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心同行!“手艺设计师”公益培训走进云南玉溪 |
![]() 2023年3月31日至4月4日,博柏利“手艺设计师”培训公益项目第四期——走进彝族在云南省玉溪市举办。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副会长、中国十大非遗人物孙淮滨,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国际合作办主任张蕾,中国纺联非遗办公室副主任陆茵,玉溪市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张永慧,民革玉溪市委副主委赖明辉,玉溪市文化馆副馆长马一雄,玉溪市安化彝族乡党委书记宋磊,昆明学院美术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段智毅,著名时尚艺术家、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金顶奖设计师、项目公益大使刘薇等领导嘉宾以及师资团队代表、20位参培学员共同出席开班仪式。开班仪式及彝族文化参观交流活动在安化彝族乡传习馆举办。
![]() 本次培训针对彝族传统手工艺者女性从业现状和需求做了大量的课前调研,课程以“彝心同行”为创意设计主题,将理论教学与创意实践相结合,聚焦办公、家居、服饰、三大系列。
彝族女子的刺绣功夫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挑花、堆绣、平绣、滚绣、疙瘩绣、乱针绣、贴布绣都难不倒专业的刺绣姑娘。刺绣是撒尼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在飞针走线中呈现日月山河。他们能够根据穿绣人的衣着、性格绣出不同的图案、颜色,因此也被人称为大山里的“高级定制”。
彝族支系庞多,各支系刺绣的图案,颜色也有着各自特点,其中彝族(撒尼)刺绣也叫“撒尼十字绣”,彝语称为“拿窝”,是流行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支系撒尼人聚居区的一种民间刺绣艺术。撒尼刺绣针脚细密,工艺精湛,图案构思巧妙,组织匀称,色彩明丽,充分显露出撒尼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2008年,彝族(撒尼)刺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5月,彝族(撒尼)刺绣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如何破解彝族刺绣产业发展瓶颈,如何让长期徘徊于作坊式基础循环的彝族刺绣走出大山等问题成为学员们与师资交流的重点话题。
![]() 学员通过纺织类非遗现状分析展望与政策解读、传统技艺与时尚设计融合表达、国内外知名品牌创意思维案例赏析、纺织类非遗产品定位与市场趋势分析等内容的系统学习,深度了解彝族刺绣、彝族服饰、织锦等民族传统技艺特点,重点提升了彝族学员设计审美能力、自主创意能力和成品转化能力,在创意设计构思与实践中得到授课老师的一一指导,学员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培训课程以前期针对彝族传统手工艺调研为基础,并结合前三期培训经验总结,对课程进行了优化调整,授课内容涵盖纺织类非遗现状解析、创意设计集训、经典案例分享、创作实践点评、产品营销策划及综合素养提升六大板块,特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副会长孙淮滨,金顶奖设计师、项目公益大使刘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薇,昆明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赵琛,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职业导师、品牌商业运营资深专家吴晓鹂等国内资深专家学者、顶尖设计师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
此外,本期培训课程还通过网络直播同步分享给以往三期学员,实现公益辅导和能量补充,为大家提供了更多交流学习机会。
![]() 结业仪式上,学员们身着民族盛装,通过动态走秀形式分别展示自己“彝心同行”系列创意设计成果,并纷纷表示通过短暂学习获益良多,在时尚认知、思维模式、设计理念等方面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会将培训内容和收获带回家乡,引领更多彝族绣娘用勤劳的双手“绣”出美丽人生。
本次培训还萌生出了一个特别的惊喜。特邀学员游定美与彝族学员李兴美在培训期间结下了深厚友谊最终结对师徒,在全体师生的共同见证下进行了传统拜师仪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此举对于本期培训来说意义重大,不仅赋予了彝族刺绣的传承与接续,也说明青年一代正在将传统技艺作为一项事业来组建自己的未来。
![]() 《纺织服装周刊》记者了解到,博柏利手艺设计师培训公益项目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携手博柏利集团共同发起,计划3年内走进10个少数民族地区,针对具有一定传统技艺的女性从业者进行设计审美能力提升培训,并结合项目开展成果转化、展览展示、文化普及、公益宣传等相关活动。2022年,项目已针对苗、畲、瑶三个少数民族60名女性学员开展了公益培训,为助力女性创新创业、促进非遗传承发展和乡村振兴做出大量有益尝试。
![]() 摄影:王泽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