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小广告.jpg
 【2016春季大调研】看华鼎、浪莎、岱银等纺企如何实施智能制造、布局国际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6-03-14


  本刊记者-袁春妹 吕杨

  智能制造是个立体工程,不仅包含生产装备的智能化,还包含运营的智能化以及终端产品的智能化。今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智能制造和协同创新调研组带领大家走进华鼎锦纶等企业,看看他们如何实践智能制造。国际布局和产业转移调研组则走进山东,了解岱银集团等企业如何走出成功的海外之路。


  智能制造与协同创新调研组:5000人减为600人,自动化模式深挖潜

  3月9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科技部主任彭燕丽等带队的智能制造与协同创新调研组来到义乌,对义乌华鼎锦纶股份有限公司、浪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及浙江袜业有限公司进行了走访调研。

  调研组一行参观了华鼎锦纶前纺车间,据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许骏介绍,按华鼎锦纶当前的生产规模以前需要5000个工人,但通过自动化改造后,目前用工减少到了600人,且随着企业自动化生产模式的进一步推进,用工将缩减为300人。

  调研组一行参观华鼎锦纶公司生产车间。

  在参观原料自动输送系统时,调研组看到,一件件带着条形码的整包原料在车间有序配送。在企业仓储能力约1万吨的立体仓库内,现场根本没有工人参与作业,只有机器来回搬运货物。据了解,接下来华鼎将进一步实现自动包装和打包,企业生产流程的自动化程度将变得更高。

  华鼎锦纶公司的立体仓库。

  在浪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翁荣弟介绍了企业情况。浪莎从1995年创建以来一直保持良好发展,20多年间从贸易公司做到袜业中国第一,甚至全球最大,并同杜邦、旭化成等国际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目前,浪莎每天袜子的产能约150万双,在2014年及2015年的“双11”,销售额达到了1.5亿元。在企业展厅,调研组看到,各种品类的袜子将几百平米的展示厅装点得琳琅满目。

  调研组一行参观浪莎控股集团车间。

  谈及企业当前的运营状况,翁荣弟表示,浪莎多年来一直将做品牌作为头等大事,在他看来,目前中国的高端品牌并不多,着实需要在品牌建设上下工夫。近几年,为了维护品牌形象,浪莎把打假作为企业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就销售而言,翁荣弟表示,受欧美地区消费能力降低以及市场转移、汇率波动、人口红利等因素影响,企业外销有所降低,但内销比较稳定。他建议相关部门多关注企业发展状况,在劳动法、金融政策等方面给予企业更多支持和帮助。“不管环境如何,路还是要自己走。”翁荣弟表示。


  国际布局和产业转移调研组:发挥比较优势,稳步走出去

  3月8~9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中国国际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徐迎新和中国纺织规划研究会会长李进才带队的国际布局和产业转移调研组来到山东泰安,与山东企业座谈,了解企业现状。山东省纺织工业协会会长夏志林出席,山东省服装行业协会会长刘建国主持座谈会。

  调研组一行在山东召开座谈会。

  夏志林介绍说:“山东省纺织行业总体平稳增长,2015年累计生产纱线892万吨,面料115亿米,服装30亿件,化纤87万吨。11个分行业全部实现盈利,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8万亿元,利税1098亿元,利润690亿元,与同期相比均有增长。2015年,山东布局国际的企业超过17家。新时期下,国际化布局呈现出向价值链高端深入、‘山东+周边国家’打造制造基地的模式越来越完善、境外园区集群式发展等特点。”

  调研组参观山东岱银集团生产车间。

  岱银集团董事长赵焕臣也介绍了境外投资的情况。岱银集团从1999年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推进国际化布局,先后在斯里兰卡、美国以及马来西亚设立公司,将设计、采购、生产、营销等各个环节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在斯里兰卡建成的岱银兰卡服饰公司,是当时中国在斯里兰卡独资建设的投资额最大项目,也是山东省第一家境外服装带料加工项目。

  赵焕臣同时分享了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体会,他说:“稳步走出去,保证投资安全;立足自身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努力适应境外国情,实行本土化经营;培养一支国际化人才队伍,勇于探索,积极克服困难,这些都是需要企业认真思考的问题。”

  座谈会上,华兴纺织、康平纳、鲁泰纺织、新郎希努尔、如意、南山、耶莉娅、海思堡、迪尚集团等企业的负责人也对“走出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会人员都谈到希望加强宏观指导和导向引导,鼓励国内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价值链的整合,在服务机制方面进一步简化企业走出去的审批流程;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金融等支持政策,对境外投资项目予以专项补贴,提供优惠利率;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信息支持,搭建好境外投资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对企业“走出去”的风险评估。

  调研组也表示,将对企业提出的问题及时汇总,一方面梳理中纺联下一步的工作方向,更好地服务企业;另一方面也把调研材料向有关部门提交,以争取更多政策支持。

  座谈会后,调研组和参会企业家一起参观了岱银和康平纳两家企业。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