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小广告.jpg
卜晓强:升级发展时尚商贸流通,畅通实体经济“血脉”
文章来源:: 2024-06-24
升级发展时尚商贸流通
畅通实体经济“血脉”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特邀副会长、
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执行会长、红棉国际时装城总经理 卜晓强  

  专业批发市场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行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走过初步形成、逐步发展、全面建设、高速扩张4个发展阶段。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迈进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专业市场也开始走进转型升级阶段。而这一阶段的重要内容,就是实现专业市场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专业市场的由大到强的转变。
  2023年5月,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要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手段,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纺织服装专业市场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是顺应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专业市场应对主要矛盾转变、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内生需求。
  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背景和支撑,把专业市场发展带入了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此外,受生产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加快、环保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传统经济动能正在持续减弱,新旧动能转换进程加快;新消费主力人群体提供了强大的市场驱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强化了市场功能;科技创新和技术扩散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全球价值链的变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高质量发展要以全面创新为动力从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角度解读,高质量发展意味着要以全面创新为动力,推动高质量供给,满足高质量需求,实现高质量配置和高质量投入产出,创建具有专业市场特色的“高品质、多品种、创品牌、快反应”的体制机制,而不仅仅是以前那种仅仅以“量”取胜的发展模式。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转型升级工作,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重要目标,这是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和产业现实的必然选择。
  现代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具有高度专业化、时尚化、国际化的特征和优势,我们必须改变以往单一、落后的“批发市场”观念,认识到现代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先进性和关键作用。
  一是,其流通产类统一,具有高度专业性,是全国乃至全球纺织服装生产、制造、展贸、流通的集聚地。
  二是,其包含丰富多元的创意设计文化元素,具有高度时尚性。大量服装设计师、创意工作者、时尚机构等人才活跃其中,是时尚潮流创新频率、效率最高的策源地。持续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尤其是时尚服饰的需求;树立城市时尚地位,提升城市时尚精神面貌。
  三是,其扮演着国际时尚商贸交流平台的角色,具有高度国际性。时尚是全球性产业,也是一门全球性语言,国际时尚商贸交流合作的不断发生、发展和创新,不断彰显和提升着地方乃至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
  现代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蓬勃发展,在带动当地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也起到了关键性的重要作用:
  一是,起到物资储备作用。在稳库存、保供应方面,能确保物资储备充裕、供给不断档,远端进得来、销售跟得上,末端送得进、价格基本稳。
  二是,起到消费引流的作用。专业市场云集丰富资源,通过拉动商流、聚集客流、活动引流,打造消费流量引力场,吸引采购商和消费者的大量涌入,直接提升城市的活力和商贸氛围。
  三是,起到品牌孵化作用。通过发挥资源集聚优势,为具有市场潜力的品牌和设计师提供专业化、多元化、创新化的条件和空间,一站式多元化解决品牌成长发展中所遇困境。
  四是,起到稳定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容量的作用,尤其是促进服装类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行业的数字化升级发展,带动新媒体营销、直播电商、国际贸易等领域促生大量新型岗位。
  五是,起到加速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全方位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以链式发展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比如,在交通、房地产、物流、教育、医疗、餐饮、文旅、购物等多个方面都带来了消费需求和经济效益。
  如今,纺织服装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条件已经具备。巨大的产业规模和持续优化的供给结构奠定了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完备的基础设施与产业配套形成了行业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价值链上每一个环节的创新都可以在其他环节得到应用转化,创新的叠加效应、聚合效应与倍增效应得以充分发挥;科技的进步从快速反应、柔性制造、产业协同等各方面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Part 1
  升级发展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思路与建议
