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先锋引领 | 孙德荣:科技融合创新,让中国化纤走向世界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20-12-03


  邓威 徐文仁/文

  孙德荣与“丝”的情缘,在冥冥之中早已结下。2003年,他将自己创立的公司命名为“斯尔克”,就取自丝绸英文“Silk”的音译,希望斯尔克公司的成长和发展,能够开辟一条中国化纤行业走向世界的道路。如今,这条路伴随斯尔克集团成长发展而逐渐明确清晰……

 

 

孙德荣

  作为第一家响应江苏省委省政府“苏南产业向苏北转移”号召,到苏北投资发展的苏南企业,2003年,江苏斯尔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来到江苏新沂经济开发区投资兴业。

 

徐州斯尔克纤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5年10月28日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正式挂牌

  在江苏斯尔克集团董事长孙德荣带领下,斯尔克在徐州新沂的18个年头里,从最初单纯的织造企业起步,发展成为占地面积800多亩、资产近10亿、年销售额10多亿的多元化集团,形成了以聚合化纤为主体,纺、织、染一条龙产业链为特色,集纤维原料、面料织造、染整加工、贸易、投资担保等为一体的产业链综合发展体。

  01

  实施科技创新战略, 

  高起点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企业的发展是领导者战略的体现。创办斯尔克后,孙德荣始终坚持“科技创新、技术领先”的发展方针。他说:“我们必须在管理、技术、工业、营销、服务等各方面进行全面创新,继续加大产学研合作的力度,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产品‘使用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让斯尔克立于市场潮流的最前端。”

  孙德荣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在员工眼中,他们的董事长是一位懂技术的专家, “有很多技术标准,都是孙董亲自制定。”他积极投身技术创新和产业研发全过程,始终站在第一线、最前沿,并且十分注重借力使力,积极加强智力引进与自主研发相结合。在引进化纤工程设计与技术管理专家、中国聚酯工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和东华大学俞建勇院士团队进行科技合作开发的同时,他经常同车间技术人员彻夜不眠、共同探讨攻克技术难题,带领斯尔克走上自主研发、颠覆传统工艺的创新之路;同时,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纺织行业,不断引进新装备,研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从而奠定了斯尔克在国内纺织行业独特的产品优势和行业地位。

  02

  超前布局技术开发, 

  差别化领跑化纤业绿色发展 

  “企业要成为行业的‘常青树’,必须要有自己的准确定位。斯尔克的定位,就是在一个细分领域里做精、做强,这样才有可能成为百年品牌。否则五年、十年之后,你的企业就看不见了。”孙德荣认为,只有坚持以“一步法”核心生产技术为主,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走自己特有的专业化、差异化创新道路,才能通过设备创新、工艺创新、技术创新从而达到产品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获得长久发展。

  近年来,斯尔克公司的一步法工艺渐趋成熟,在行业内快速实现推广应用,加快淘汰了传统两步法,为实现行业制造装备及工艺创新、产品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公司产品产销量、市场占有率、品牌知名度等,均在国内一步法异收缩混纤丝化纤细分行业中名列前茅。

  同时,斯尔克不断开发出异型、异截面、细旦、超细旦、阳离子、异彩竹节、超仿棉等系列产品,具有节能降耗、环保安全、附加值高等特点,满足了下游织造企业对于生产原料的多方面需求。这些创新产品在市场上长期处于前沿性、主导性地位,特别是细旦、阳离子系列产品,长期占有超高市场份额。

  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公司连年入围了“中国长丝织造行业经济效益指标排名50强”;多项产品被评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江苏名牌产品”,入选“中国纤维流行趋势产品”等;荣获“全国化纤行业‘十二五’最具技术创新突破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品开发贡献奖”、“全国化纤行业优秀品牌贡献奖”、“纺织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多项荣誉。

  斯尔克十分注重软实力的打造。公司通过了质量环境健康、知识产权、两化融合、能源管理和GRS等体系认证,还光荣入列国家绿色工厂、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国家工信部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03

  深度融合产学研用, 

  跨越式助推企业产品创新 

  如今,斯尔克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国家异收缩涤纶混纤丝产品开发基地企业。斯尔克建有中国纺织行业第一家“企业院士工作站”,首创研发的“一步法异收缩混纤丝产业化成套技术和应用”,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专家鉴定为“总体技术具有创新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2年起,孙德荣带领公司与产学研合作单位东华大学再度联手,成功研发了中国纺织行业“一号工程”——超仿棉多异混纤丝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目前,项目已完成产业化建设并成功投产。

