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小广告.jpg
非遗精英相聚滨城 共话纺织非遗与品牌共融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9-09-09


  9月7日,纺织非遗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大连举行,本次会议主题为“非遗与品牌共融”,旨在通过纺织非遗品牌展示、研讨交流,探讨纺织非遗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辽宁省纺织服装协会会长王翀,大连市服装纺织协会会长刘向阳,吉林省服装设计师协会执行会长刘克力,山西省服装协会副会长、世界服装鞋帽网董事长任维杰,山西省服装协会秘书长梁君威,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服装学院院长韩静、副院长张跃,大连艺术学院服装学院院长张志宇、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曾慧等嘉宾,以及纺织非遗文创品牌负责人和媒体代表出席了此次会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遗办负责人陆茵担任主持。

  大连市服装纺织协会会长刘向阳在致辞中表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辽宁省纺织服装协会联办举办此次活动,目的是发掘传统文化内涵与市场价值,检验市场反应,把握传统工艺形成内涵,完善产品文化属性,为打造中国民族品牌,坚定民族文化自信,迈出坚实的一步。希望传承人不再闭门造车,非遗产品进入大众视野,实现非遗产品的人文价值与商业价值创新结合,切实有效推进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辽宁有很多少数民族,他们具有深厚的传统服饰文化和技艺,下一步将进行重点挖掘,希望推出辽宁涉及非遗的制造品牌。”

  辽宁省纺织服装协会会长王翀表示,辽宁纺织服装产业正在着力打造三个方面的工作——区域品牌建设、产品品牌建设和制造业品牌建设。目前辽宁纺织服装在品质上具备一定优势,也推出了古风紫裳等与非遗结合的品牌,未来在品牌与非遗共融上要进行更多创新,扩大非遗“朋友圈”。

  大连艺术学院服装学院院长张志宇作为专家代表发言,目前该校正在大力推进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课程、进专业,他认为,品牌对于非遗应进行活态应用,以符号学的基因提取元素进行创新设计,才能实现非遗和品牌的共荣共生。

  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教授曾慧,从事满族服饰文化调研已有20年。她认为,中国的非遗目前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区域推广应形成非遗的拳头品牌,比如满族刺绣应用,需要政府层面和协会层面整体布局;其次是挖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选择适合用于产品创新发展的非遗项目进行着力开发。

  吉林省服装设计师协会执行会长刘克力作为行业协会代表发言时表示,目前非遗在品牌的应用中存在传承链脆弱,缺乏保护意识等问题,需要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产品创新进行提升,创造性转发和创新发展非常重要。

  其后,内蒙古科右中旗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推进组组长白晶莹、丹东唐人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杜纲、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主任李文连、苏州上久楷丝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销售助理居俐、新宾满族自治县兴京旗袍文化有限公司池源、长春树信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杰、湘西静静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腾静蓉作为参展企业代表在现场分别进行了分享。

  与会代表们在满族刺绣、蓝印花布、苗族文化等非遗与品牌结合方面都有着一定的探索和实践,他们结合自身品牌发展纷纷表示,中国纺织服装非遗传承还需要进行大力的推广、传播和教育,同时面临着人才断层等问题,需要与院校合作,从实践入手。非遗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艺术,将艺术变成产品,产品变成商品,对接市场,才能更加有生命力。现在非遗与品牌结合存在以手工坊为主、“天花板”比较低、渠道受限等问题,需要得到更多年轻消费者的认同。这就需要在品类、色彩、设计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设计出符合当代消费者生活的优质产品。同时,通过文创产品开发,线上电商平台、线下文化活动进行不断的市场教育,推广纺织非遗文化,通过量的积累进行品牌提升。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作会议总结发言时谈道:“我们对待非遗应该是一种尊重的态度,纺织类非遗同样具有多样性。社会经济越发展,取决于消费者的文化选择。同时,行业转型升级中文化的力量非常重要,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他认为,非遗在行业的发展有三条主线:一是建设、健全纺织非遗的传承链条,需要传承人、制造商、品牌商、渠道商等产业链各个环节介入并打通,通过共同的责任、使命担当,同时也需要技术、利益方面的衔接,以及行业协会的穿针引线,搭建平台;二是要着力培养纺织非遗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这也是目前最大的难题,也是关键。供给侧只有与需求侧链接起来,把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相统一,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纺织类非遗在区域分布上70%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因此需要重点支持少数民族非遗发展,助力扶贫、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

  同时,此次共有古风紫裳、兴京满绣、挑花娘子&纺大染语、仲一、麻衣、黑嘴鸥、玺赢、金玉兰、礼美、汇德轩、沃尔墩、树、梧桐绣庄、MH Moe、元新蓝、侃侃KANKAN、古唐东韵、上久楷参加了中国(大连)纺织非遗文创品牌特别展。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辽宁省纺织服装协会会长王翀为这18家企业颁发了证书。 

  据介绍,此次参展的品牌来自全国7个省、市、自治区,囊括了满族、羌族、朝鲜族、彝族、蒙古族、苗族、汉族等民族特色非遗创新产品400余件,涉及纺、染、织、绣、印、服装服饰非遗项目和传统工艺。展品从观赏体验到文化传承、从促进就业到非遗扶贫、从绿色环保到古法染色、从传统设计到现代创意,多维度视角表现了纺织非遗与品牌的粘性和共融,高度凝练了民族情怀和文化内涵。展会期间,各参展品牌还参加了国内外采购商与参展企业对接会,引起了高度关注。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