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蓝色海洋你怎能不爱?听UNIFI这样诠释可持续时尚!
文章来源: 2022-09-27


  本刊记者-万晗
  9月25日,2023春夏上海时装周期间,备受好评的“M-SPACE共创聚谈”迎来了一场名为《Blue or No Blue海洋的蓝由时尚的你来决定》的主题沙龙,全球合成纤维和再生纤维领域的领先创新者之一的Unifi公司以主旨演讲及对话的形式精彩亮相,分享了其在企业价值观、产品实践、品牌合作案例,尤其是海洋概念再生纤维(REPREVE® Our Ocean™)方面的经验做法与未来规划。
  记者在会后对UNIFI全球执行副总裁、苏州优富纺织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宁红军进行了专访。
  TAweekly: 作为本次论坛的主旨演讲方,您分享了公司在海洋保护方面的实践及成果,希望向外界传达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宁红军:我想传达的核心价值观是:要做一个有ESG理念的企业,企业运营不能仅着眼于经济指标,同时应考虑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等因素,从而实现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每年我们会提出一个切实的ESG企业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执行方案,并在年终发布一个官方报告给投资人与公众,践行我们的ESG理念。
  TAweekly:公司在合成纤维和再生纤维领域,有着非常优秀的产品和专业的服务。为什么会提出“从根本上解决海洋塑料垃圾”的倡议,这对于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助益?
  宁红军:海洋的污染问题非常严峻,每年有超过800万吨的塑料垃圾流入到海洋,如果不做出改变,按照这样速度,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制品可能比鱼还要多。我们所提倡的是从根本上解决这样的问题,阻止这些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在没有完整的回收体系的海岸线组织回收瓶子,这些瓶子来自距离海岸线50公里范围内,往往这里的瓶子大多数会流入到海洋。
  TAweekly:REPREVE® Our Ocean™作为UNIFI公司的REPREVE®产品家族的新成员,讲述了一个以海洋为中心的故事,这是一个怎样的产品概念?公司是如何将这一理念传达给消费者的?
  宁红军:作为REPREVE®家族的新成员,REPREVE® Our Ocean™更专注于保护海洋,保护海洋不被污染是我们全社会的责任,我们把回收来的塑料瓶做成涤纶纱线,再通过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把纱线做成成衣、成品提供给最终消费者。在整个链条中每一个角色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也专门做了很多针对产业链端和消费端的市场宣传工作,希望能得到来自B端、C端的认可与支持。
  TAweekly:新品中我们看到了环保吊牌的使用、生产流程的透明等做法,为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的可追溯性提供技术支持,可追溯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
  宁红军:可追溯非常重要,在再生的整个供应链中,每位参与者,不论生产厂商、品牌,或是最终消费者都有很大的付出。可追溯使他们的付出得到认可,同时也会阻止一些企业打着绿色环保的幌子,但没有真正做成再生产品。我们推出U Trust®认证,旨在为客户提供更高水平的可追踪性和透明度;同时还有FiberPrint®技术用来验证产品中含有REPREVE®的真实性及其在面料中的含有量。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我们的环保事业中来。
  TAweekly:发展“绿色供应链”现已成为行业共识。这是否从生产环节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公司进行了哪些改善和提升?
  宁红军:我们作为一个有ESG理念的公司,供应链包括原材料、生产、包装运输,区域销售等等,每个环节我们都要考虑绿色环保,例如:我们新产品开发必须要绿色环保有关的战略定位,坚决贯彻公司口号woking today for a good tomorrow;再比如公司要求以REPREVE®再生纱线为主导,设立回收多少个瓶子的目标, 我们到目前为止已经回收了300亿个塑料瓶,2.38亿个离海岸线50公里内、高风险区域的塑料瓶;再就是生产端的节能降耗,比如太阳能的投入为生产车间提供能源,从而减少碳排放与污染。
  当然不同企业的状况和条件也不一样,可以一步一步来,只要我们有这样的共识与行动,我们就会离全供应链都实现绿色环保更近一步。
  TAweekly:苏州优富纺织品有限公司是美国UNIFI 公司在2008年在中国成立的全资子公司,成立至今已有14年,您是否察觉到中国市场的变化?未来公司最重要的发展战略和行动规划是什么?
  宁红军:14年,我们经历了很多风风雨雨,中国市场变化很大,中国纺织业变化也很大,最直观的就是产品的变化,我们将继续坚持做绿色环保的产品,坚持REPREVE®再生纱线的推广与应用。放眼未来,我们会进一步加强全球化布局,拓宽再生纤维的领域及应用,绿色环保供应链永远是我们的主线。
  Blue or No Blue,没有选择,我们要蓝色的天空,要蓝色的海洋。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229892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