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206154821.jpg
宇田相变发布“功能性微胶囊技术”,5家纺企签约打造功能性穿戴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20-12-09


  本刊记者-徐长杰

  如果有两款保温杯,一款是加入开水后可在两分钟内迅速降温并可以饮用的保温杯,另一款是普通保温杯,你会选择哪一款?其实,这正是我们生活中常常出现的场景:在高铁上口渴倒了杯热水,却因温度过高常常喝不到口;孩子口渴又着急出门,只能把杯子盖四敞大开的降温,走一路,洒一路……

  北京宇田相变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沧州工厂展示厅内,就有这样一款可以迅速降温的水杯,同记者一行参观的观众,纷纷开始询问价格和购买渠道,到底是什么技术令产品竟有这样的魅力?

  记者了解到,这款保温杯正是依托“北京宇田”世界领先的相变储能、相变调温及相变热管理技术,不仅保温杯,其还开发出了众多居家、出行、办公等生活场景中急需的智能感温、快速降温等系列用品,这些技术应用到纺织领域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12月4日,北京宇田相变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在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举办了“纺织用功能性微胶囊技术及应用产品”发布会暨签约仪式,向纺织产业发布了这项新技术。

  公司总经理杜兔平表示,功能性穿戴是纺织行业的未来,也是纺织从业者再生的基础和加速发展的动力。人们对穿戴的需求早已不是遮寒蔽体和时尚美观,未来穿戴要植入功能性元素(知冷知热、双向调温、过冷过热管理),保健功能(抗菌、消臭、护肤保湿、提神、助眠、芳香、驱蚊),安全功能(抗压、抗宇宙射线、抗腐蚀、抗静电、阻燃等),自身绿色环保(对环境无污染),智能和信息交互功能(人、衣、外界互动)。

  杜兔平介绍称,微胶囊技术(Micro-encapsulation)是微量物质包裹在聚合物薄膜中的技术,是一种储存固体、液体、气体的微型包装技术。具体来说是指将某一目的物(芯或内相)用各种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连续薄膜(壁或外相)完全包覆起来,而对目的物的原有化学性质丝毫无损。后续根据使用场景,通过某些外部刺激或缓释作用使目的物的功能再次在外部呈现出来,或者依靠囊壁的屏蔽作用对目的物起到保护的作用。

  他指出,研制功能性纺织品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纺丝过程中将功能性微胶囊(助剂)添加到纺丝液中,制得功能性纤维,进而纺纱织布形成功能性纺织品;另一种是将功能性微胶囊(助剂)后整理(浸轧、印花、涂层)到面料中,形成功能性纺织品。无论采取哪种方法,功能性微胶囊(助剂)都是研制功能性纺织品的核心。拿医用防护服来说,将温度(相变点)适宜的微型储能单元植入面料和里衬中,把该调温面料\里衬植入医用防护服中,做成智能调温防护服,该防护服可缓解人体因“环境和自身温度”升高而导致的“过热”现象。当人体皮肤温度过高时防护服中的调温单元吸收多余热量,降低皮肤温度,产生凉感。

  据悉,目前家纺领域的部分企业已经展开与北京宇田合作,一是把相变调温微胶囊植入床单和被罩,床单和被罩中的相变调温微胶囊在夏天通过吸收人体热量来产生凉感,在冬天通过释放相变调温微胶囊白天吸收的热量来产生热感或保温;二是把各种维生素和营养液包成微胶囊之后再植入到面料里面,该面料通过缓释微胶囊中的功能性物质来促进人体健康;三是希望把艾草、薄荷、沉香等植物精油包覆进微胶囊后植入床品面料和填充物里,让这种具有保健属性的物质长久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于人体。

  当天发布会上,北京宇田相变储能科技有限公司还分别与江苏红柳床单有限公司、江苏富之岛美安纺织品科技有限公司、张家港三得利染整科技有限公司、山东联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宁波丽华家居用品有限公司进行了签约仪式

  北京宇田相变储能科技有限公司简介 

  北京宇田相变储能科技有限公司为国家级和中关村双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拥有先进全面的技术和系统有效的专利保护,已申报和授权55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公司牵头和参与制订7项国家、行业及团体标准。公司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证明,由相变材料技术拓展和衍生的相变储能、相变调温、相变热管理技术在航天军工、工业余热利用、清洁能源供热、可再生能源消纳、绿色节能建筑、电器及电子产品热管理、智能调温家居、智能调温穿戴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公司研制的相变材料兼具纳米材料、复合材料、新型功能、智能材料的属性,是全世界为数不多的集多种属性和功能的新型复合材料,是国家重点发展和大力支持的战略新兴产业。

  据悉,为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同时北京宇田相变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基于对沧州临港的区域位置、产业配套、招商政策等优势,于2017年成立河北昊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2019年河北昊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项目。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229892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