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会成立百年,全总强调:工人阶级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
今年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4月22日,全国总工会在京举行“五一”新闻发布会,围绕中国工会百年成就和经验启示、庆祝全总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推荐评选工作等,介绍相关情况,回答记者提问。
![]() 1925年5月1日,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宣告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年来,中国工会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围绕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与党同心、跟党奋斗,组织动员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团结拼搏、建功立业,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贡献智慧和力量,走过了光辉的历史进程,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全总研究室主任陶志勇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4个历史时期,介绍了中国工会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启示。
陶志勇表示,回顾百年工运历史,我国工人阶级始终紧跟党的步伐、走在时代前列建功立业,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实践充分证明,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是我们党的一个突出政治优势和一贯主张。当前,我国已迈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落实好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充分发挥广大劳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先后召开16次全国劳模表彰大会,累计表彰全国劳模33000多人次,表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5000多人次。一批又一批劳模工匠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共和国建设史上留下了闪亮的名字。
当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工人阶级的作用?针对这一问题,陶志勇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工会将着力做到政治上保障,保障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和民主权利,特别是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宣传我国工人阶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做到制度上落实,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等,推动健全完善职工工资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做到素质上提高,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牵引,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做到权益上维护,完善“普惠性+特殊性”维权服务工作体系,加大对职工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方面权益维护力度,让职工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工会组织的温暖。
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在党的工运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从早期工运的先锋力量到现代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纺织行业一直是中国工人运动的重要组成和分支。在全国总工会的支持与领导下,纺织工人队伍奋发有为、担当使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在经历结构性调整,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新就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纺织产业工人的构成、分布和就业形态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如何进一步激发产业创新活力、内生动力,提升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中产业工人的价值创造?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日前表示,要筑牢思想根基,引导广大职工听党话跟党走。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引导广大职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牢牢把握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载体,提升思政工作的能力和成效,激发广大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要聚焦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着力培养行业领军人才、高端创新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职业技能人才,推进产业工人队伍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强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充分激活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主体作用,探索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引导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参与企业重大技术革新、科技攻关项目。
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广大职工合法权益。不断深化和丰富行业社会责任工作,维护实现好产业工人的切身权益。坚持扩大容量与提升质量相结合,促进高质量就业创业。围绕纺织贸易形势变化对企业经营和职工队伍稳定的影响展开调研,寻找解决方案。聚焦重点群体加大就业帮扶和培训力度,纠正各类就业歧视。在充分就业的基础上,着力满足劳动者对更稳定工作、更合理收入、更可靠保障、更体面劳动的新期待。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