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小广告.jpg
武汉纺织大学:二十五年脉脉相通,共同推动纺织强国建设
文章来源: 2022-12-28


  本刊记者-郝杰 
  追光之路
  2022年,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迎来了开展行业教育奖励25周年。25 年来,基金会支持在全国纺织服装相关院校开展“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育奖,共奖励了4381 名在纺织行业教育战线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为推动纺织教育整体质量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为此,我们特开启“追光之路——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开展行业教育奖励25周年”系列报道,通过对东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15所纺织高校领导、获奖教师和学生的采访,聆听他们畅谈“纺织之光”教育奖对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教育改革的变化、获奖的体会,从教生涯的感悟、对纺织业的认知,以及对行业的期待。

  “在武汉纺织大学师生心目中,纺织之光教师奖学生奖更像是一座灯塔,激励老师们潜心教研,激励学生们追求卓越,引领前进方向,努力进取、敢于创新,也让武汉纺大师生更加了解纺织、更加热爱纺织,带动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在纺织行业就业,越来越多优秀教师扎根纺织一线,推动纺织行业科技进步,助力纺织科技强国建设落地生根。”武汉纺织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徐卫林谈及纺织之光支持纺织行业教育奖励工作25周年时表示,纺织之光基金会为推动整个纺织行业的技术发展及纺织强国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纺织科技奖的设立,在大力推动行业企业科技进步及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武汉纺织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徐卫林寄语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开展行业教育奖励25周年
  “纺织之光”教育教学成果奖、教师奖和学生奖的设立,对在纺织教学和科研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学习态度端正、勤奋刻苦、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奖励,激励了一大批拥有纺织情怀的优秀教师潜心教研,吸引了一大批饱含纺织热情的优秀学生踊跃投身纺织事业。
  紧跟时代发展,
  转变纺织专业培养模式
  谈及纺织行业发展对纺织院校教育的影响,徐卫林表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已经开启。在新的历史起点,行业处于全面建设纺织强国的战略机遇期和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期。国家科技水平与纺织行业的高速发展,也促使纺织行业教育正在和将要发生的三大变化:
  第一,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彻底打破。学习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进入任何领域、选择任何层次、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安排学习的节奏和进度。
  第二,学习者中心替代教师中心。在互联网环境下,每名学生均是独立的学习主体,可以选择和被有效推送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内容,学生的交流对象不仅有老师,自主交流成为广阔有效的主要渠道。
  第三,以学定教成为可能。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就学什么,怎么学,这是工业化以来并且至今延用的基本教学模式。但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将彻底改变这种模式,学习者希望学什么就能获得什么,需要怎样学就可以安排怎样的进度和方式,实现了从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的转变。21世纪是传统纺织向现代纺织转型时期,纺织业的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纤维原料的开发与生产水平、纺织品的开发及应用水平以及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水平。
  在纺织教育行业变化的背景下,市场需求对纺织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高校转变纺织专业培养模式。
