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很快发现新品牌批发给线下的经销商也在淘宝上卖,而且比他卖得还便宜,出现了现在O2O遇到的“乱价”问题。2008年,方建华取消了批发环节,成为第一批加入淘宝商城的4,000个卖家之一。
和着名的淘品牌快时尚女装韩都衣舍“一开始就赚钱”的状况相比,茵曼前三年几乎每年亏损两三百万。2008年只卖了几百万的货,而公司原本的外贸业务正发展得如火如荼。方建华略带狡黠地笑笑:“当时我只告诉公司的员工们盈亏平衡,亏损都自己负责了。”
当时的电子商务环境并不如现在成熟,年轻人才爱网购,而且买的都是便宜货,这导致不同店铺的价格战明显。但茵曼从一开始就将品牌定位在高性价比的原创设计棉麻女装,方建华也检讨,当时定位30岁左右的客户群,年龄有点偏大了。
但他没有追随同行们的快时尚脚步改变,而是坚持原创以及棉麻服饰定位。对此他有感性和理性两方面的考虑。从理性而言,他了解外贸业务的形势,也坚信网络的力量,能将行业的各个类目的长尾效应放大,带给行业品牌个性化空间。尤其是女装这种个性化明显的类目,个性化空间会更大。“不可能做出从18岁到50岁都喜欢的风格,只要能抓住喜欢某种风格的人群的痛点就好。”
此外,快时尚品牌由于款式繁多,公司需采购一两百种面料,这对备料就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而相对其他面料,棉麻可选的品种统共就三四十种,容易满足棉麻类各种服装的加工需求。
从感性而言,他相信男人更懂得挖掘女人身上的气质,他喜欢舒服自然的材质,相信和他有同样人生阅历的人也同样会喜欢这类风格。他相信“做好一个品牌,必须做你真正热爱的东西,才能把调性做出来。”
用了几年的时间,方建华渐渐勾勒出茵曼客户群的鲜明形象:她们年龄在25-35岁,喜欢看书,热爱旅行,喜欢自由自在不受拘束,形象清新。2010年,茵曼推出“棉麻生活家”广告,并发布“棉花辫”专属模特造型,推出品牌布偶、茵曼专用字体等视觉形象,线上店铺的整体风格文艺味道浓厚,通过清新文雅的图片和文案营造出一种恬静、随性、自由的氛围,让人有脱离都市喧哗的生活体验。
此后,虽然茵曼的成衣风格乍一看和其他本土休闲品牌类似,但它的线上旗舰店有了强烈的“清新文艺”式品牌辨识度:所有的模特都扎着两条麻花辫子,画着暖妆,摆出享受休闲生活的姿态。与一些传统女装品牌用色饱满、鲜亮不同,茵曼的服装多选用柔和素雅的中间色,比如黄色、绿色调和的秋香色,砖红、杏色。而扎着麻花辫的棉麻姑娘布偶也成为茵曼独有的品牌标志,出现在它所有的网上店铺、广告和办公室里。
2010年,茵曼首次参加淘宝“双十一”促销,当时方建华想着一天能卖50多万就差不多了,结果最后成交记录是680万,全年交易额超过7,000万元。也是这一年方建华决定将原来的外贸加工业务全部砍掉,专心做线上品牌。当时电子商务只占公司销售额20%左右,但利润已经与线下工厂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