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专家学者齐聚青岛大学把脉行业未来发展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厂周刊 2020-09-10


  本刊记者-​郭春花

  近年来,青岛大学以生物多糖特别是海洋生物多糖纤维研究为代表,在海藻纤维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和产业化发展不断取得创新成果,并于2018年获批建设了省部共建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针对新型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的科学问题和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重点围绕生物成纤资源筛选与生物多糖制取、生物多糖纤维成形、生态功能纺织品创制三个研究方向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对推动我国整个纺织产业的整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基础优势。

  为助推海藻纤维行业健康发展,9月7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汪民,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郑俊林等领导组成的专家组,与青岛大学校长夏东伟,党委常委副校长于永明,科技处处长李荣贵,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韩光亭,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海洋纤维新材料研究院院长夏延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隋坤艳,海洋纤维新材料研究院研究员纪全,青岛源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海宁等领导齐聚青岛大学科技研发中心,举办青岛大学赋能未来高端交流会,探讨青岛大学海藻纤维的研发方向。

  依托山东纺织产业优势,做强纺织学科基础 

  交流会之前,专家组首先参观了青岛源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依托青岛大学海洋纤维新材料研究院成立的专业从事海藻类海洋生物基纤维及系列纺织品研发、生产及销售的科技型股份制企业。据介绍,青岛源海公司凭借海藻纤维在纺织服装领域的重大技术攻关成果,2019年率先建成投产千吨级纺织专用海藻纤维自动化生产线(最大年产量5000吨)。加之在卫生护理、阻燃工程、生物医学领域的不断开拓,可生产四大系列近30个品种的海藻纤维。公司拥有近五十项发明专利、三十余项注册商标、多项团体、行业标准,关键技术发明专利获得全球十一个国家授权、二十多个国家认可。源海新科公司海藻纤维产品制备成套技术及装备是青岛大学教授夏延致带领的“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历经15年不断研发的科研成果,从根本上解决了海藻纤维传统湿法纺丝工艺强度低、产量不足、用途单一的瓶颈,技术成果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青岛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在交流会上,夏东伟介绍了青岛大学的发展历程、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相关情况。青岛大学设有36个学院和医学部,102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理学、工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山东省重点学科20个、山东省一流学科8个。临床医学、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等8个学科进入科睿唯安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排名前1%,位列全国高校第38位;25个学科进入软科中国最好学科名单,列全国第65位,其中系统科学列全国第3位;8个学科入围2020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行榜,列全国第88位;6个学科进入USNews2020年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榜,列全国第59位。

  “十三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别项目640项。发表SCI收录论文8238篇,ESI高被引论文164篇。1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授权专利1300余项。

  夏东伟特别提到省部共建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他希望借助国家重点实验室能为纤维新材料的发展做好实验田,特别是要在现有研发海藻纤维项目成果的基础上,更多地发挥地方特色优势,在如何将海藻纤维等纤维材料和健康、医学等相结合层面下工夫。

  对此,端小平表示,山东纺织优势非常明显,在化纤新材料方面,山东拥有光威、海斯摩尔、泰和新材、源海新科等国内知名新材料企业,在棉纺方面,有全球最大的棉纺企业魏桥,可以说有非常好的纺织基础,这也是把纺织学科做强的基础。青岛大学纺织学科历史源远流长,如今正在重点研发的海藻纤维成果也非常显著。高新技术纤维、生物基纤维是符合国家战略导向的重要纤维材料,海藻纤维兼属于这两种纤维的范畴,未来有很好的发展空间。青岛大学有着坚定发展纺织学科的决心,把纺织学科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要给予纺织专业老师更大的支持,继续加大研发海藻纤维,同时要先为企业做好服务,并联合其他院校、企业打造国家级的技术创新中心等,协会也很乐意做一些实事,共同助推学校、行业有更好的发展。

  在“双循环”下深化产学研用联合,打造海藻纤维品牌 

  当前,国家提出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纺织行业是市场化程度非常高的行业,也是在“双循环方面”做得比较好的行业。高勇谈到,“十四五”期间,纺织行业将在继续加强内循环为主的基础上,重点补齐行业的一些短板。一是高新纤维的研发,希望纺织高校能做好这些纤维基础性方面的研究。二是纺织工业在传统产品的部分关键加工技术和工艺上还有很多短板,需要高校利用资源优势,加大校企联合研发一批关键技术。三是加大纺织装备的研发。装备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需要高校加大研究装备的关键技术。

  高勇特别提到,青岛是中国最早的纺织工业基地之一,曾经与上海、天津并称“上青天”。青岛大学作为纺织老牌院校,在行业中有一定的知名度,特别是近年来加大研发海藻纤维,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青岛大学目前在生物基纤维研发已有一定优势,希望未来在这个基础上多接触企业,多为企业服务,实现产学研用联合。

  蒋士成肯定青岛大学自主研发的海藻纤维自动化生产线已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发展很健康,前景也很广阔。他希望青岛大学今后继续加大生物基多糖纤维的创新开发、应用,特别是要培养专业人才把后道应用产业做好做大做强。也就是说,在加大研发的同时,要重点关注人力资源的引进培养,积蓄人才力量,专人专用,做好基础开发。另外,海藻纤维在创新发展的基础上,还要在装备、工艺优化、生产效率、质量提高上再下功夫,把海藻纤维做成青岛大学的品牌产品。

  汪民谈到,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十四五”布局开启之年,从政府层面而言,国家非常强调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大力支持高端技术研发,希望未来青岛大学更多地与企业联手,研发更多的科研成果,并有效转化落地,促进行业良好发展。

  郑俊林也进一步强调了产学研用结合的重要性。一是高校要更多地基于企业需求定好研究方向,帮助行业、企业解决问题,有利于促进研究成果更快落地。二是加大高性能纤维的研究,特别是要从下游面临的难题上倒推研究重点。三是发展医用纺织品,青岛大学有医学方面的优势,可以从医学应用的角度加大研发纤维应用。四是海藻纤维未来一定要市场化,要公司化运作,建议成立一个联盟,涵盖重点高校和企业,共同推动海藻纤维产业。

  专家组一行参观青岛大学实验室、校史馆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229892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