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特殊”为“特色”,看非遗传承如何融入特殊人才培养 |
特殊群体也有着不凡的精神世界,当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传统文化的热爱,体现出了不一样的人生态度与文化价值观念。在山东就有这样一所院校,将非遗传承与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创新路。 12月25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山东纺织工程学会副会长滕慧珍及中国纺联非遗办、山东省纺织服饰非遗办一行前往 考察组一行在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副院长丁华、教务处处长顾丽霞、服装艺术系主任宋泮涛等人的陪同下先后参观了校文体综合展馆、陶艺工作室、木雕工作室、服装实训车间和艺术设计创作室。参观过程中,丁华详细介绍了该学院发展历史、办学特色、制度建设等内容,并对展示的大量纺织类非遗教学成果鲁锦、鲁绣、墩绣、扎染、蜡染、服装服饰等品类进行重点讲解。 通过参观残障学生不同题材作品,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个特殊群体的精神世界,他们用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将所学和传统文化结合,创作的作品不仅展示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更体现出他们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与文化价值观念。 参观后,考察组一行与校方进行了座谈交流,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院长李心沁出席并发言。李心沁表示本校是山东省唯一一所公办特殊教育高职院校,也是全国残联系统开办最早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学校,面向全国招收视障、听障、言语障碍、肢体功能障碍、多重障碍学生和有志于从事残疾人康复及教育等工作的健全学生。近年来,学校在非遗传承推广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学院将特殊职业教育与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结合,以市场为导向、高校为主体,采用深化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有力保障了残障学生的职业岗位素养的提升和就业市场的稳定,推动产教融合,开启非遗传承新模式。 座谈会上,孙淮滨介绍了中国纺联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纺联非遗办近年来开展的大量纺织类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工作,并对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的非遗教学成果表示了充分肯定,针对性的提出了几点建议,
6月,成立“手工鲁绣传承基地”,并邀请鲁绣、墩绣、刺子绣、打籽绣、手推绣等方面非遗专家来校开讲座; 7月,史晓琳、杜文玉的旗袍作品《旧时光》第十二届工艺美术博览会“泰山桃木王”杯山东省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9月,以墩绣技艺传承为主导的“残疾人非遗传承与时尚设计实训基地”案例入选教育部学校规划发展中心“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优秀案例; 10月,在华东地区残疾人文创作品大赛中,墩绣文化创意作品《和.财》、《幸福之路》获得二等奖,创意刺绣《我的希望》获得三等奖; 10月,第二届全国职业院校传统技艺传承与发展研讨会在湖南长沙举行,服装艺术系教师刘芳、沈玉迎指导学生创作的扎染项目获得学术技艺展示二等奖; 11月,墩绣作品《中华魂》获2020年“黄炎培杯”非遗创新大赛一等奖; 12月,服装艺术系主任宋泮涛主持的“墩绣装饰艺术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顺利通过山东省教育厅立项评审,被确立为山东省第三批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