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小广告.jpg
瞿静:信息共聚与交换,为行业创造更大价值空间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6-09-18


  本刊记者-徐长杰 

  中国国际针织博览会(以下简称“针织展”)与中国针织产业早已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十年来,针织展承载着针织人的梦想,推动着产业不断向前,如今,针织展已形成了以展览和发布秀为主体,以企业寻求订单和渠道为需求,以及品牌宣传为目的需要,以趋势和论坛为策应通过发布权威的针织产品流行趋势和对行业热点问题的讨论来实现信息传递的权威性综合平台。针织展举办在即,《纺织服装周刊》记者采访了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瞿静,她畅谈了针织展的十年变迁,对行业乃至对下游消费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针情

  用十年搭建、服务行业聚合平台

  “针织展十年是艰辛的十年,是产业意识觉醒的十年,也是产业成果频出的十年”。瞿静谈到,针织展从2007年创办至今,虽然已有十年,但在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链展会平台体系下,却仍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展会。

  不过,历经十年磨砺,针织展已经从最初的产品展示、贸易对接,逐步发展成为了孵化团队、信息交换甚至是改变终端消费习惯的方向发展。瞿静谈到,针织展一直以行业协会的信息、技术和标准为抓手,引导和帮助参展企业内在动能的提升,而展会自身也在展览模式上不断进行创新。

  不过她也谈到,当前市场空间不断被压缩,企业格局发生很大变化,国际化大企业集中度越来越高,而大企业无论从形象、订单的稳定性以及合作伙伴的认可度,甚至是获取相关技术和时尚信息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他们对展览的诉求并不高。

  特别是,对很多企业而言,衡量参展标准的仍是以能否获得订单为度量,限制了展会能够带给企业的更多可能性。实际上,针织展十年来不仅是为行业、企业搭建了一个技术信息交流的平台,为品牌构筑了一个彰显和传播的舞台,对于产业人士而言,展览可以让他们对产业的认知得到提升,特别是,在展会不断推动行业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在为产业人士不断更新着产业信息,暗含着发展风向。

  针意

  十年变迁,从产品展示到改变和引领大众消费

  瞿静表示,针织展在技术信息和平台构建的十年间,其展出的产品均具备一定技术含量,比如在纱线开发、面料织造方面都能窥见代表着产业最前端的发展成果。

  “当前的展览就是一个信息交换和获取的平台,而无论是观众还是参展企业,也都越来越明确把展览会变为搜集信息的活动。”瞿静认为,产品业态是根据市场需求在不断进行调整,而展览上的这种信息反馈对制造企业来讲尤为重要。

  瞿静坦言,实际上,中国针织工业协会近年来一直在对针织展所涉及的各个细分领域进行着更加细致和深入的梳理。比如在2015年,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与诸暨对袜子的流行趋势进行了梳理,而今后,袜子的流行趋势也将逐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作品展示在大众面前。今年,协会又开展了“2016 年度中国针织功能性产品评选”活动,挖掘并表彰行业内出现的、具有科技含量和市场前景的功能性针织产品,这种梳理一方面能有效促进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增进行业内产业链交流,同时也能够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推广平台,提升产学研的成果转化率。

  “生活业态和市场需求给了行业很多的探索,你会发现很多技术和新型纤维从展出到应用,呈现出的巨大突破,比如吸湿快干面料的应用,十年前还是一个新型材料,如今已被大众消费所认知和接受,并改变着大众消费方向,改变了生活业态。”确实如此,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任何一种信息都可能为产业发展带来骤变,而针织展也是希望这种产业共聚和融合为行业创造更大价值空间的平台。

  针心

  未来十年,勾勒出更完美产业链下的时尚展

  实际上,作为见证中国针织产业发展由弱到强的一个亲历者,瞿静对针织展未来十年的发展似乎有着更多的期待和向往。

  “在2007年创造针织展的时候,我们就与纯粹的商贸展览有着不一样的立意,因为我们是工业制造,要用技术品牌来搭建,同时也要让这些技术型企业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学会彰显和推广自身品牌。而在未来的时间里,产业发展仍将面临着产业更加集聚和浓缩的过程,因此展会也要有一个新的变化。”瞿静说。

  瞿静认为行业发展要更看重科技的创新成果,展示有竞争力的技术产品,因为在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过程中,较量的是内涵,因此展会也会逐步从展示产品、原料,向展现技术与产业链融合来呈现。

  “我们要将展会打造成一个完美的品牌,未来我们要以纺织强国的身份,展示更多世界级的中国设计、更领先的中国创新、更完善的产业配套。中国纺织在力争从大到强,国际展览活动一定是最有力的推手。”瞿静最后谈到。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