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传“潜江裁缝”美名,建国家级纺织服装产业园区,潜江着力打造新龙头产业
文章来源:: 2022-08-08
  本刊记者-董笑妍
  郑国华 / 摄
  湖北省潜江市的裁缝制衣历史可上溯至改革开放以前,此后数十年随着服装行业的不断发展,10余万潜江裁缝大军活跃于全国,潜江裁缝也因此成为了响彻全国的十大劳务品牌之一。
  如今,借由潜江裁缝的行业基础,潜江市纺织服装产业正在谋求更大发展。当下潜江拥有纺织服装企业近400家,从业人数达3万余人,但规上企业占比较小,部分企业发展思想陈旧,为将纺织服装产业打造成为当地新的“龙头产业”,潜江市政府在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相关领导进行深入沟通后,确立了“做规划、建园区、成立协会”三管齐下的产业推动方案。
  做规划,潜江市政府特别聘请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高起点、高规格、高质量地编制了产业发展规划,为潜江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建园区,集中资源干大事,潜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被列为“全国纺织服装产业园区(试点)”,未来将以潜江市纺织服装核心产业园为重点,形成聚集效应;成立协会,潜江市纺织服装产业协会于去年成立,以服务行业为根本,全力协调政府与企业的发展步调。众多举措可见潜江发展决心,今后,潜江将贯彻纺织服装产业“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的发展理念,抢抓纺织服装产业向中部转移的重大历史机遇,打造新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擦亮潜江裁缝名片
  谋求集群化发展路径
  谋求发展,先造声势。为进一步聚集潜江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人气,擦亮“潜江裁缝”金字招牌,8月2-4日,由中国服装协会、湖北省服装行业协会指导,潜江市纺织服装产业协会主办,湖北中伦国际纺织城有限公司冠名的“潜江裁缝 剪绣天下——2022中伦•首届潜江裁缝节”正式举办,力求达到“裁缝节搭台,产业唱戏,招商引资”的效果。
  本届潜江裁缝节以“擦亮劳务品牌,振兴裁缝之乡;打造产业集群,建设服装名城。”为主要目的,系列活动包括了2022中伦•首届潜江裁缝节VI设计大赛、寻找最美潜江裁缝暨服装职业技能大赛、“荆风楚韵”服装模特大赛、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座谈会、重要客商会见活动、粤楚国际服饰时尚(潜江)产业园开工仪式等丰富内容。
  8月4日上午举行的2022中伦•首届潜江裁缝节开幕式上,中国纺织规划建设院院长冯德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园区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谢青,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杨金纯;湖北省人社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董长麒,湖北省纤维检验局局长林松金,湖北省服装行业协会会长冯力;潜江市委书记向斌,市委副书记、市长盛文军,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金茂清,市政协主席黎喜斌,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严义高;忠华集团董事局主席胡忠华,奥运冠军吕小军等领导嘉宾出席活动。
  潜江市委副书记、市长盛文军首先在致辞中表示,“潜江裁缝节”作为一场业内交流的盛会,必将推动潜江市纺织服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潜江裁缝,剪秀天下”,如今的潜江裁缝已经成为国内服装企业争相追求的重要生产力量,铸造了誉满天下的金字招牌。近年来,潜江市正在为打造千亿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而努力,相信潜江裁缝必将在其中发挥更大、更优的作用,在这里我也诚挚邀请全国纺织服装企业入驻潜江,共同缔造行业盛世。
  开幕式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劳务品牌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李波发布了“潜江裁缝劳务品牌价值”。经过对潜江裁缝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人文价值的综合评估,最终,潜江裁缝劳务品牌价值达234.25亿元。未来,潜江裁缝劳务品牌还将助力地方贯彻“促进就业、返乡创业、特色产业、招商引资、城乡发展”五张发展名片,书写产业新篇章。
  “对中西部地区谋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而言,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与成熟地区紧密协同,积极融入全球纺织产业供应链,是积极的发展路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园区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谢青宣读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关于潜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列为‘全国纺织服装产业园区(试点)’的决定”并表示,潜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经确定了以潜江市纺织服装核心产业园为重点,打造休闲户外服装高端制造基地、中国电商品牌服装快反中心、中部优质纺织加工基地的目标。希望潜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新发展时期,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坚持数智化、绿色化、品牌化方向,为我国纺织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开幕式上,湖北省人社厅副厅长董长麒还向潜江市纺织服装产业协会会长徐正清颁授了“潜江裁缝”荣获湖北省“十大劳务品牌”的奖牌。
  潜江市委书记向斌向奥运冠军吕小军颁发了“潜江纺织服装产业形象大使”聘书。
  共有42个招商项目在本次潜江裁缝节开幕式上完成签约仪式,合同总引资达77.75亿元。潜江将以链接全国的发展魄力,一方面,依靠十万潜江裁缝的人力资源基础和高标准配套设施,吸引全国优质企业入驻;另一方面,依靠优质企业的带动作用发挥“鲶鱼效应”,激活当地纺织服装企业再进一步,最终实现培育百家规上企业,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建设新潜江贡献纺织力量!
