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小广告.jpg
千亿产业走廊形成芦淞领跑中部服饰产业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7-08-10

  本刊记者-李芳

  今天的芦淞服饰市场已经是中国中南地区最大的服装市场群和区域性、国家级、现代化的服饰物流中心。未来,芦淞区还将按照“三转促一转”的思路,把流通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贴牌为主转化为自主品牌为主、线下优势转化为线上优势,促进整个服饰产业转型升级,做实服饰名城。我们相信,芦淞服饰产业将迎来有别于前30年的又一个黄金发展期。

  80年前,湖南省株洲市因铁路而兴。借助京广铁路、湘黔铁路交汇于此的交通优势,受益于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和芦淞区宽松的市场环境,株洲芦淞服饰市场迅速崛起,堪称“奇迹”。

  30余年的发展,芦淞服饰市场从一个马路市场演变成为一个商铺林立、商贾云集、品牌汇聚的服装服饰名城,服饰贸易辐射20多个省、230多个县市区,年成交额超过430亿元。

  今天的芦淞服饰市场群,已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服装市场群和区域性、国家级、现代化的服饰物流中心,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中国品牌市场”、“中国服饰名城”、“中国女裤名城”、“中国服装品牌孵化基地”、“国家3A购物旅游景区”和“中国服装市场第一街”。

  作为湖南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杆,株洲的动态一直备受人们瞩目。而芦淞服饰市场作为株洲市重点发展的五大千亿产业集群之一,不仅是芦淞区改革开放成就的一个标志,更是其未来升级发展举足轻重的前沿阵地。

  提档升级 破茧新生

  “在全国,每4条女裤中就有1条产自芦淞。”时至今日,芦淞服饰市场的“奇迹”依然为业界津津乐道。

  然而,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全球时尚产业格局加速转变,国内服装业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快速转移。市场“活跃地带”的迁移、新兴力量的崛起、传统市场的升级与改造正在重塑纺织行业格局。

  纵观服饰产业大势,株洲面临的竞争压力无疑是巨大的。作为一个从“地摊式”马路市场发展起来的市场群,芦淞服饰市场有些“先天不足”: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产业链发展不完善,产品档次较低,缺乏公共服务平台等。

  压力不会使株洲退缩。为了解决芦淞服饰产业发展困局,把芦淞真正打造成中国一流的服饰名城,芦淞区委区政府多次走访调研国内十多家知名服装专业市场,最终制定出了产业发展提档升级的具体措施。

  由此,芦淞服饰正式踏上产业“破茧”之路。新芦淞(白关)国际服饰产业园成为芦淞服饰产业新一轮突破性发展的标志,园区是株洲市千亿服饰产业的首批启动项目及市重点项目,总规划19平方公里,总投资500亿元,计划5~8年内将缔造出涵盖400万平方米服饰生产加工园区、60万平方米面辅料市场、4000家以上品牌服饰企业入驻、60万以上服饰从业人员及国际级园区配套服务的中国第一服饰产业新城。

  据了解,该项目以创新的第三代产业园区为蓝本,通过专业运营体系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全产业链的智造新城,将以绝对的区位优势、国际化园区标准、政企合力运营、科学全面配套、十大服务平台等多项卓越价值,创建株洲服饰产业的新高峰。

  一边是硬件的投入,一边是软件的提升。为了改变市场商户传统的交易模式,化解新模式带来的严重冲击,株洲市与芦淞区两级政府做出了服饰产业引入电子商务的战略部署,提供土地、资金、政策等系统扶持。

  既然遭到了电商的冲击,改革突破口就从电商入手。2013年12月,阿里巴巴株洲产业带正式上线,这也是阿里巴巴集团在湖南第一家上线的电子商务产业带,在芦淞服饰产业发展中成为强有力的带动。

  如今,芦淞服饰已经彻底摆脱了原有的发展模式,吸引了众多前来淘金的品牌商、代理商。目前,拥有各类服饰鞋帽专业市场38个,汇聚国内外知名品牌4000多个,服饰加工企业40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服饰贸易辐射20多个省、230多个县(市、区)约15万个销售网点,并与东南亚、非洲、西欧等地区建立商贸往来。

  一座即将崛起的魅力新城

  在芦淞区委区政府的引导支持下,芦淞服饰也在书写新篇章。为持续发力服饰产业,株洲市、芦淞区两级政府制定了《株洲市服饰产业振兴行动计划(2014-2017)》,发力改善产业链不完善、“大市场小生产”等弊端,打造服饰产业发展升级版。

  一系列重点项目先后落地。芦淞服饰物流配送中心(汇通金港)以及大美新芦淞商贸物流园的实施,将扭转芦淞服饰仓储不足、物流不畅的格局;在生产加工方面,布局新芦淞(白关)国际服饰产业园;研发设计、品牌推广方面,创建中国品牌服饰发布中心;投资100亿元打造芦淞服饰国际博览交易中心等。