  纺织服装流通行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出发点是实现行业由大变强的转变,关键点是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落脚点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建立“高品质、多品种、创品牌、快反应”的体制机制;要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创新、渠道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等全面创新培育新的发展动能。
  第一,地方政府在产业发展中应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推动专业市场高质量发展,引导产业创新升级。近年来,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在“腾笼换鸟”“产业转移”等发展趋势下,被地方政府勒令“退场”。这种做法,割裂了高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联系,忽视了传统产业是新动能培育的重要来源;没有完全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用行政化手段出清传统产业完成转型升级。
  第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努力。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长期的耐心。政府应以全局思维、长期目光,提高对现代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功能性、重要行、先进性的重视。
  第三,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实现全产业链上下协同发展。中央政府“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的表述,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升级提供了指导思路。中国需要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推动智能制造等方式,来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
  第四,产业升级的内生力量来自企业的创新。政府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专业市场的专业化、时尚化、国际化特征和优势,注重保护和培育市场需求,鼓励尤其是中小企业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推动智能制造等方式,实现传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升级换代,提高产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可见,专业市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核心是要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一方面,通过集约化发展,促进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良性互动模式;另一方面,通过国际化发展,促进专业市场积极参与到全球资源要素的重新分配之中,提升专业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
  Part 2
  新流通:焕新广州千年商都的“城市名片”
  专业市场是广州都市消费产业发展的摇篮,是广货品牌出海的重要支撑, 更是当代粤商文化的重要组成,广州火车站片区以流花商圈为代表的大批专业市场尤其重要,是广州成为服装商贸中心的重要力量。
  广州作为商贸流通中心,依托“商贸带订单、订单带制造”支撑起了广东省以及部分省外地区的服装产业制造供应格局,也是广东省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推手;流花商圈作为广州服装商贸内销、外贸双主阵地,内销交易额是广州市服装产品内销限额以上交易额的38%,外贸产品出口额占全市服装产品出口的45%,在广州亿元以上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中,流花商圈仅占据15%的档口,却产生了26%的交易额,平均交易贡献率170%,是支撑广州成为服装商贸中心的重要力量。
  以广州市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为例,专业市场的优化升级可以为广州深化“消费+时尚+定制”城市建设,擦亮广州文化名片的内核,尤其在广州火车站势能升级的背景下,推动流花商圈专业市场的高质量发展,深入挖掘和持续放大本土时尚商贸基因和内生潜力,继续擦亮流花商圈的国字招牌,成为国内外时尚行业高地,是广州火车站片区延续发展活力并重塑品牌的关键,也是广州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抓手。
  第一,整合产商资源,从专业市场到时尚孵化基地转变。借助中国纺联高端创新资源,导入更多优质服务平台及时尚资源;高起点、高标准打造工信部“纺织服装创意设计示范园区”“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大湾区新锐设计师联盟”等重点项目,完善品牌培育和推广体系;围绕设计师品牌的实际需求,提供品牌展示、渠道建设、培训提升及资本服务等丰富的商业配套及增值服务助力设计师品牌成功;在本土品牌及设计师的基础上,引入更多大湾区乃至全国的优质时尚资源,支持海外留学的时尚人才归国创业,凝聚富有潜力、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才能的新锐设计人才。
  第二,整合功能,从贸易目的地到国家级文商旅融合地标转变。通过硬件升级与业态创新,放大独特的产业禀赋,推动文商旅全资源整合、全产业融合、全场景构建,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服务,创新推出更多广州文商旅“必玩地”“打卡点”“新潮代胜地”“城市地标”,高标准打造有颜值、有品位的城市窗口、旅游胜地、时尚地标,成为文商旅融合时尚消费的新地标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第三,整合活动,对内办好会、对外树品牌。一方面,发挥广交会、广东时装周、流花国际服装节、红棉国际时装周等重要时尚IP,持续引进海外优质品牌及设计力量,深度融合全球高端时尚资源,搭建中国原创服装品牌接轨国际的商贸交流平台,构建国际时尚发布中心。另一方面,内销外贸双赛道齐发力,内销市场向品牌化、定制化、批零一体化延伸,外贸市场向数字化、展贸化升级,推动专业市场形成功能业态更多元、产业生态更完善、消费活力更汇聚的发展格局。以红棉为例,聚焦完善产业生态,引领行业风尚——构建以原创设计为强引领、时尚消费为特色的完整时尚产业链条,打造高端资源汇聚的时尚产业风向标。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专刊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