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小广告.jpg
纤维创新为新质生产力提供硬支撑,“纺织之光”回访武汉纺织大学
文章来源: 2024-12-16


  本刊记者-李亚静 裴鑫榕
  12月12日,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叶志民、副秘书长陈思奇等一行走访武汉纺织大学,对2024年度“纺织之光”中国纺联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项目“热湿刺激响应型聚酯纤维及舒适性智能调节织物制造关键技术”进行回访考察。项目主要完成人、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王栋教授、王雯雯教授、陈佳慧博士参与座谈交流。
  项目名称:热湿刺激响应型聚酯纤维及舒适性智能调节织物制造关键技术
  主要完成单位:武汉纺织大学、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福建华峰新材料有限公司、三六一度(中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王栋、王雯雯、陈佳慧、陈志明、卓丽琼、田友如
  创新形式,以平台撬动资源
  座谈期间,王栋谈到,“纺织之光”中国纺联科技奖对院校及项目研发人员来说意义深远。首先,这无疑是一份肯定和荣誉,能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和行业的肯定,他们倍感荣幸。其次,项目奖励金为科研工作提供了资金支持,缓解了研究过程中的经费压力。第三,奖项是催化剂更是试金石。在纺织服装行业,科技奖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广泛的认可度,有效促进了项目的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他举例到,历年获得“纺织之光”中国纺联科学技术奖的项目,均已与企业开展了有效的转化应用。同时,自2024年获奖项目发布以来,他已经收到一家企业的合作邀约,对方企业正是通过科技奖励的宣传推广,被项目的创新性和实用性所吸引慕名而来,希望与获奖团队开展深入的合作。
  王栋表示,武汉纺织大学的科研项目转化率保持着较高水平,这主要得益于学校始终坚持需求导向、突出特色、企业出题、学校解题,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良好机制。
  会上,王雯雯汇报了该项目的研发背景、总体思路、发明点及相关技术内容、应用推广及经济效益等项目信息。
  据介绍,该项目以解决纤维的舒适性能为导向,研创了热湿刺激响应型聚酯纤维及舒适性智能调节织物制备新技术,首次使织物具有仿人体皮肤毛孔动态开合功能,纤维在热湿刺激下的形变扭力较常规纤维提高5-10倍;设计了适用于不同领域的热湿舒适性智能调节聚酯织物结构,湿态下透气、透湿变化率较国际先进的吸湿速干织物分别提高2.5和1.5倍,实现了对体感温差3-5 °C的动态调节,颠覆了现有织物通过提高纤维吸湿性或增大比表面积加速热量散失与汗液蒸发的热湿传导机制,实现了从单向到双向智能调控机制的创新转变;协同提升了热湿舒适性、染色性和服用性,攻克了新型纤维结构导致的织物染不匀、色牢度和形态稳定性差的难题,推动了聚酯纤维产品提质升级,促进了纺织工业高质量发展。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27件,实用新型专利6件,发表论文14 篇,实现了热湿刺激响应型聚酯纤维及舒适性智能调节聚酯制品的产业化。
  针对如何发挥科技奖励的最大作用、提高项目的成果转化效率等议题,与会代表就“纺织之光”科技奖励资金的最终授予者归属问题,借助产业基金撬动社会基金、吸引科技金融力量介入的可行性,“纺织之光”教育项目名额能否扩大等进行了交流探讨。
  叶志民表示,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作为行业公益组织,始终坚持推动行业科技进步、人才培育、产业升级,持续为行业科技奖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十余年来,科技成果遍地开花。他提到基金会也在持续创新,希望能发挥平台优势,用好平台价值,将每一分资金都用在刀刃上,用在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关键项目上,共同推动纺织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广始终是项目最大价值
  回访期间,叶志民一行还参观了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纤维及制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中试工厂等。王栋介绍了其中的重点项目。
  “消费者使用的每三块手机屏中,就有一块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了我们的纳米纤维膜技术;而每一瓶百威啤酒,其纯净的口感背后,都离不开我们纤维材料在过滤处理环节所发挥的关键作用。”王栋介绍了2018年荣获“纺织之光”中国纺联科技奖一等奖的项目——“热塑性聚合物纳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其在液体分离领域的应用”的技术创新点及其工艺流程。该项目不仅为国内外企业提供了高性能的纳米纤维膜产品,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而在2021年荣获“纺织之光”中国纺联技术发明一等奖的项目——“多级结构纤维集合体柔性压力传感材料与器件制造关键技术”也已实现了应用转化。多级结构纤维集合体柔性压力传感材料可应用于运动鞋垫、智能手套、健康监测带等产品中,能够实时监测用户的身体数据,如步态分析、压力分布、心率变化等,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和运动指导。采用该材料制成的可监测身体数据的运动鞋垫等产品,已经通过了欧洲标准检测,实现了应用推广。
  从小生长在仪征,对仪征化纤耳熟能详的王栋,对纺织行业有着深厚情感,在介绍纺织相关技术时,他总能侃侃而谈。在武汉纺织大学,王栋与团队成员一起致力于纤维材料的交叉学科研究,他们探索如何将传统纺织技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既环保又具有高附加值的新材料。王栋表示,通过科技创新,他们希望为纺织行业注入新的活力,推动行业向更高端、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观期间,叶志民对王栋团队的研究成果表示了高度肯定。他指出,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将继续支持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研究项目,帮助科研人员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动纺织行业的科技进步、人才成长和产业升级。
  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叶志民向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王栋赠送《钱之光传》。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229892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