  芦淞区区委书记王建勇清楚地认识到,芦淞服饰市场的流通交易环节是区别于其他地区不可复制的优势,要真正把服饰产业做强,必须进一步把流通优势转化为生产加工优势,发展品牌带动战略。

  目前,芦淞区规划了面积25.5平方公里的服饰城,基本形成了集研发设计、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品牌推广、销售展示、电子商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布局。一些有影响力的品牌也在迅速崛起,如芦淞服饰第一个高端男装品牌勿用,第一个快时尚专卖品牌魔美名作。此外,嘉顺、凰牌、吉宇鸟等区域女裤品牌的影响力日增,芦淞服饰区域品牌也于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期间持续亮相。

  “目前来看,芦淞服饰区域品牌仍存在品牌不够多、影响不够大、品位不够高等问题,容易受到外面的市场冲击。”王建勇说,芦淞区将按照“三转促一转”的思路,即把流通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贴牌为主转化为自主品牌为主、线下优势转化为线上优势,促进整个服饰产业转型升级,夯实产业根基,搭建发展平台,做实服饰名城。

  王建勇介绍,芦淞将进一步优化市场群功能布局,引导划行规市,抓好提质改造,强化规范管理,推动其发展成为引领服饰时尚的新标杆;大力发展“互联网+服饰”,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再造一个“网上芦淞”。同时,重点建设“四园一中心”,即加快完善白关服饰产业园配套设施,吸引服饰生产、加工、制造企业集群集聚;加快大美物流园、电商产业园建设,构建现代智慧物流体系;推动洗水企业入驻洗水工业园,实现洗水与生产良性互动;加快“小巨蛋”商务会展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展示销售,打造眼球经济。

  王建勇说,研发设计是服饰产业链的主要增值环节,我们将出台服饰品牌扶持政策,以混合所有制形式支持原创品牌培育,引导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品牌企业集聚。

  发力总部经济 打造千亿产业走廊

  在中纺联春季联展期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株洲市人民政府、复星集团星泓控股有限公司共同举办了新闻发布会,宣布打造中国(中部)服饰总部经济示范区,引导株洲服饰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向千亿集群跨越。

  据悉,中国(中部)服饰总部经济示范区位于株洲市芦淞区,总规划面积4.9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约2500亩,项目总投资约200亿元。该项目以“四化+四新”(产城一体化、产业智慧化、平台体系化、功能配套化+新模式、新技术、新体验、新配套)为发展思路,以服饰商贸全配套链为核心,吸引全国服饰商贸、运营、生产、物流、研发、设计总部入驻,形成总部经济规模聚集效应,以提升株洲服饰总部经济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使之发展成为引领中部、国际同步、区域标杆、行业典范的宜业、宜居、宜游中国服饰总部经济示范区。

  株洲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胜跃表示,未来,示范区将围绕产业新模式、新技术、新体验、新配套,引入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建设时尚品牌运营中心、总部创意中心、时尚展贸中心、电商渠道中心、智慧物流中心,同时,为所有的入驻企业提供更加便捷、更加全面的公共服务、交通服务、产业服务和生活服务。

  近年来,芦淞服饰产业在转型升级的实践中展现出过人的魄力与活力。未来,将依托于中国(中部)服饰总部经济示范区,将芦淞服饰城和服饰产业集群建设成“现代商贸中心、创意总部基地、服饰产业新城”,成为国家级服饰产业集群示范区,完成千亿产业集群目标。

  “一展一节” 融合蜕变

  前不久,2017湖南服饰产业博览会暨芦淞服饰节新闻发布会召开,宣布服博会将于9月21~24日在株洲举行。

  据悉,此次服博会以“相聚融合·共促服饰产业新发展”为主题,通过举办专业展会、相关论坛、服装设计大赛及项目对接等活动,将设计研发、布匹辅料、生产加工、品牌运营、展贸展示、电子商务等服饰全产业链上下游汇聚到同一平台展示、互动、交流,通过主、分会场两大展区的结合方式,展会与服饰节的创新融合,以点带面、全城联动,将湖南服博会打造成具有规模和影响力的中部服饰产业第一展,共促服饰产业新发展。

  服博会主会场设立在株洲汇美国际展贸中心,规划展览面积1.5万平方米,国际标准展位400个,活动区域2000平方米;分会场设立在芦淞服饰市场群,规划展览面积30万平方米,参与商家2000家以上。

  从30年前的马路市场发展至今,这座服饰新城第一次以博览会的形式,向人们展示其改革创新的发展成果。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株洲根据自身区域资源禀赋确立了产业主攻方向,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战略,打造了区域差异化发展优势。

  株洲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轰鸣声响彻三湘,一个更加辉煌的株洲就在眼前。作为株洲服饰城的核心地带,芦淞服饰产业正在迎来有别于前30年的又一个黄金发展期。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专刊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