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小广告.jpg
国家级创新中心与纺织强校联手,一批创新成果研发项目结题验收
文章来源: 2024-12-25


  2024年12月22日,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在研发大楼举办了2024年度与东华大学合作开展的一批创新成果研发项目结题验收会。江苏新视界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梅锋,创新中心主任王玉萍、研发总监徐锦龙、工程设计总监汪丽霞等专家组成员,以及各项目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议由创新中心博士赵润主持。会议伊始,他简要介绍了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东华大学创新成果项目设立的背景、意义以及影响,并对东华大学各项目组所开展的卓有成效的研发、生产、市场应用等支持工作予以感谢。
  01
  “基于生物纳米纤维的止血抗菌材料及其医用产品研发”项目
  洪枫教授汇报了“基于生物纳米纤维的止血抗菌材料及其医用产品研发”项目的成果进展。该项目自主开发3项制备止血抗菌材料的关键新技术:多功能凝胶膜的高效电驱复合技术;可包封缓释活性因子及药物的壳聚糖微球/细菌纳米纤维复合膜制备技术;基布型复合凝胶生物合成技术用于开发凝胶敷料、冷敷贴和面膜。自主设计并定制获得了1台与电场驱动复合关键技术配套的原型机。设计完成TCNF/COL/CS等9种以上新产品,包括抗菌止血海绵、复合凝胶高效合成电场仪、监测伤口愈合进程的功能敷料等。
  项目共申请专利6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研究论文12篇,其中封面文章2篇,中科院一区TOP论文4篇;培养硕/博士人才8名。
  此外,以细菌纳米纤维复合膜动态制备技术参加了2022年度科技部主办的“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获得优秀奖;参与2024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海)受上海科技报专访和报道,获得众多投资机构的关注;项目负责人2024年主持召开了第六届世界细菌纳米纤维素大会,获得各国学者和公司负责人的赞誉和好评,扩大了项目成果的影响力。
  02
  “碳纤维热塑性复合材料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朱姝副教授汇报“碳纤维热塑性复合材料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的成果进展。该项目通过研究碳纤维表面官能团化和表面修饰技术、热塑性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碳纤维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的缺陷形成机理及控制方法、碳纤维表面修饰对基体凝聚态结构的调控与机理,掌握热塑性复合材料板材模压成型工艺的质量控制方法,形成该工艺对典型热塑性复合材料板材的工艺性、可靠性的有效评价。
  项目改善了CF与热塑性树脂基体间的界面相互作用,材料弯曲强度和层间剪切强度(ILSS)提高70-100%。开发了航空热塑性复合材料模压及冲压成型工艺,揭示了缺陷形成机理,建立了孔隙量化、层间滑移、纤维屈曲、回弹变形、表面干斑等缺陷的预测及控制方法。并将孔隙率降低至0.5%以内,达到航空材料要求等。建成了航空热塑性碳纤维复合材料板材生产线。共申请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8篇。
  03
  “共聚法尼龙6弹力丝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
  袁如超博士汇报“共聚法尼龙6弹力丝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的进展成果。项目采用“三步”熔融聚合法制备了高含量和高分子量软段的尼龙6基热塑性弹性体,实现了软硬段官能团的化学计量平衡,提高了硬段和高分子量软段之间的反应活性;引入高含量和高分子量软段,有效提高了尼龙6基热塑性弹性体的回弹性;基于氢键相互作用对力学性能的增强作用,合成了一种具有更高拉伸强度的热塑性弹性体,在不影响回弹性的前提下,提高了弹性体的拉伸强度、玻璃化转变温度。
  项目通过熔融纺丝技术制备了不同种类的尼龙6基弹性纤维,制备的尼龙6基热塑性弹性体纤维具有优异的回弹性和力学性能,在纺织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共申请发明专利2项,发表研究论文3篇。
  04
  “秸秆纤维素的高效利用及其产品开发”项目
  李召岭研究员汇报“秸秆纤维素的高效利用及其产品开发”项目的成果进展。项目利用预水解技术,可有效脱除半纤维素侧链上的乙酰基和糖醛酸基,并产生乙酸自催化酸水解,为后续纤维素的高效分离提供基础;利用溶解度参数理论,研究不同氢键供体与氢键受体的溶解性规律;利用复配的低共熔溶剂(DES)一步处理秸秆原料,实现秸秆纤维素的绿色高效制备。
  项目利用不同截留分子量的超滤膜对低分子木质素和单糖进行可控处理,实现细小杂质的定向截留;研究回收溶剂中低分子木素、单糖等关键杂质溶出控制技术,提升回用DES的纯度,实现秸秆类生物质纤维素浆粕的高效重复制备。共申请发明专利2项,发表研究论文3篇。 
  会议最后,梅锋作总结发言表示,一年来各项目组积极组织科研攻关,为补足产业技术短板、调整升级产业结构、加快融合创新链产业链等做出了重要贡献。希望以创新项目作为东华大学项目组与创新中心长期合作发展的基石,加强双方深度交流与共赢模式探索,以技术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源动力,共同以成果转化推动多领域创新。
  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作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具有凝聚行业资源,促进行业相关领域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进行协同科学研发、攻克关键共性技术、推进成果快速转化的实力和能力,在生物医用纤维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功能性纤维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我们将积极通过聚焦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化研究等科学问题,协调各方力量,形成攻关合力;通过开展关键技术和产品的课题研究,集聚纤维制造全要素、全生命周期技术,全面提升产业自主可控能力,助力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229892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