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个体工商户增加503万户,“烟火气”为经济复苏生动注脚
文章来源: 2023-05-29


  泽杰/文  
  今年以来,随着防控较快平稳转段,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稳增长政策持续显效,以个体工商户为代表的百姓生活的“烟火气”迅速回归,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
  市场监管总局5月2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新设个体工商户503万户,同比增长14.3%。截至一季度末,全国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1.16亿户,占经营主体总量的三分之二,成为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增强经济韧性的重要支撑。
  个体工商户是稳增长的底气
  解决就业的“蓄水池”
  同时,这一数据也表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小微经济和服务业得到了积极推动。随着市场主体数量的增加,市场竞争也逐渐加剧,这有助于推动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个体工商户数量的增加反映了我国创业创新环境的不断改善和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的成效。
  个体工商户规模小、经营灵活,一头连着从业者的生计,一头连着社会烟火气,是稳增长的底气所在,是解决就业的“蓄水池”。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蓬勃发展,网络直播、微商电商等“新个体经济”不断涌现,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截至一季度末,全国登记在册“四新”经济个体工商户3515.4万户,总量占比由2019年的24.9%持续提升至30.2%。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认为,个体工商户之所以蓬勃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市场环境发生变化,随着企业兼并重组,就业岗位减少,不少新进入市场的劳动者,选择个体工商户作为经营主体,一方面可以实现自身价值,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就业渠道。其次,我国税收制度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税收制度上的差异,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注册个体工商户,借助于这个最基本的市场经营主体减轻自己的税收负担。
  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一些公众人物特别是一些影视明星以个体工商户面目出现,他们通过注册个人工作室享受个体工商户税收优惠待遇。那些在电子商务发展中涌现出来的直播人员,更是把个体工商户作为自己的经营主体。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原因十分简单,我国个体工商户在税收方面享受减免政策。  
  减轻市场经营主体税收负担
  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
  轻徭薄赋,应当成为我国税收改革的方向。从经济复苏、结构调整,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角度看,减轻市场经营主体税收负担,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
  首先,国家应当尽快研究我国个体工商户发展有益经验,大幅度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当前我国针对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实施一系列减免税收政策。这些政策行之有效,可以全面推广。个体工商户税收政策,对于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国务院可以考虑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有关修改法律的草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充分调研基础之上,全面大幅度降低市场经营主体的税收负担。如果能减少企业增值税、所得税,并且进一步改革个人所得税,不仅可以减少我国税收制度中出现的制度落差,而且可以充分借鉴个体工商户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经验,加快经济复苏发展步伐。
  其次,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不是权宜之计。在个性化消费的今天,鼓励创业者申请成为个体工商户,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而且更主要的是,可以满足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数字经济时代,每个人都是数据开发者,同时也是数据拥有者。鼓励申请开办个体工商户,可以促进经济“微循环”,让更多公民在劳动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国家之所以颁布实施《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个体工商户可以解决就业问题,可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可以减轻经营者税收负担,可以充分适应数字经济时代个性化发展需求。个体工商户不会催生大量中介机构,不需要复杂的会计出纳管理,也不需要复杂的税务申报,个体工商户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为催生新经济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事实证明,许多新的经营模式和增长点,都是由个体工商户想出来的。只有减少组织成本,充分发挥市场经营主体的想象力,中国数字经济才能不断升级。
  “个体工商户规模小、经营灵活,疫情后快速恢复生机活力,为方便人民群众生活、畅通经济微循环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场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个体工商户高质量发展,实施分型分类精准帮扶,加大“个转企”探索力度,鼓励、支持、引导个体工商户持续健康发展。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个体工商户,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当前,我国个体工商户达到1.16亿户,特别是今年第一季度新设个体工商户实现“双位数”增长,这是我国经济韧性强、活力足、动能充沛的生动注脚。
  期待在各项政策的扶持下,1.16亿户个体工商户能增强发展信心,将自己培养成小而美、专且精的特色品牌,让“小块头”既能“长得大”,又能“长得好”,进而迸发出更大的能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229892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