疑惑,一个外国人能为云锦做些什么呢?在与杨太太交流后,我才明白她想依据云锦的传统纹样,把西方现代时尚元素融入进来,设计出能够吸引海外消费者目光的云锦制品。” 张玉英介绍说,在派驻在南京的3 年时间里,杨太太都会坚持定期到云锦博物馆“上班”,即使是在摔伤骨折时也如约而来。现在,杨太太已经回国,但她的精神给云锦博物馆的团队上了一课。 

 

 “今年,挪威纺织工艺协会又到南京云锦博物馆来,我们还邀请了南京艺术学院的学生与挪威织锦大师现场交流,学习挪威织锦的制作过程。”张玉英表示,云锦是中国与挪威友谊的一架文化桥梁,南京云锦博物馆与挪威织锦的交流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双向交流模式。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