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小广告.jpg
实力升级于稳步创新之中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7-06-08


2016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品开发贡献奖获奖企业调研回访(四)

  本刊记者-罗欣桐 邬莹颖 通讯员-覃晓

  当前,中国纺织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时期,行业的运行总体保持了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三品”战略的持续落实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都为行业营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整体趋稳的行业形势中,中国纺织企业亦在持续自主创新中稳步向前,逐步提升着自身的实力与影响力。2016年,新一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品开发贡献奖”获奖企业走进人们的视线,记者跟随由中国纺织信息中心组织的调研组进行了实地走访,一同聆听企业的创新之道。


  广东溢达: 做实纺织 稳中求新

  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是一家由香港溢达集团于1988年投资设立的大型产品出口型及高新技术型纺织企业。上世纪90年代初,溢达的出现改变了中国色织布产业的格局。当时,从事色织的企业寥寥无几,纺织企业拿坯布去染色,溢达则拿染好的纱去织布,极具变革性。几十年来,一直与RALPH LAUREN、 TOMMY HILFIGER、HUGO BOSS等国际品牌长期合作。去年,溢达凭扎实的研发内功,再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十二五”产品开发突出贡献奖。

  总经理马伟萍表示,公司每年将销售收入的3%用于新产品、新工艺和自动化设备的研发上。在转型升级方面,溢达重点做了两件事:一是产品升级,主要是高附加值产品和功能性面料创新研发;二是自动化设备的研发和应用,比如,制造梭织衬衣的60多道工序中,40多个已经实现了自动化。在棉纺织领域,溢达凭232项发明专利数量居全球第一;全世界最细的纱线——700英支纯棉纱线,同样诞生在溢达。

  如今,溢达位于佛山市高明区的车间里,生产流程中的很多工序已经能在手机上完成。“这就能避免工人在一个岗位上机械地长时间重复作业,对工作环境和流程的改善,对人均效率的提升很有帮助。以前,我们一秒钟做7件衬衣,现在能做9件多。工人最多的时候达到32000人,现在25000人,人员减少了,产值不减。”

  作为一家年销售额达52亿元的实业航母,溢达的革命性与前瞻性还体现在供应链布局方面。20多年前,溢达就在新疆设立了棉花基地。在吐鲁番的工厂里,97%的员工都是维吾尔族,溢达还带动当地树立合同文化,既解决了地区就业问题,又保证了棉农的利益。另外,溢达在新疆开展小额无息农贷项目,10年来有效帮助棉农解决了农业生产的资金问题,使棉农农业生产顺利、稳步增收,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除了新疆棉花基地的建设,溢达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马来西亚和毛里求斯设厂至今,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溢达的海外供应链布局也已完善。马伟萍坦言,溢达当时在东南亚地区设厂,主要是出于当时国内出口配额政策等历史因素的考虑。另外,得益于溢达工厂较高的自动化水平,公司产能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小,不会因为追求低成本而“走出去”。她认为,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溢达,那就是“稳”。“2008年金融危机、去年形势不好的情况下,溢达始终平稳发展,实现盈利。这种稳定,很大程度也源于我们在客户中的信誉度。当客户遇到困难,我们也与客户同舟共济。”

  “现在,国家对环保要求高,别人都说压力大,我们却感到高兴。因为溢达一直以来只和符合环保要求的伙伴合作,现在应该说成本水平公平了。”马伟萍表示,溢达对所有供应商进行筛选考核,每个月都会通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网站来检索供应商,发现有任何违规的情况,会敦促他们在规定时间整改。对于整改合格的供应商则继续合作,没有通过的供应商会停止跟他们合作,就环保问题终止合作的供应商就有300多家。

  溢达在行业素有“黄埔军校”之称,马伟萍表示,这源于集团对投入的舍得,“原材料必须用最好的,对人的培养也毫不吝啬。”每年,溢达在人才培训方面投入超过1000万,溢达董事长设立600万美元/期的创新基金,让年轻员工去发挥。这种对人才的重视与包容,不仅留住了老员工,老员工甚至会把子女也送进企业。一方面,溢达与院校合作,选择一些国家承认的、适合溢达岗位需求的课程,让年轻的员工进修学习、获取文凭;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溢达大学则针对企业业务岗位设置,面向全体员工开放,不断提升工作技能。

  “自动化创新体现在很多方面。去年,参加溢达全国创意大赛的三个华南理工的大三学生在研究一个食堂自动计费系统,能大大减少员工等待的时间,项目对企业有用,我们正在合作引进。”马伟萍介绍,“为了缓解停车难的问题,溢达的员工又自主开发了拼车软件,大大降低了员工通勤的时间成本与交通成本,也体现出溢达的环保理念。类似的智慧发明,在溢达比比皆是。”

