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生物基纤维材料与汉麻产业发展论坛闭幕
文章来源: 2013-07-04


 生物基纤维产业需加大基础研究
本刊记者 邵蔚  文/摄
    6月20~23日,为了全面展示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状况,以“生物资源,产业机遇”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作为大会的分论坛之一,同期举办的“2013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化纤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生物基纤维材料与汉麻产业发展论坛”,以其专业性和精彩性,吸引了来自行业内外的诸多目光。
    本次年会及论坛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化纤专业委员会、国家纺织化纤产品开发中心主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发展生物产业办公室协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勇、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王伟,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名誉会长郑植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秘书长龚进礼,以及全国科研院所专家、高校教授、企业代表等,共计1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秘书长王玉萍主持。
 
生物基纤维产业成果喜人
    在全球经济危机蔓延的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脚步放缓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对于我国纺织行业来说,近两年来也碰到了诸如棉价大起大落等令全行业都头疼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化纤行业承担起了缓解整个纺织行业对棉花依赖的重担,生物基化学纤维、超仿棉纤维等新型纤维的研发成为整个行业的重大课题。”高勇在会议致辞中这样说道。
    现在,化学纤维从生物基途径所取得原料的趋势在全球日益明显,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之后,都把发展生物产业作为走出困境、争夺高新技术制高点、重新走向繁荣的国家战略。
    目前,我国生物基化学纤维及原料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就,拥有诸如壳聚糖纤维、PDT纤维、竹浆纤维、麻浆纤维、蛋白纤维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水平、产品和市场相对成熟的品种;聚乳酸纤维、PTT纤维、PBT纤维等,纤维加工也已经具有国际水平,应用市场也相对成熟;Lyocell纤维、PHBV与PLA共混纤维、海藻纤维等应用于婴童服饰领域的纤维生产也已经处于产业化突破关键阶段;而PBS纤维、离子液体法纤维素纤维等则处于由中试向产业化突破阶段。
    面对着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优化需要升级的工程目标,我国生物基化学纤维也面临着“三个替代”、“三个结合”、“三个重点”的主要任务。“为了切实推动中国生物基纤维及原料的发展,考虑到我国整体生物产业的水平,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特组织编撰了《中国生物基化学纤维及原料科技与产业发展(30年)路线图》。路线图首次明确了中国生物基纤维及生化原料的产品目录,并分3个十年分别列出各个品种的技术与工程攻关、产业化目标。”郑植艺介绍道。
深化基础学术研究是首要
    在端小平看来,我国高性能纤维的发展一直都在追随国外发展的脚步,而唯有生物基化学纤维同国外差别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在原有的优势基础上,做出更突出的成绩,则成为我国生物基纤维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任务。高勇也强调,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放松技术的发展,国内的生物基化学纤维从业者,应该要发挥出原创的精神,使得国内自己的技术和装备成为今后行业发展的主流。
    王伟则从国家主管部门的角度,表示国家愿意为生物基化学纤维的发展做更多实事。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行业也应该注意,在发展生物基纤维产业中,需要注重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注意产业化的应用,尤其要突破有前景的产品的发展,开拓新的用途与领域。当然,还要注重产学研的结合,做好前期的基础工作。
    由此看来,深化基础学术研究,推动纤维原创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从上至下的共同要求与心声。
    近年来,行业也确实在基础学术研究方面加大了力度。端小平指出,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化纤专业委员会进一步发挥学会的作用,深化基础学术研究,开展了前沿技术研究。
    同时,端小平也指出,下一步,协会要积极引导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各种共性课题研究;要做好专项实施方案的相关工作,以突破制约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加快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构建生物基材料技术与产品标准体系,实现重要生物基材料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有效提升我国生物基材料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主要目标,推动化纤产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多领域共同促进产业发展
    在“生物基纤维材料与汉麻产业发展论坛”环节,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汉麻中心总工程师郝新敏、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杜俊琪、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顾问赵庆章、东华大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华平、广东百合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晓东、荷兰普拉克公司大中华区总经理甄光明、中科院农博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院陈鹏先后进行了主题演讲,介绍了自己所研究的细分领域的相关问题。
     赵庆章就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经验分享。他重点指出,今后几年Lyocell纤维的发展将是一个多头并进的局面,而根据目前的情况,我国的此种纤维的工程化研究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关键的阶段,我国已经具备了万吨级生产线的设计和制造能力,因此此种纤维将在今后的3~5年内进入快速发展期。
    “但是我也想提出几点建议,供行业参考,希望可以通过政策引导,集国内各方力量组织产业化攻关团队,要建立起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国产化设备的专业生产厂,建立起与我国自行研制工艺相配套的辅助原料的专业生产厂,同时引导有能力的企业进行投资。”赵庆章建议。
    王华平做了题为《细菌纤维素纤维的研制与产业化开发》的演讲。他介绍,细菌纤维素具有高抗张强度和弹性模量、生物相容性好、良好的可降解性等特征,现在海南省的食用细菌纤维素年产量为18万吨,其年产值可以达到近3万元。强大的竞争力,为这种纤维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在此基础上,不断降低成本,拓展应用,成为细菌纤维素纤维发展的明智之举。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