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小广告.jpg
扮美北京冬奥,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冬奥制服设计征集评审工作收官
文章来源: 2021-11-01


  10月27日傍晚,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倒计时100天之际,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服装备在首钢三高炉正式发布。

技术官员制服装备

北京冬奥组委供图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服装备分为工作人员服装、技术官员服装与志愿者服装三种,作为冬奥会形象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整体的气质传达出奥运工作者和参与者的精神风貌,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工作人员制服装备

北京冬奥组委供图

志愿者制服装备

北京冬奥组委供图

  作为协助冬奥组委开展制服设计征集和评审工作的组织单位,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在奥组委的授权下成立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服装备视觉外观设计征集评审活动办公室”来负责具体工作。

  自去年5 月8 日征集工作启动以来,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依托庞大的会员系统,通过学术工作委员会、时装艺术委员会、技术工作委员会将相关信息传递到了全国200 多所时装院校,859 位设计师会员,500余位技术会员,895 位往届时装设计专业毕业生。

  同时向其中的97 个重点时装院校、220 位重点设计师、170 位重点技术委员,位于意大利、法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29 个时尚机构发出了邀请,通过多种方式一一跟进。

  最终,面向全球公开征集制服装备视觉外观设计方案,累计收到来自国内外的602套、1万余件作品。其中91套方案来自机构及企业,占比15.12%;168套方案来自设计师,占比27.91%;343套方案来自院校师生,占比56.98%,涵盖全国包括中国香港及澳门29个地区,还有来自意大利、英国、马来西亚以及日本的设计师和机构的应征方案,获得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创作者们纷纷以墨抒怀,歌咏奥运,用创意的力量解读奥运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好地呈现行业发展的最高水准,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还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积极组织成立了功能组、设计组、文化组三个专家小组,分别邀请国内知名权威专家担任三个小组的组长,对制服装备面料选择、版型提升等进行把关。同年6月26日——27日,专家们对392套有效方案的预评,筛选出241套应征方案进入第一次评审会。

  在第一次评审会议中,由20 余位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通过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对进入第一次评审会初评的应征作品进行了严格的筛选,最终选拔出10 份作品进入下一阶段,进行深入设计。

  同年7月1日,来自社会各界的40余位大众评议员,对专家组选出的作品进行了投票,分别选出了自己最喜欢的3份方案。

  同年9月29日,第二次评审会议继续在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召开。现场,十组男女模特分别演绎入围的10套制服方案实物,主创设计师或团队代表依次阐述作品主题理念、文化内涵、面料版型、功能特点。

  20余位评审分别从视觉、文化、功能三个角度对10套进入第二次评审会的应征设计方案进行了细致的评审,最终选拔出5套方案进入最终深化设计阶段。

  同年11月27日,第三次评审会议完成了5进2的候选方案评选。经过反复考量、不断优化,最终形成了一套特点鲜明、风格成熟、内涵丰富的视觉外观设计方案。

  本次征集活动是自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以来,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第二次协助奥组委开展设计征集和评审工作。对此,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张庆辉表示,从夏奥到冬奥,2008年的北京邂逅2022年的北京,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的奥运记忆愈发珍贵。冬奥会系列制服作为国家重大形象设计项目,涉及各方需求,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作为国家级的行业协会,对于参与冬奥工作责无旁贷,这是使命,也是担当。

  受多重因素影响,本次征集活动从时间点上到设计难度上,都较2008北京奥运会的制服设计更具挑战性,但伴随着中国服装产业的发展,服装设计作为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原创设计能力、国际化程度以及科技方面的提升。当下,我国设计师群体更为自信,他们在立足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同时,又在现代语境中深挖细掘,将传统、现代与国际化完美平衡。另外知识产权作为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刚需和标配,也成为本次征集活动中尊重原创、尊重设计的先导力量。从这次冬奥会制服评审结果来看,北京服装学院从奥运整体形象景观系统层面推动服饰的文化研究与设计创新,精心设计出的冬奥会系列制服,展示了大国形象,彰显了大国气派,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

北京冬奥组委供图

  未来,中国服装行业要在当代生活方式和全球化视野中,形成具有中华优秀文化底蕴支撑的时尚语境和精神气质,同时又不失对全球时尚发展具有当代意义的态度、表达和展现,体现出对世界当代时尚的贡献、创造和推动。这也是中国服装设计师的使命与责任。在此过程中,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成为中国时尚产业发展的推动者。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229892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