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即将开幕,一场场毕业生作品发布秀更像是各大服装高等院校向行业和社会展示教学成果的汇报演出。人才教育、学生就业、校企对接等话题被推上了又一个高峰。
“实际上教育与市场很难做到完全对接,院校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把握住好规律,做好基础性教育,大学教育应该考虑到人才成长的规律性,不仅要告诉学生怎么做,还要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会长倪阳生说。学校与社会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从学校步入社会往往难以平滑过渡,学校需要为学生培养起独立学习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以便更快适应新环境,如何将“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一直是各学院探讨的问题。而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也表示,对于学生而言,进入企业就要融入企业,透彻了解品牌的定位、服务的消费群体;而另一方面,企业也承担着持续培育设计新生代的责任,要给予年轻学子们足够的成长进步的时间和空间。
课程设置
向品牌模拟三部曲取经
虽然同为服装院校,但是根据院校师资力量、所在地域、当地企业需求的不同等问题,每个学院学生的就业方向自然也会有所不同。根据本学院的就业特点设计相关课程是每个学院特色化发展的基础。
“在专业建立之初我们就设定了培养中国新一代设计力量的目标。”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设计学院时装设计专业创办人吕越说。中央美术学院浓厚的艺术氛围对学生的素养产生巨大影响。
“我们的课程设置就是围绕品牌建设的框架开展的。分为品牌模拟三部曲:第一是向大师学习,让同学模拟大师进行艺术设计;第二是向生活致敬,让学生真正做出好看好穿的衣服;第三是自创品牌,学生离开学校之前对于自创品牌就有实践机会。”吕越介绍说。
为了培养学生全面的设计能力,学校将品牌的设计、定位、销售模式都考虑进去,从较宏观的角度去训练学生的同时也会植入一些设计方法、设计手段的思维引导。
该学院将造型认知和技术训练都融入到的课程中,形成对品牌风格的整体把控能力。吕越说:“我们发现很多设计师可能做一两件服装没问题,但是整体设计下来他可能就把握不住,没有很好的方法完整呈现服装。”而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在走向社会后可以很快地创立自己的品牌。
特色课程
用四年时光培养对口人才
除了培养艺术设计类人才,部分院校更侧重于培养教育和实操人才。“我们的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是:服装设计师、设计师助理、服装陈列师、杂志社美编和中小学美术教师等。”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艺术设计系教师车卫东介绍说,“这些从事教育、设计工作的学生最需要的是艺术及美学方面的素养,所以我们开设了多个特色课程,如手工印染、民族服饰传统工艺、民族服饰裁缝、服装陈列设计等。”
手工印染是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艺术设计系设计的特色课程之一,这门课程从讲述传统手工印染的品种与发展现状及纺织面料的分类技巧、常用鉴别方法及染色工艺开始,要求学生最终掌握扎染、蜡染、型染、手绘等四大类型手工印染工艺的制作流程、制作技艺。“这门课程看起来比较单一,其实从基础知识讲解开始我们就会在其中贯穿中国各民族的民俗和审美特点,当这门课程结束后,学生将对中国传统印染和各地服装特色有了详细了解,为将来的教育及设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高级实际操作人员是中国服装业人才的另一块短板,各产业热地的服装院校肩负着为当地服装企业提供高级人才的使命。
江西服装学院副院长杨汉东表示:“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开设了大量与生产运作相关的课程,如服装工业制板、服装工厂设计、服装营销等课程。”
课程设置是学校的教学之本,不同的课程设置直接引导着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如何把握四年中的课程布局是各大服装院校培养相应人才的基础。”对此,倪阳生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要兼顾全面与特色。对于学生而言,并非所有课程都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重要的是培养专业素养,掌握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和长远发展。”
校企联合
“实验班”探索综合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就如同企业发展一样,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在探索未来的教育方法之路上,很多学校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实验班的模式。
“实验班就是在全学院选拔一批学生组成一个班级,在教学设置上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增强了团队合作、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培养,当实验班取得良好效果后,实验班的教学方法将拓展到所有学生中,以形成完整的教学模式。”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服装设计系主任王翮介绍说,该学院设置了“重点人才试点班”。
王翮介绍说:“我们和桑扶兰等大连当地的知名服装企业合作,企业的新品研发团队来到学校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设计并接受市场的检验。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明确了自己为什么而设计,并且获得了来自于市场的客观评价,这比老师在期末打个分数更让他们心服口服。”
而在江西服装学院,入学前两年完成基础课后,第三年下学期就开始进入项目教学环节,此外还设有“订单教学”、“卓越设计师实验班”等。
该校从所有本科生中选拔出36名学生单独成立班级,开展“卓越设计师”培养计划,并运用项目开发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校内有更多的实操训练机会,而不再停留于课本的理论知识。
除了实践环节外,团队协作能力作为必备素质也被纳入了实验班教学计划当中。在服装企业中没有人能独当一面,尤其在设计方面相互包容、取长补短的意识尤为重要。“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我们不推崇单打独斗,而是希望他们能具有一种团队合作的精神。”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服装系系主任黄艳敏告诉记者,“我们学校的参赛作品大都是班里同学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呈现的,在团队合作过程中,同学们都得到了很多锻炼,例如印花的面料设计、花稿的采集到面料再处理,每一步都融入了同学们的心血。”
促进就业
校企合作加减法
服装人才说到底是实用型人才,大部分毕业生都将进入到企业工作。力求学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就成了所有服装院校办学过程中的重点工作。
在校期间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并尽力促成在实习后进入企业就业,这成为了各学院促成校企对接的主要目的。
浙江科技学院服装学院已经有20多年联合教学的历史,院长徐迅介绍:“目前学校与公司共建的学生实习基地有15个,涉及丝绸、皮草、女装等多种服装类别,这些公司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还会为学生们的创作设计提供一些技术支持。”
厦门理工学院设计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则一直是一个“亲产业”派的学院。“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方面,而我们的学生更加倾向于定位能力。学生对于时尚的敏感度和把握、品位上更接近于成衣设计。区别于艺术性学院的学生,我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市场分析能力和品牌定位能力,更接地气。”厦门理工学院设计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服装设计系主任陈宇说。
在采访中几乎每一家学校都能例数出本校多个校企合作项目,校企结合已经成为考察学院师资力量的一个软性标准,但同时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今年我们没有让企业赞助学生的毕业设计,主要是顾虑到企业的一些要求会禁锢学生的创作思维。”徐迅对记者说。毕竟,学校更希望能够给学生一个开放自由的创作环境。如何调和企业发展需求与设计创作自由之间的矛盾,如何建立更加深入和长期的校企合作,而不单局限于承接项目和实习,这是各专业院校和服装企业更需考量的问题。
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企业承担着持续培育设计新生代的责任,要给予年轻学子们足够的成长进步的时间和空间。”
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会长倪阳生:“学校需要为学生培养起独立学习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将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一直是各学院探讨的问题。”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吕越:为了培养学生全面的设计能力,学校将品牌的设计、定位、销售模式都考虑进去,从宏观角度教学的同时植入设计方法、设计手段。
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服装设计系主任王翮:“我们和桑扶兰等大连服装企业的新品研发团队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设计并接受市场的检验,这比老师在期末打个分数更让他们心服口服。”
浙江科技学院服装学院院长徐迅:“目前学校与企业共建的学生实习基地有15个,涉及丝绸、皮草、女装等多种服装类别,这些企业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还会为学生们的创作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厦门理工学院设计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服装设计系主任陈宇:“区别于艺术性学院的学生,我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市场分析能力和品牌定位能力,对于时尚的敏感度和把握、品位上更接近于成衣设计,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