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206154821.jpg
直面疯狂“抄码”
文章来源: 2014-02-18


本刊记者-黄天玉
    在去年的圣诞折扣季中,英国玛莎百货为抵制“抄码族”关闭了所有线下门店的试衣间,引起了顾客的极大不满。一些顾客在互联网上抱怨:“失败的策略导致好多人只在店里看看就走了,有的顾客只能在人群围绕的店铺中央试衣服,甚至还有女顾客在大庭广众之下试内衣。”
    无独有偶,有网友爆料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的一家特色食品商店向只进店闲逛、没有购买的顾客收取5澳元费用,受到了一些业内人士的质疑。且不论这两家商家的做法极端与否,线下店铺日益沦为线上网店的“试衣间”的确是个不争的事实。
    春节期间,记者和朋友光顾某街头潮牌的实体店,朋友在翻了几个价格令人咋舌的新款后大发感慨:“太贵了,看看网上有没有卖的吧。”你会发现,这种省钱逻辑正在被各年龄层次的消费者所接受,大妈级的消费者也会在商场看好款式让子女在线上下单。至此,在网上淘到便宜很多的正品已经成为一种可以用来炫耀的谈资。
    不过,实现顺利抄码也不是件简单事儿,如今顾客在专柜拍款式、记货号是一场与导购斗智斗勇的战争。有些品牌的导购会直接制止顾客在店内拍照、比价,而有的导购则采用迂回战术,发现顾客酝酿抄码就站到旁边“施压”,或是干脆把价签贴到货号位置⋯⋯
    百货业要想对抗从线上涌下来的“抄码族”,无论是一刀切地抵制,还是曲线救国都不是最佳良方,化被动为主动才能不被消费者所“抛弃”。
    一些商场正在谋求突围,比如架设免费wifi网络方便顾客娱乐和比价,从而增强顾客黏性。老婆在试衣间里挑挑选选,老公在外面手机冲浪成为一道风景。商家的设想固然美好,但就记者的实际体验来看,北京多家大型百货的wifi不是连接困难就是网速过慢,如同虚设。
    当抄码从年轻小众走向普罗大众,从一种省钱方式演变成为一种消费习惯,百货业的应对招数必须实际而落地才行。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