  徐卫林指出,一是教学目标的改革。武汉纺织大学纺织专业主要是培养纺织行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能够系统掌握纺织领域专业知识和实践应用方法,具有技术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纺织品加工过程中的综合技术问题,能成为企业一线技术人员,能胜任纺织品智能制造、新材料及新产品开发、质量监测与控制、国内外市场开发和供应链管理等岗位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教学方法很重要,要求教师除了具有优秀的专业素养,还要有较好的授课艺术。武汉纺织大学会定期对教师特别是新教师进行专门培训,安排教师进工厂访问学习,开展生产实践,了解生产的实际情况。每个学期还会定期举办高端学者论坛,提供平台让老师们交流学习,相互切磋。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启发式、讨论式、现场教学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教学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更扎实的知识和能力。
  三是教学内容的优化。摒弃传统纺织的束缚,让学生明白现代纺织的魅力,杜绝刻板的照搬照抄,基于书本又不仅限于书本,将所教知识与实践和自身经历相结合,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多听多练多思考,鼓励学生做科研,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转化成自己的专业素养,并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工作中。
  提高师生专业技能,
  加快纺织领域人才建设
  徐卫林表达了对行业发展及高校的师生的期望。他表示,目前,中国纺织行业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产业经济稳定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存在供需不平衡、数字化转型不充分等问题,必须通过激励人才队伍、激发创新活力来实现纺织行业科技、时尚、绿色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在今后的纺织行业发展中,纺织领域人才建设要从三个方面着重考虑:一是加快创新纺织人才开发机制,逐步建立完善的人才培育体系,纺织高校要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加大产学研交流。二是注重产业集群和纺织中小企业的人才培育,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三是在人才开发方面还需要更好地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引导、组织作用,推动纺织行业人才建设。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在行业大环境下,教师们首先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能力素养。通过深入企业,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从一线中挖掘产业“卡脖子”难题,沿着行业难题找答案。其次,教师要积极编写教材。
  作为从事纺织教育的优秀老师,应该将自己优秀的知识结构、发明创新,特别是实践中掌握的企业所需的人才知识结构以教材形式展现出来,用教材给学生来传递和传输企业生产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再者,教师要积极投身于人才培养。通过带领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组织学生参与大学生竞赛和到企业实践锻炼,千方百计把课程教学转变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鲜活课堂,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最后,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纺织专业的兴趣,鼓励引导学生投身于纺织产业事业发展。让学生树立对纺织专业的热爱和自信。
  而对于院校学生,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也是越来越大,这也需要纺织院校学生不断地提高自身能力:一是学生要热爱纺织专业。同学们要牢固树立“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技术”思想,对纺织专业要有充分的热爱和自信。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坐得住“冷板凳”,抓紧一切时间,好好学习纺织专业相关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二是要锐意创新。同学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积极参与到老师们的科研项目中去,不断培养创新精神,磨练创新意志。三是要学以致用,投身纺织实践。学以致用,努力成为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技能兼备的高等实用型人才,积极与教师一起深入到企业开展纺织专业实践活动。
  获奖教师:
  坚守人民教师信念,践行教书育人
  多年来,武汉纺织大学的教师受益于纺织之光基金会的支持与激励,武汉纺织大学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交流培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科研水平,为提高教学质量献谋献策,寻求新思路。学校在一批批优秀获奖师生的带领和熏陶下,正逐步实现从课堂以教师为主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过渡、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的目标过渡,从重视教学结果向重视教学过程转变,稳步提升学校教学质量。