  聚集产业智慧
  探讨潜江未来
  立足潜江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与痛点,分析当前产业发展现状,探讨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探求解决路径办法。在裁缝节开幕式前夕,8月3日下午,还召开了“潜江裁缝,剪绣天下——2022中伦·潜江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研讨会”,为今后发展出谋划策。
  中国纺织规划建设院院长冯德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园区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谢青,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杨金纯,中国纺联行业发展部园区处处长白丽敏;湖北省纤维检验局党委委员、二级调研员陈炳锋,湖北省服装行业协会会长冯力、秘书长林友松,湖北省服装商会秘书长周进,潜江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陈庆忠,潜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少敏、潜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赵曜,潜江市纺织服装产业协会会长徐正清等领导嘉宾,以及十余家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参加本次研讨会。会议由陈庆忠主持。
  潜江市经信局局长王舒伟首先介绍了潜江市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情况,纺织服装产业是潜江市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产业发展有着深厚基础,另有近10万余名潜江裁缝活跃在全国各地。如今,为发展潜江纺织服装产业,当地政府着力于高标准编制产业规划;出台精准有效产业政策;优化布局产业承接平台;持续助力产业品牌打造;大力引导产业转型发展;持续优化产业营商环境,力争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杨金纯围绕服装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走势发表讲话表示,即使经受了疫情的长期考验,中国依旧毋庸置疑的是全球最大的服装生产国、消费国。随着上半年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和各方面政策的支持,5月底我国服装内销降幅正在收窄,我们相信在疫情持续可控的情况下,今年下半年内销能够实现逐步恢复。据统计,上半年全行业规上企业利润率偏低,但令人振奋的是,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了较大增长,这说明在疫情压力下很多服装企业依旧加大了对生产硬件、智能化设备的投资,这体现了服装企业对未来的信心。因此,杨金纯希望各地政府对当地服装企业的发展给予更多的重视与包容。
  中国时装设计“金顶奖”获得者、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刘洋在会上对潜江裁缝节的定位大为赞赏,并表示现在裁缝的定义在科技化、智能化的加持下,已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成为了服装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谈到服装的设计美学,刘洋以李宁大秀、旅法交流为例,分享了中国传统审美和国潮的崛起之路,并详细阐述了应该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打造真正适合当代审美与生活的中国服饰。
  “潜江裁缝历史悠久、规模庞大、品牌独特,未来任重道远。”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院长陶辉在会上详细分析了潜江裁缝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潜江裁缝劳务品牌的优势在于历史悠久、区位优势明显、生产技术高超;劣势则是产品的淡旺季较明显、生产设备较落后、从业者分散产业聚集困难;因此,潜江企业应该抢抓产业转移加快、电子商务崛起、政府政策支持的机遇谋发展;同时要注意控制用工成本,警醒周边地区的激烈竞争,打造自身产业独特性。”
  “这是我第五次来到潜江,特别是近一年来,潜江的纺织服装产业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也希望我下次来到潜江时,能看到更大的变化、更好的成绩。”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园区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谢青在最后讲话时为当地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出谋划策:发展纺织服装产业首先要打造好顶层设计,要有专门的政策措施、专业的园区、专业的协会,通过详尽的规划帮助潜江纺织服装产业实现提升。他重点强调了“存量”与“增量”两个问题。第一做好存量,政府层面应该考虑的问题是,如怎样培育当地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一批有决心做大做强的企业,形成能够验证成功路径的第一梯队;当企业遇到用工、产业升级、人均效益等一系列问题时,政府应该用什么政策措施去解决问题。第二做大增量,当地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着力招商引资,多走出去、多看、多学习,真正顺应行业的发展规律,借鉴沿海成功案例,找到自己快速发展的道路。
  此前,8月3日上午,冯德虎、谢青、杨金纯等一行领导还在潜江市经信局局长王舒伟的陪同下深入走访了潜江市佳兴服饰有限公司、湖北幸福服装有限公司、潜江市多美制衣有限公司三家企业。在走访过程中,大家就企业今年上半年的订单情况、招工用工情况、数字化改造进程、产业转移对当地企业带来的影响、工人工资及企业缴税、对未来市场的预期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进一步掌握潜江市纺织服装企业发展现状。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专刊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