  企业的自动化程度越高,对工人的个人素质要求也越高,相应地,企业也要为员工创造更好的条件,包括智能化生产流程和自动化生产车间等的投入。马伟萍表示,90后和00后开始进入社会,为了吸引年轻劳动力,企业必须改善工作环境,提高舒适度。“五年前,集团买下了两栋、共90多套商品房,每套投入20多万装修费。目的就是为员工创造一个温馨的生活环境。”

  今年,溢达在广西桂林的工业生产与旅游相结合的十如项目即将竣工;溢达旗下的高端衬衫品牌“派”和电商品牌“十如仕”也在各自的目标市场大展拳脚。“一直以来,大家都误解溢达是贴牌企业,但其实在设计、生产,甚至流通领域的配套,都是我们自主完成的。”未来,溢达将继续把衬衫和T恤做精做强,并让行业看到溢达在工艺创新上的更多可能。

  马伟萍表示,如果纯粹为了赚钱,溢达有很多机会,但是39年来溢达始终一心一意做纺织,踏踏实实做实业。“做好一件事就是做好一件衣服。改革开放几十年,溢达做实纺织的精神贯穿其中。当企业的资产壮大时,某种意义上它已经不是个人资产,而是社会资产,要为社会服务。”


  嵊州盛泰: 前瞻产品开发促有序创新

  嵊州盛泰色织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荣获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品开发贡献奖”,公司总经理高敏认为,这得益于公司一直以来的定位和对产品品质的重视。

  嵊州盛泰色织科技有限公司是集染色、织造、印染、后整理一整套生产能力于一体的大型纺织企业,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无梭织机、连续扎染后整理生产流水线,目前已形成染纱11700吨/年、织造5000万米/年、整理4000万米/年的生产能力。2008年,盛泰正式投产,并凭借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迅速成长,实现了生产运作规范化,成为国内色织行业的佼佼者。

  盛泰最初的厂址在宁波,2015年随着宁波市整体规划进行纺织转移,将厂区搬至面料基地——嵊州。“目前在嵊州有两个厂区,老厂区主做色织类产品,新厂区则承接原先的针织、毛纺生产线。”谈及搬迁厂房的感受,高敏坦言,“搬厂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我们仍然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客户的期待、员工的生计,都激励盛泰一路前行。当时一边搬迁,一边生产,平稳渡过了搬迁期。”

  虽然搬迁过程给企业生产带来一定困难,但盛泰的新品研发一直跻身行业前列。“产品的开发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进行创新与升级,创新要想别人所不想,做别人所不能做,不断将产品开发工作推向新高度。”高敏强调。纯棉免烫面料、耐久光泽纯棉面料、水柔棉面料、butter cotton面料、棉自然弹面料、吸湿快干面料、无甲醛免烫面料等新品的开发成功,不仅满足了市场的需求,还提升了公司的产品开发水平与市场竞争力。

  盛泰对生产过程的控制,主要通过文件制定、职责明确、管理评审、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等措施来保证目标实现。为规范现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维持安全整洁的工作环境,公司将7S管理制度融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并通过组织培训、检查评估、监督部门整改等方法,不断维持与改进,确保各流程有序、准确、高效的进行,以此充分保障新产品的生产稳定性。

  此外,盛泰还与著名的纤维企业Invista和Dupont携手,将新功能性原料引入生产,与Dystar、Huntsman、BASF以及Tanatex化工公司携手,开发出多种特殊功能整理的新产品。多方的共同努力,加快了盛泰新产品开发的速度,大大缩短了实现产业化生产的时间。

  “公司有一支良好的技术研发队伍,研发能力过硬,经验丰富,人才结构合理。在纽约的研发团队目前已经对2018年春夏流行趋势做好把控。”高敏介绍。盛泰人才团队通过收集和调研国内外市场信息,来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出一系列科技含量高、功能性强的新产品。同时通过对集团及各部门人力、物力的调配,对技术力量的充分调动,充分发挥了集团“原料-面料-成衣-销售”整体垂直产业链的优势,推动项目的顺利实施。

  作为行业内的领先企业,如何保护知识产权一直以来都困扰着盛泰。“一味地抄袭仿照设计容易导致进入恶性竞争。盛泰不会参与到价格竞争战中去,我们拥有环保的原材料,精湛的工艺,即使看似比同行‘贵’,但我们‘贵’得有道理。”盛泰一直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目前已经在环保方面投入1亿元,从源头抓环保,引领绿色纺织发展。高敏感慨:“盛泰的每一块面料都有自己的故事,加上客户对知识产权保护都很重视,公司产品在自主研发和对流行趋势的把控上都占有优势。”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