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知名高校教授现场授课,学员体验纺织产业链魅力 |
本刊记者-默影 8月10~11日,第五期全国纺织复合人才培养工程高级培训班学员在北京服装学院进行了一场纺织“追根溯源”之旅。 在连续两天的高密度课程中,高训班学员们跟着老师们精彩的讲述,回归对纺织的基本认识,再理脉络,站在上下游产业链的角度,重新思考了企业的行业角色及发展定位。 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教授王越平的第一堂课从纺织行业产业链的分析入手,从宏观到微观对纺织品的结构与组成、纺织品分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及面料样品进行了详细讲解。她提出,当前企业的面料开发需要以终端产品为导向才更具价值,可以考虑以服装品牌引导面料开发;以生活方式驱动面料开发;以新理念引导面料开发;以新技术支持面料开发;以艺术审美主宰面料开发;以文化引领面料开发,从而做出有灵魂、有精神内涵的面料设计。 她希望学员们从全产业链的角度思考企业发展前景与定位,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构建纤维品牌、面料品牌、服装品牌间良好的关系,实现稳定高效发展。 王越平的第二堂课以机织物的加工和新技术为核心,重点讲述了机织及机织产品的优劣势、机织工艺的生产流程、各类织造设备及特点、产业用纺织品及织造、机织新工艺及新技术等内容。 在谈到机织新工艺时,王越平提出了几点发展方向:去除上浆工艺、适应高支、高密织物织造;适应多种材料织造;满足特殊织物结构;提花装置朝着高速、多针数和无通丝方向发展;设备自动化与智能化趋势明显。 王越平提出的针织工艺冲击下机织如何定位、如何利用现有装备进行多元化、个性化产品的开发等问题,引发了学员们广泛的思考,有学员在课后表示,接下来将踏下心来,重点研发新的产品,为企业发展寻找更好支点。 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教授谢春萍对环锭纺、紧密纺、集聚纺、赛络纺、赛络菲尔纺、转杯纺、涡流纺等不同纺纱形式的成纱原理、纱线特性及应用等内容同高训班学员进行了耐心讲解,并通过动图及视频形式让学员快速了解了纺纱运动结构。 在谈到纺纱工程学科发展现状与趋势时,谢春萍和学员们分享了ITMA2019上纺纱技术的最新进展:西班牙巴塞罗那卓斯特公司推出的超长气圈细纱机被称为200年以来最大的技术突破;立达公司推出的细纱机头机器人为无人工厂概念提供了可能;村田之外的卓郎和朗维推出涡流纺设备可能代表着纺纱产业的又一重要方向。 同时谢春萍还结合具体设备企业案例,对纺纱工程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她提到,当前纺纱行业,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加快;纺纱技术和装备水平大幅提升;纺纱工艺技术创新不断涌现;纺纱信息化建设加速。其中主要进展体现在纺纱生产的连续化、高速化、自动化智能化在线监控、优质化纱线技术开发、高效梳理技术、高校精梳技术等方面。 谢春萍从大环境、产品研发、装备水平、连续化、信息化管理、检测监控、协同创新等角度分析了纺纱工程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呼吁企业从自身入手,重视解决,得到了培训班学员的高度认同。 此外,谢春萍还对纺纱工程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纺织工程学科教授、博导李毓陵从服装机织物、装饰用织物、产业用机织物等市场上不同应用领域、不同纤维材料的纺织品入手,结合大量纺织品样本对机织物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讲解。 培训班学员在李毓陵的讲解中重温了纺织品组织的多种表示方法和常见的组织结构及特点。如,平纹组织、斜纹组织、缎纹组织、条格组织、绉组织、透孔组织、小提花组织等等。 李毓陵呼吁行业企业能够有更多的面料设计者,可以有目的地进行面料开发,提早考虑研发出的面料适应于哪种领域甚至哪类服装,如此才能充分挖掘面料价值,对企业市场拓展也有意义。 此外,本期培训班还专门为学员提供了宝贵的交流时间,学员们积极对企业主营业务及特色产品进行了介绍,交流活动由培训班组织委员胡娜主持。本期学员来自纤维、纺纱、织造、染料助剂、纺机等多个不同的领域,高效的学习及充分的交流让大家打破固有思维,站在纺织产业链上下游的角度更深度去思考企业发展,而同学们在培训班里打下的坚固的感情基础也为日后跨领域的合作交流埋下了伏笔。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