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小广告.jpg
年度特稿 | 当可持续时尚成为一种时尚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21-01-14


  本刊记者-李亚静

  “废弃塑料瓶做T恤,香蕉植物纤维做成包包,可回收的跑鞋……”绿色经济带来巨大能量,一批纺织服装企业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行业使命感,率先行动,从生产环节、面料研发、设计创意等多方面践行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事关行业未来 

  可持续发展事关社会与行业的未来,越来越多的行业企业加入了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阵营。

  安踏从两端发力,联合杜邦集团推出凉感科技面料T恤,从生产端实现降低37%的石油资源消耗、节省30%的能源使用、减少63%的温室效应气体排放的成果,从设计源头、生产源头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在产品推广环节,从消费端推广可持续时尚理念,从而实现了两端发力。

  位于产业链中上游的生产型企业,践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更重、力量更强。

  华孚为例,华孚的做法是:从碳排放、化学品管理、水管理、循环经济四个方面发力。

图|华孚时尚股份有限公司官网图片

  节能减碳方面,华孚坚持每年测算重点工厂碳排放情况并发布碳排放报告。近十年来,通过中水回用技术改造、LED工厂照明改造、超高效电机更新改造等技术,实现了能源效率的持续增长以及碳排放量的逐年减少;在化学品管理方面,建立了有效的化学品、废弃物回收与再利用的管理办法与标准,参与实施了ZDHC有害物质零排放项目;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方面,建成了高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及循环系统,同时设立合资公司,攻克污水零排放技术;而在循环经济方面,华孚注册了再生涤子品牌Regente,全面开展再生涤取代原生涤计划,开发了废落棉、碎布、回收服装再生棉等系列产品。

  纺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更离不开纺织产业集群地的努力。

  位于绍兴柯桥的中国轻纺城市场一直在身体力行地发展绿色经济、引导高端要素集聚。去年10月,柯桥区发布《中国绍兴·柯桥气候行动宣言》,宣布将通过制定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加强与多利益相关方沟通与交流等手段,引导当地企业降低水污染、碳排放等指标,也因此贡献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柯桥方案。

  目前,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纺织力量已逐渐壮大,晨风集团、兰精集团、赛得利集团等老牌企业早已做出表率。

  晨风集团在循环经济、水资源管理、气候变化应对、公平用工这四大领域已有较为成功的企业实践案例。

  兰精集团推出的天丝™、兰精™等纤维品牌均是行业领先的绿色纤维,目前已与水星家纺、愉悦家纺等企业达成了战略合作关系。兰精相关负责人提出,只有通过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充分协作,才能实现在可持续和循环发展方面设定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不是单兵作战 

  推动纺织服装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是单兵作战。小到企业,大到行业、国家层面,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已逐步形成矩阵。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是国内纺织行业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官方组织,2019年,社责办就推出“时尚气候创新2030行动”,其目的是,联动企业,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企业商业模式。

  几年时间内,气候创新行动的力量不断壮大,吸引了李宁公司、赛得利集团及其8家下游价值链伙伴、盛泰集团、晨风集团、劲霸男装、如意集团、华孚集团,以及柯桥区等的加入。

  气候创新行动发挥作用的方式是:提供气候减排影响分析工具,支持企业开展基线调研、设定减排基准;推动碳资产核查和碳管理能力建设及碳信息披露,推动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改造项目,或产业链联动的碳信息披露和低碳技术应用,实现上下游减排叠加效益……

  可以说,此举是将企业社会责任全面纳入行业的价值体系、创新体系,推动全社会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推动行业加快高质量发展的纺织解决方案。

  推动纺织可持续发展的另一平台是“可持续时尚周”。可持续与时尚之间的平衡与博弈由来已久,举办可持续时尚周,是希望通过展示如今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取得的成果,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成果,引导消费者转变对时尚价值的认知,最终从终端形成可持续时尚消费。

  刚刚成立的“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全生命周期评价工作组”是纺织行业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新组织。这个由近40家成员单位组成的工作组,将开展纺织产品LCA评价体系和工具的构建工作,实现纺织及相关产品碳足迹、水足迹、化学品足迹在内多项环境指标的标准化测定和生态分析。当碳足迹、水足迹引起的环境变化实现了可追溯,那么,企业的环境成本就变得透明和可衡量。

  正向引导、逆向推动的双向作用力,将递推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以积极务实的措施推动可持续发展。

  然而,也应该看到,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短暂行为,纺织行业对可持续的认知、探索还在路上。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229892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