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206154821.jpg
《中国近现代海派服装史》新书首发
文章来源:新华日报 2015-04-27


  

  

 

  近日,由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馆长、东华大学教授卞向阳历时九年写成的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近现代海派服装史》举行了新书首发式。该书是目前唯一一部关于中国近现代海派服装历史的权威著作。  

  

 

  

  “唯一一部”填补历史空白 

  中国近现代服装的演变,是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逐步滑离五千年传统变化轨迹并形成新的特色的过程,在服装史研究及艺术理论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上海,作为近现代中国服装时尚的当之无愧的中心城市,其衣着风尚更是中国近现代服装的代表。 

  但是,关于这一段时期的服装史论,一直以来却是缺位,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谁来填补这一空白?卞向阳被偶然、也是必然地选中了。从他撰写硕士论文到十几年教学中带领研究生专攻服装史研究,再到哈佛大学访学期间与哈佛东亚研究中心的渊源,一切的一切,都促成了这本书的孕育与成熟。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以大量的文献、图像与实物资料为基础,综合多学科研究思维和方法,全面而真实地展现出中国近现代海派服装的历史画卷。在概述中国近现代服装演变的总体特征和海派服装的地位之后,将上海服装历史变革划分为“晚清、民国、1949-1978年、1979-1999年”四个时期,每一时期均设置有服饰发展的时代背景、时尚领袖和流行传递、服饰流行风貌、典型服装品类及例析、纺织品和装饰、服装产业等五大板块内容。

   

  卞向阳将服饰及装扮置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空间之中,清晰展现了近现代海派服装演进的脉络,显示了不同时期海派流行服饰及装扮的特色,并简要总结了海派服装产业的特征。书中对新闻报刊上关于服饰方面内容的收集整理,对发型、鞋帽配饰的资料收集,对服装工业、商业及相关饰品业、化妆品业等资料的配套整理,对当时的广告、电影、出版物等的收集比照,对大众文化生活、社会娱乐休闲等的全方位关注和素材归纳,使得这本书具有了史论的丰富厚重与视野的广阔恢弘。 

  作为目前唯一的关于中国近现代海派服装历史的权威著作,这本书是对于海派历史和文化研究、海派服装及艺术历史和理论研究的一大贡献。同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上海时尚之都建设均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其出版也引起海外学界的热切关注,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明尼苏达大学图书馆等均表示关注并希望签名收藏。

   

  历史的观察者,文化的研究者 

  什么是海派服装?历来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以此为题著书立说的卞向阳显然不容回避,他认为,所谓“海派服饰时尚”可以简单表述为在上海近现代历史演进背景下形成的,以上海大都市传统和商业文化为基础,追求衣着美好的稀缺性竞赛。这个“稀缺性”令人马上联想到张爱玲那独一无二的自制时装,而“竞赛”则总括了当时中西结合的种种争奇斗艳。确实,海派服饰时尚是精致与新奇、优雅与拉风、西洋与本埠、自我与大众、炫耀与实用、矜持与奔放的混合体,是在充满矛盾的胚体中绽放的奇葩。 

  卞向阳认为它贯穿古今、交汇中西、变化迅速,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自生性。植根于上海这个得西方风气之先的移民城市,能异化各种异质文明而自成秩序,与西方服饰时尚最具亲近但又自成一体。这是一个切中肯綮的点评。

   

  上海服装历史变革的“晚清、民国、1949-1978年、1979-1999年”四个时期中,“民国”或许是最具多元化时尚风情的一个时期。但最能触动今人情怀的,也许是本书第四章“1949年至1978年的上海服装”。这一时期的上海是中国的服装生产和销售中心,也是中国的服饰流行中心。从人民装、中山装、青年装、列宁装的款式革新,到两用衫、节约领的节俭巧变,上海人一以贯之的时髦早已与百雀羚、大白兔奶糖一起扎根在全国人民心中,也伴随着人们走过那个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 

  在写作过程中,卞向阳也试图去解决一些学界和民众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比如探讨了晚清时期上海什么时候成为中国时尚中心城市,为什么长三书寓的青楼女子会成为时髦领袖;阐述了当时中山装在上海的起源、名称和使用情况;回答了建国初期30 年的上海服装是否只是一片蓝、绿、灰“老三色”和中山装、青年装、军便装“老三样”等。书中还首次对旗袍的历史进行了完整的叙述,分析了民国时期的旗袍流行起源和成因问题,并逐年总结了1926年至1940年上海旗袍的流行年谱。相信,未来本书将在人们对海派服饰的研究中发挥工具书的作用。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