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T台越来越圆 |
本刊记者_ 罗欣桐 本来十来分钟就完事的时装秀,生生被拉长到半小时,以往十多米的T 台也被拉长、搓圆甚至编成迷宫状。在四大国际时装周,秀场第一排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了不得罪任何人,品牌公关和设计团队真是伤透了脑筋。 T台本身就是个时髦的名词。舞台上的身姿绰约,台下坐席里的衣香鬓影,坐在第一排的VIP们傲娇地昂起头,云淡风轻地瞄着台上的动静,并在心里时刻提醒自己,绝不能流露一丝兴奋,太俗。 在四大国际时装周,秀场第一排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除了殿堂级的时尚杂志总监,没那么殿堂级的时尚小编、为品牌代言的大明星、没给品牌代言但胜在关系够铁的小明星、红得发紫的新新时尚icon、点击率过万的草根网红以及那些真正掏钱买高定的土豪太太们⋯.秀场头排座位区区十数个,左右开弓也不过三四十,怎么够分配呢?何况,在关系复杂的时尚圈和娱乐圈,品牌公关们还要识趣地分隔开心存芥蒂的某些明星⋯. 更糟糕的是,某些好不容易参加一次国际时装周的本土艺人,趁着秀还没开始,大腕还没就座,会把原本贴在第一排座位上的名片卡摘掉,一屁股坐上去,让自己的摄影师抓紧拍几张照,就算是坐过头排看过秀了。而那些真正来看产品,忙着做采购预算,又基本坐不到头排的买手们,目睹这些荒唐事就真的只能翻翻白眼耸耸肩了。
人人都是VIP 既然谁都想坐头排,每一位都是贵客,怎么办?为了不得罪任何人,品牌公关和设计团队可是煞费心机。比如,以往也就十米开外的T 台被无限伸长;以往稍微动动腿就能下班的模特们,现在要穿着高跟鞋走过几乎两个篮球场那么远的路,更别提那些蜿蜒曲折、迷宫状的秀场,皆因为了尽可能让第一排的座位增多,以往十来分钟就完事的时装秀,生生被拉长到半小时,甚至一小时。 又比如,为了尽可能让第一排的座位增多,秀场干脆被设计成开放的圆形,贵客也没有了谁占第一,谁坐中央,谁挤最末的区别了。因此,传统的、高于地面的T台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广阔的圆形广场。比如,在CHANEL2014秋冬秀场发布会上,整个秀场被设计成一个圆形的、特大的、开放式的超市,摆满了有CHANEL标识的日用品、饮品、食物,从手推车到货架都透露着CHANEL特有的气息。模特们出场,在手推车与货架之间四处游走,360度满足了各位看官的虚荣心——谁都是第一排,谁都有面子。
Chanel圆了! Dior也圆了? 一头白发的老佛爷自1954年入行以来屹立时尚圈数十年,社然而,圆形秀场并非万能。它的直接后果是,观众一圈一圈此外,Dior秀场的四周还大手笔地摆满了高雅的粉白两色兰交功力自然不是浪得虚名。深谙时尚圈心事的他,并不是第一次把秀场变成大观园。2013年秋冬秀场发布,老佛爷就把一颗硕大的地球仪安置在秀场中央,模特们全部绕着地球仪走秀,不仅照顾到圆形观众席上的每一位看客,又赚足了噱头。 然而,圆形秀场并非万能。它的直接后果是,观众一圈一圈地向外延伸,秀场又大又远,坐在后面几排的、拉不下面子用望远镜的看秀者基本上就只能望着远处面目模糊的模特干瞪眼。这样看来,上任了两年的Dior新晋设计总监Raf Simons则体恤民情多了,虽然在公关的极力“怂恿”下,他也将2014秋冬高定秀场设计成了开放的圆形。但是,以秀场为圆心一共也只安排了4排座位,即使坐在最外围的一排,观众还是勉强能看见裙子上美丽的纹理。 此外,Dior秀场的四周还大手笔地摆满了高雅的粉白两色兰花,早已人满为患的秀场也挽回了高级定制应有的一点静谧和优雅。在模特看似凌乱的出场顺序之中,观众又隐约能看到设计师精心安排的规定路线;当模特全数出场并来回走动,秀场上顿时“画”满了数十个不规则的圆弧,这些圆弧又共同形成了一个大圆,十足是浩瀚宇宙中的星体运行路径,秀场仿佛被一股神秘的力量笼罩着,在兰花的映衬下又隐约透露着一丝禅意。
看完秀,请留步 说到这里,值得庆幸的是,本土时装周似乎还未染上这“争妍斗丽”的风气。第一排的位置基本都能安排妥善,而且观众们也似乎不太在意能不能坐第一排。 这么说来,难道我们偌大的中国就压根没有“殿堂级的时尚杂志总监,没那么殿堂级的时尚编辑,为品牌代言的明星,没给品牌代言但胜在关系够铁的明星,红得发紫的新新时尚icon,点击率过万的草根网红,和真正能买得起大牌设计的土豪太太们”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国的时尚产业并不缺少以上的角色,只是他们却甚少现身本土时装周,就更别说为第一排座位抢破头了。 本土时装秀一派祥和,原因很简单。时尚编辑的出现能换来未来的媒体宣传,时尚博客的出现能引起下一轮的消费风潮,买手的出现能带来潜在的季度订单,土豪太太的出现能变成假以时日的销量数字⋯.在国际四大时装周秀场上,对品牌来说,没有一个观众是无用的,这也是为什么国际时装秀总是一票难求的原因。 本土时尚大刊忙着给国际大牌宣传,时尚博主基本瞧不上咱本土品牌,土豪太太又没有看秀的习惯,而最重要的买手角色——却还没成型。 现实是,本土百货不转型,品牌始终只有进商场,开独立门店或电商这三条路。如此以往,时装秀也就没什么太大的商业意义了,尤其是商业品牌的设计普遍又不足以将它们的时装秀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换个角度看,对本土品牌而言,仅仅办发布会是不够的。时尚性高不高?市场性够不够?发布会后有没有专门的showroom进一步向潜在客户或媒体解释新品的特点和理念?有没有抓住机会把观众变成客户,通过后续活动将潜在可用资源利用好?既然一场时装秀的前期准备那么多,何不把后续的铺垫也开展好?既然秀场座位也就那么多,何不珍惜机会、下大功夫去邀请一些对的人? 不要以为坐在第一排的Anna Wintour看完LV的秀,拍拍屁股就走很有范儿,那是因为人家随时都能到Nicolas Ghesquiere的工作室看样衣、聊理念。如果你不是时尚女魔头,看完秀请留步,因为“有效的观众”加上“精彩的秀场”再加上“秀后的解构”,才是一场时装发布会应有的节奏。 但愿有朝一日,我们的秀场也越来越圆。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