  “超仿棉多异混纤丝”项目的实施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行业产品升级换代、有效缓解我国棉花资源短缺、盘活过剩的聚酯产能,解决我国化纤行业同质化竞争激烈、行业利润低的问题,促进聚酯纤维结构转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公司已成为国内首家掌握超仿棉切片聚合和混纤产品开发技术的企业,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同行企业中处于龙头地位。

  基于项目的技术创新性和公司掌握的技术成熟性,徐州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共同签订了“江苏新沂国家级超仿棉及配套产业园区”战略合作协议,并已通过总体规划评审,计划在超仿棉及配套产业园区规划、项目建设、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应用、市场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未来要形成100万吨超仿棉产能。

  与此同时,斯尔克的“差别化、功能性聚酯纤维柔性制备关键技术”入选“第二十批省重点推广应用的两新目录”,荣获“2019年度中国长丝织造行业技术创新奖”,“超仿棉多异混纤丝的研发及产业化”成果经省总工会评为“江苏省职工十大科技创新成果”。荣盛染整“热水回用水温自动控制系统”获批为中国纺联“纺织之光”2019年度纺织行业新技术(成果)推广项目,“间歇式印染全流程数字化工厂”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评定为“纺织行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间歇式染整智能工厂新模式应用”项目经国家工信部审批正式入选 “2018年中央财政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这是中国印染行业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企业,也是推动纺织工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标杆企业。

  每一步的前进,都得益于斯尔克对研发的重视始终不变。集团公司2019年资产总额9.74亿元,比2018年增长5.4%;实现营业收入8.6亿元,比2018年增长2.6%;而企业全年科技研发投入达2619万元,比2018年增长了33.4%。

  04

  完善集团产业链条, 

  多维度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目前,斯尔克通过聚合纺丝、织造、染整后加工等上下游产业链的逐步完善,形成了纤维原料及其功能性面料的完整产品供应链。针对客户日益增加的差别化需求,公司开始实行“个性化定制”的产品创新战略。一方面通过新产品的研发创新,不断优化企业产品结构,推动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和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另一方面,不断满足客户的个性化、差别化需求,通过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保持公司产品的市场优势地位,全面提升企业的市场份额,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做精做专高性能差别化异收缩混纤丝细分行业。

  了解孙德荣的人都知道他的执着,他自己也说:“我的性格就是做一件事一定要做到极致。”因为专注,斯尔克做到了与国际接轨。斯尔克旗下化纤、纺织、印染产业均通过了全球回收标准GRS(可追溯)认证,使公司搭上了国际环保市场的“直通车”。

  如今,斯尔克集团总资产近10亿元,下属生产性子公司有徐州斯尔克纤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徐州荣盛达纤维制品科技有限公司、徐州荣盛纺织整理有限公司等,产业涉及纺丝、织造及染整、贸易。目前集团共拥有年产10万吨“一头两尾”聚酯、5.6万吨一步法差别化超仿真多功能异收缩混纤丝及弹丝、8万吨超仿棉及其各类功能性纤维新产品、1.2亿米中高档梭织功能性面料及年加工1亿米中高档纺织面料整理的产能。

  “斯尔克”是国内一步法异收缩复合丝细分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也是国内首家实现化学改性超仿棉长丝产业化的单位,这已成为行业共识,“斯尔克”这一品牌已经成为各下属公司的“代名词”并被行业内外人士所熟悉,因品牌带动市场的效应正在逐步体现。

  05

  充满信心展望未来, 

  高质量引领行业发展重任在肩 

  多年来,孙德荣被选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科技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两次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以及“全国化纤行业‘十二五’领军人物” 、“江苏省苏北创业领军人才”等多个荣誉称号。在斯尔克员工们眼里,孙德荣是一位值得信赖的企业领头人。

  但孙德荣的危机意识却是与生俱来。2019年下半年以来,受中美贸易摩擦和市场需求疲软等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影响,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斯尔克集团与行业其他企业一样,遭遇市场持续低迷下滑、国内外订单严重萎缩、产品库存压力巨大等严峻考验。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环境和市场,斯尔克人选择的是不等不靠,主动作为。

  一是继续加快产品开发创新和企业技术改造,加强精益生产管理,努力提升产质效;二是加大国内市场拓展力度,组建新的贸易公司,并加强国内外贸易合作,通过展会、洽谈会、电子商务、国外代理和直接对接国际一线品牌等方式,强化产品的市场攻关工作;三是持之以恒加强质量管控、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工作;四是继续深入推进集团公司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抓好企业文化建设。

  不忘“丝”心,方得始终。未来,斯尔克将继续秉持“团队精神、品质至上、顾客第一、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进一步发挥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产业链完善等发展优势,迅速扩大超仿棉纤维项目产业化规模,提升印染智能化,打造时尚面料高端化,为实现我国化纤纺织行业和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229892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