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时装周 |
本刊记者-刘萍 1997年12月,中国首次以展示服装设计师成就与风格为重点的首届中国服装设计博览会,亦即第一届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北京举办。一路走来,中国国际时装周伴随着中国时装产业和设计师队伍的发展壮大而成长,已成为中国创意设计的一面旗帜。而在其带动下,多个有影响力的地方时装周蓬勃兴起,成为中国特色城市和产业集群的魅力新名片。 即将迎来20周年的中国国际时装周,正在思考下一步的发展重任。“20年,再出发!”在这个特别的时间节点,我们对时装周的殷殷期待中更需要有全新的思索。首先是定位。纺织业“十三五”规划中对行业做了全新定位,在民生、支柱、国际竞争力优势产业之外,增添了“科技与时尚融合”以及美化人民生活、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制造业、时尚产业、高科技产业的“新三板”定位中,时尚产业居其一。 再说到时装周本身定位,人类的时尚史可以说是从精英化逐渐向平民化过渡的过程,当下,科技渐渐也成为时尚的载体,尤其是互联网科技,让人们从物质乃至精神上平等。追求阶级身份标榜的时尚潮流已有所改变,甚至新新一代消费者对于时尚的兴趣更在于服装本身所带来的新奇、有趣的感受。在反思服装乃至时尚的意义时,时装周的定位也将改变。目前已出现的“即秀即买”模式,本身就是对“提前一季开发新品”的时装周沿用至今基本模式的挑战。 而在时装周的发布导向、格局规划和形态重塑上,20年后的我们迎来了更多革新的可能。最近引起笔者关注的有两点:时装周的“全城热恋”模式和“买手爆买”模式。在地方时装周的运作中,发动本地的各种资源,使得时装周跨界融合成为本城的“时尚大事”,成为集发布引领、生活消费、文化群艺于一体的城市节日。而在专业时装周的运作中,针对各方买手,或针对某一品类,集合原创品牌和设计工作室集中发布,也能获得不错的订单效果。 其实,在城市的文化氛围营造、生活消费拉动、时尚指数提升方面,时装周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时装周与汽车、地产、艺术品、影视演艺等多个行业的跨界融合也应是水到渠成的。而在产业集群方面,分销渠道拓展、品牌形象塑造、行业人才交流,也是区域性时装周或专业化时装周的功能所在。 曾有一位品牌企业家对时装周提出了三点希望:成为一个城市的节日;拥有更时尚、参与更深的观众;得到国际国内更多的关注。三点希望的分量是沉甸甸的,其达成并不能一蹴而就。但在时尚潮流变化、国际产业运作模式变化之际,在中国政治经济影响力提升、“文化自信”明确提出之时,也使得中国的时装周的发展路径有了新的方向。 “20年再出发”,当此时,一切皆有可能,未来值得行业人士多多思考。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