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206154821.jpg
以专业与热情助力纺织企业打造可持续生产条件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9-06-03


TESTEX特思达(北京)培训分享会成功举办
  2019年5月22日,TESTEX特思达(北京)纺织检定有限公司连续第三年在杭州西湖畔的梅地亚宾馆成功举办了培训分享会。会议旨在为OEKO-TEX®获证企业提供认证发展的最新资讯,为企业提升内部能力建设、明确未来发展路径指明方向,同时也增进了获证企业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挖掘潜在的合作机会,为共同打造可持续生产的环保供应链提供土壤和环境。
  TESTEX北京的业务部经理任鹏先生在会议开场的致辞中提到,OEKO-TEX®成立27年以来,它的策略始终都不是等待立法,而是主动出击,在消费者保护领域积极担当先锋。OEKO-TEX®在2017年推出了检测产品有害物质的LEATHER STANDARD by OEKO-TEX®认证,成为皮革行业的首个生态标准。在2019年初,又将STeP by OEKO-TEX®从原本的可持续纺织生产认证扩展为可持续纺织和皮革生产认证;同时,ECO PASSPORT by OEKO-TEX®环保染化料认证也将皮革化学品纳入认证范围。伴随着这些变化,OEKO-TEX®也将标语从Confidence in textile信心纺织变更为Inspiring confidence激发信心,这共同标志着,与纺织供应链相同,针对皮革供应链,从输入环保的化学品,到确保可持续的生产过程,再到输出生态制成品,OEKO-TEX®都有相应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管控其产品的安全性与生产的可持续性。
  会上,TESTEX北京的专家和特邀嘉宾们对OEKO-TEX®系列认证的最新标准做了详尽且专业的介绍。从解读STANDARD 100认证的最新标准到揭秘一致性审核的优劣案例,从分析OEKO-TEX®的发展现状到展示推广工具的应用,从列明STeP审核的全新评估要求与审核关注点到指导企业如何提升化学品管理能力与环境绩效表现。特邀采购商东景国际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张卫民总经理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他们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的原因以及东景发展的心路历程。如果想走得远,要提前预见到远方的景象,未来的发展必然是可持续的,那么就坚定目标,即使现在走得慢走得艰难,但必将走得长远。在发展的过程中,帮助买家成功、超越消费者的期待,自己也必将破茧成蝶收获成长和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OEKO-TEX®业务的不断发展,国内企业对STeP认证和MADE IN GREEN标签的申请需求持续增长,所以本次培训会特别增设了两个平行的小专场培训,分别针对STeP在线申请表和评估工具的应用以及MADE IN GREEN产品标签的申请条件与申请流程做了详细的讲解和演示,为企业提供了直观的指导。
  过去的一年,也是OEKO-TEX®认证快速发展的一年。截至2019年3月底,STANDARD 100有效证书的数量已经接近1万7千张,同比增长12.5%,获证企业数量覆盖全球104个国家。中国仍然是持证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占比超过四分之一。不同于STANDARD 100每年的匀速增长,STeP证书的同比增长率达到了47.4%,截至目前,全球获得STeP证书的企业数量已接近300家,其中包含60家中国企业,这一年来又新增了粘胶行业的巨头企业唐山三友集团、中国丝绸名企达利丝绸,以及孚日和新东旭集团的更多工厂等等很多企业。同时,伴随着可持续生产工厂的持续增多,在全球范围内串联可持续供应链、推广可追溯纺织品的品牌和企业也越来越多,这使得MADE IN GREEN系统的活跃用户数量实现了翻倍增长。

  这一年来,德国最大的连锁超市品牌ALDI仍然持续推动着供应链上的企业从源头减少有害物质的流入,以终为始,将STANDARD 100附录6作为终端产品的品控标准;而同样对品质要求苛刻的德国超市品牌LIDL则选择了不同的路线,除了在内部推动供应链上的工厂以STeP作为可持续生产标准之外,LIDL还选择以MADE IN GREEN标签向消费者透明地展示这些可持续生产的供应链,增进消费者的信赖。在北美,也陆续有更多品牌选择信赖OEKO-TEX®,诸如加拿大服装品牌Lululemon、美国零售品牌Walmart和Target等。
  生态环保和可持续不仅仅是一张证书、一个标签、一句口号那么简单,它离不开脚踏实地落实生产以及一系列的严格监管,企业的动力来源于政府的限制也好,来源于买家的要求也罢,最终受益的不仅仅是企业自身,还有广大消费者。能否坚决彻底地贯彻可持续生产,则源于企业对可持续的认知与认可程度,希望企业能越来越深入地理解可持续生产的重要性,从而让我们更有动力地共同创造关于可持续生产的更多可能性。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