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小广告.jpg
民族复兴与身份重构:发挥中华传统服饰的当代文化功能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21-04-29


  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副主任 唐建军/文 

  中华传统服饰是以护体衣物为载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综合文化符号体系。包含古人关于自然与宇宙的知识、宗教信仰、理想追求、族群历史、制度仪范、美学倾向、手工技艺等多层面多方面内容。

  服饰能够满足人们机体生存、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精神和信仰活动等各个等级的需求,所以排在“衣食住行”首位。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有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说明华夏的名字,离开服饰是站不住脚的。所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有中华传统服饰的伟大复兴。没有中华传统服饰的复兴,就没有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用中华传统服饰对国民身份进行重构,可以从两个角度切入。从主体构成看,包含国民个人、族群、职业、阶层、国家等等身份的重构;从主体内部看,包含性别、年龄、性格、修养、精神等方面身份的重构。只有实现了人的身份重构,国民自信地穿上代表当代中华文化精神的标志,中华民族的现代化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完成。

  从上述认识出发,可以发现相比中华文明的辉煌年代,鸦片战争以来在国家生命和个体生命被打死和被饿死双重压力下展开的救亡图存主题,以及西方文化的强势虹吸,造成长期以来中国服饰需求的衰落和服饰文化内涵的严重脱落,导致当下社会对中华服饰的经济、文化、政治、外交等各方面功能的严重低估。

  而唯其被严重低估,在全球化、现代化迅猛推进,国民对闲暇、闲钱的消费实力极大提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歌猛进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传统服饰价值的增值空间巨大。这里仅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简述中华传统服饰能为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相关关键元素的坚实支撑。

  一是思想基础。把朴素的宇宙观灌注到生活各方面,是古代文明的通行智慧。古埃及首饰常将宇宙观念中的主观认知与客观事物的形象相结合,形成特定造型和图案。中美洲奥尔梅克文明也是如此。在我国,《易·贲卦·彖传》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道德经》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宇宙观进入日常生活的理论依据。中国建筑、中医、中餐与传统服饰都是这样与古人天才般的智慧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看到,故宫的设计是外在大宇宙的缩微版。道家“法衣”把天穿在身上,道教教理教义、吉祥图案的代表符号,如日月星辰、八卦、龙、凤、仙鹤、麒麟、宝塔都在其上。太极拳练功服的七个盘龙扣子,代表北斗七星,是宇宙的中心,两个袖子上的一边两个扣子,叫两仪,合起来叫四象。新疆塔吉克服饰使用最多的三色之所以是红、白、黑,就是因为古代塔吉克人从拜火教角度认知到宇宙体系由太阳、火种、天地三元素构成,而这三色分别与之一一对应。认识中华传统服饰的思想基础及其独特优势,就能树立对传统服饰、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尊,为繁荣中华服饰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提供思想定力、情感热力和创造活力。

  二是礼仪规范。中华传统服饰是个体自我身份确认的重要手段。个体在政治、经济、文化、性格、民族、年龄等资源结构拥有什么位置,就有权获得相应位置的服饰。而穿上什么服饰,尤其是在祭祀、庙堂等重要文化空间,就需要遵守相应服饰的礼仪规范。杜甫诗作《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写到:服饰定尊卑,大哉万古程。表现的就是这个意思。贵州西北部六枝特区长角苗有成年礼俗、婚姻礼俗和丧葬礼俗,服饰在这些礼仪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畲族“凤凰装”随着年龄的不同分“大凤凰装”、“小凤凰装”与“老凤凰装”;丽江地区妇女的手绢颜色各不相同;而白族则用头巾与帽子来区分年纪;回族女性盖头颜色也是区分的标识,这样的例子在民族地区是比较普遍的。服饰定而仪范定,仪范定而内心实,这对于个体则获得独立人格,对于社会则建立起完整结构和平衡状态,为社会运转奠定人力资源基础。少数民族服饰是族群文化归属的标志,也是族群礼仪荣耀感的视觉呈现。礼仪与服饰关系是必然的。礼仪规范呈现出来,中国人的外表形象就清晰可辨了。十分期待各具千秋的百家姓服饰,如孔服、孟服、李服、王服、唐装、夏装的出现,期待通过服饰能够辨别某个大姓氏出自哪里、是第几代子孙的那一天的到来。

  三是美学范式。中华传统服饰之美不胜收举世公认。乐府诗《陌上桑》以服饰描述美女罗敷:“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罗敷因美招来太守的强势追求,她通过巧夸夫婿衣饰之美婉拒太守:“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的服饰类项目有12项:包括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宋锦织造技艺、蚕丝织造技艺、蚕桑习俗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中,十个大类中三个大类涉及传统服饰,其中传统美术类有60项,包括顾绣、苏绣、湘绣、蜀绣、苗绣、水族马尾绣、挑花、庆阳香包绣制、民间绣活等;传统手工艺类81项,包括苏州缂丝制作技艺、蜀锦织造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等;民俗类50项,包括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惠安女服饰、蒙古族服饰、藏族服饰、鄂温克族服饰等,可谓百衣竞秀、百色争艳、百技夺巧。这些美学范式技艺精绝,特色鲜明,寓意美好,内容厚重。如苗族服饰被誉为“身上的史书、穿着的图腾”,给人以无比美妙的肌肤享受、视听享受和精神享受。苏轼在《浣溪沙·方响》中描述:“花满银塘水漫流。犀槌玉板奏凉州。顺风环佩过秦楼。”惟其如此,才能在全面小康建成之后,成为人民群众追求更加美好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四是民族精神。日本、越南、印度皆以服饰为全球化背景下民族精神建构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核心指标,就是民族精神的强大。从当前情况看,文化强国的弱项还在民族精神。而服饰所应传达的民族精神,则是弱项中的弱项。不过,纵观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进程,历史和现实都给我们弥补弱项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四百多年前,利玛窦对中国服饰从排斥到完全接受的过程,证明中华传统服饰文化对外国传教人员认识结构、行为规范的影响,彰显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与感召力。一百多年前,体现国之四维、五权分立、三民主义的中山装,昭示封建帝制的覆灭和中华民族的崭新形象,经过改良的“毛式中山装”,2007年在英国举行的世界服装历史展上被英国媒体评为“影响世界的十套服装”第一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华传统服饰受到各国时装艺术设计大师青睐,时尚杂志《JOYCE》的专题作者简 ·威瑟斯如此评价这场“中国风”:“这股东方的潮流因力量的转移而将改变21世纪的模样,这股来自中国影响的震荡绝非巧合。”

  民族精神是服饰文化精神的钙。钙足钙优,中华传统服饰就能闪耀世界民族舞台中央,成为引领多元国际文化潮流的中流砥柱。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229892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