  2019年纺织之光教师奖获得者,武汉纺织大学教授陶辉从教三十年,过往的教学经历时常会浮现在她脑海中, 1994年她带学生到北京采风与学生一起住地下室,凌晨赶火车;2013年她带一批学生到日本交流,一学生突发疾病,心急如焚取消所有安排全力救治学生;她承担繁重的行政管理工作时,还主动担当首届中日班的班主任,每天挤出时间跟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学生们觉得她像他们的妈妈都愿意跟她交心谈心,甚至有些同学把不愿跟妈妈说到话都告诉了她;不仅中国学生,有许多留学生也说她像妈妈一样,当春节、元宵节到来,她会带着老师去宿舍跟他们一起贴春联,包饺子,唱祝福歌,生病了到医院去看望他们。陶辉之所以愿意甚至主动跟学生交流,因为在她看来,老师就是学生人生的导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懂得感恩,教会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挫折,也许在他(她)迷茫的那一刻,你对她的关心就如同黑夜里的一盏灯,给她照亮了方向,引导她走出迷雾。也可能是在她跌入人生低谷时,你伸出的一支援手。
  2008年纺织之光教师奖获得者,武汉纺织大学教授李建强从事纺织教育有37年,对纺织教育的热爱发自内心,他传承父辈的教育事业,把个人爱好与自己职业最紧密结合,通过集邮收藏等爱好,厘清了纺织科技发展脉络,较好的把这种研究融入到课程思政中。
  从事教师职业,有许多瞬间让他感到骄傲,一是取得的成就获得认可;二是看到培养的学生有成就、懂感恩;三是看到年轻教师茁壮成长,事业后继有人;四是事业与爱好结合。他忘不了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领取纺织之光奖项的瞬间,那种仪式感让他心中充满自豪,终身难忘。他说:“真心感谢钱部长的纺织贡献,深深体会到纺织人的使命情怀;坚定了从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树立了努力做好人民教师信念,践行教书育人。”
  获奖学生:
  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风
  纺织之光基金会所设立的“纺织之光”学生奖是在武汉纺织大学设立时间较早、金额较大的社会奖学金之一。据统计,从1997年至今,武汉纺织大学共有399名学生获得纺织之光学生奖。“纺织之光”学生奖的设立,激励了武汉纺织大学众多优秀学生对纺织行业的热爱,坚定了同学们投身国家纺织行业的决心。
  2015年,武汉纺织大学的文雅获得“纺织之光”学生奖,她表示,获奖坚定了自己沿着行业之路走下去的决心。文雅表示,因为自身不是学设计出身,在设计方面的知识比较薄弱,为了跟上课程,只能做到笨鸟先飞,学习中都是提前去了解接下来的课程会涉及的内容,课前预习了解,课后反复练习。虽然学习中焦虑时常会出现,但文雅认为行动是打败焦虑的不二法则,她说,“不要想的太多,但又做的太少。拒绝拖延,先行动。也不要刻意去逃避这种负面情绪,要学会找到正常合理的方式发泄。”
  文雅祝愿一切都越来越好,“让我们怀抱对纺织行业的使命感,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风。”
  2015年“纺织之光”学生奖获得者徐亚芬表示,对于她来说,不仅仅只是一笔奖学金,更是一种激励,一种监督。激励她在纺织领域去探索更多的知识,对纺织知识更加怀有崇敬的心情去多加了解。监督她不可懈怠,要认认真真踏实的学习。她认为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是行业的力量驱动,激励着广大的莘莘学子在纺织路上越走越远。’
  徐亚芬回忆起校园时光依旧难忘,当时为了学好专业,在课堂之外,跟着老师拆解面料去了解面料的结构,跟着研究生学长学姐一起进入纺纱实验室,动手操作纺纱仪器完成粗纱到细纱的纺织过程,跟同学一起参加纺织行业的大学生竞赛。这些有趣的经历,不仅让她收获了专业知识,还收获了许多的友谊。
  2018年获奖的左诗语表示,获得“纺织之光”学生奖是对自己学习成果的一种认可,也激励他进行更多相关的学习和研究。左诗语认为,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极大推动了我国的纺织工业科技进步、人才成长和产业升级,让具有突出表现的工作者发挥他们在全行业的典型和引导作用。
  由于近年来环境污染的加重,引起了左诗语的关注,在了解到相关专业后,报考大学时他毅然选择了武汉纺织大学环境学院。为了能够学好专业知识,他认真学好理论知识,打好基础,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操学习当中。
  对于学习过程产生的压力,左诗语表示压力也能直接鞭策、激励自己。他说,面对压力一定不要畏缩,摆正心态,直面困难,把科研当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年来纺织技术不断发展,纺织行业正大踏步向前迈进,左诗语希望未来中国纺织行业能够继续实现衣被天下,做精做强的目标。
  2021年,武汉纺织大学2018级纺织工程专业学生郭世贸获得“纺织之光”学生奖,他表示,获得学生奖感到非常荣幸,也是纺织之光基金会对自己大学成绩的肯定,“未来我将保持坚韧、坚忍、仁爱的精神继续奋斗,争取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郭世贸记得当初出于对纺织服装行业的好奇和对武汉的憧憬而选择了纺织专业。郭世贸说,四年里成长很多,其中最要感谢的是曹根阳导师,无论是科研、学习还是生活上都对他提供了诸多的指导和帮助,主持大创项目、参加挑战杯、跟随嫦娥五号月面国旗课题组学习都让他受益匪浅。作为纺织专业的学子,郭世贸认为纺织业作为我国传统支柱产业在加入科技、绿色、时尚元素之后将迈上新的台阶,让人们感受到除了穿衣,纺织可以发挥出更大的魅力。
  郭世贸想对学弟学妹们说:等风来,不如追风去。坚定的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无论山有多高、路有多抖,未来有无限的可能。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229892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