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小广告.jpg
深圳服交会为服装展转型带来了什么?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5-07-14


  科技手段兴起后,传统展会转变已成为全球大趋势,刚刚落幕的深圳服交会为国内专业服装展转型带来了新的思考:它以更加注重对品牌个性化的展示,更贴近行业未来发展的跨界模式,掀起了一场专业服装展转型的可能性探讨。 

   

寻找中国服装梦的新元素 

  很多年前,深圳服交会书写过“参展品牌用麻袋背加盟费”的故事。一个本土服装品牌,在展会期间被加盟商挤爆,因为当时资金流通渠道落后,几千万加盟费不得不用麻袋背走。这是深圳服交会最初的展销模式,以征募加盟商、代理商,推广品牌为主导。

  历经15年发展,深圳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服装品牌设计、制造及加工基地之一,在国际服装业界的竞争力日益突显。近几年,深圳服装产业依靠创意设计、高效生产、科学经营管理,使得产业整体附加值及文化含量急剧提升,资源积累与能力储备也呈现良好态势。   

  作为深圳服装产业与中国乃至国际时尚圈对话的窗口,中国深圳国际品牌服装服饰交易会(下简称服交会)这一亚太区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服装品牌盛事,也已经向世界释放出开放性、科技化、艺术化的信号,成为中国时尚产业走向世界的新蓝本。   

  在互联网时代,新消费、新模式、新思维层出不穷,第十五届深圳服交会也与时俱进,以科技引领时尚为主题,突出体现科技引领、文化跨界、原创力量、资源整合等鲜明特色。深圳服交会正在从一种以销售为目的的商业模式,向以时尚创意、文化引领为内核的展览结构转型。  

  正如深圳服装行业协会会长沈永芳在服交会闭幕式晚会上所说,“第十五届深圳服交会演绎了一场宏大的中国时尚行业的饕餮盛宴。深圳服装行业握手科技、艺术、文化,不断跨界创新,组合出了‘中国服装之梦’。”

   

“科技”是为了迎合新消费文化 

  从最初大卖场式的展销会,到如今智能可穿戴设备、3D展馆等高科技手段对品牌的武装,科技在时尚行业中所展示出的巨大推动力正在显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之下,本届交易会以“科技引领时尚”为主题,聚焦科技、艺术、设计、创意、文化的创新与融合,助力企业运用科技手段了解市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全力推动自主品牌的创新发展和中国设计力量走向国际时尚舞台最前沿。  

  深圳服装行业协会会长沈永芳这样诠释此次展会的主题:“每年展会都与时代热门话题紧扣,今年提出科技引领时尚,也符合当下科技手段、互联网模式对传统行业的影响”。 

  事实上,现代科技对时尚产业的设计理念、品质安全、营销模式等领域的推动可谓深远,而本届服交会更是彻底释放了传统产业中的科技力量,在交易会首日的开幕秀上,JINGNA(晶娜)女装以时光.印记为主题,通过三维立体的特效舞台和高清LED的科技手段,展示出一件巨大的服装在立体空间中变幻,带来极具科幻色彩的视觉震撼。

  同时,在交易会开幕当天,还举行了主题为“科技引领时尚——科技助推企业发展”的论坛活动,探讨生态环保和智能化对时尚产业附加值的提升。此外,由IBM与深圳企大共同打造的“科技引领时尚”论坛、WGSN举办的“流行趋势讲座”以及“互联网+与资本运营”、”品质提高生活”等等,就科技与时尚、商业模式创新、全渠道运营、流行趋势分析等话题,力邀专家学者、业界精英展开了深度探讨与交流,为服装行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升级发展指明了方向。   

  应该说,现代科技革命的网络化、智能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时尚产业也借助互联网的兴起与信息传输的普及,找到了快速渗透和无阻碍流通的最佳渠道。

   

在文化融合中实现差异定位 

  服饰文化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民俗、绘画、手工等等文化艺术的集成。本届展会倡导文化艺术带动时尚,通过多元素的嫁接,组成全新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新概念的展览模式,已经有不少品牌在探索。   

  比如女装品牌UHOT诱货带来了一场颠倒静态秀,通过倒挂的、横躺的模特和矛盾的展台,展示服装行业正处于百变与矛盾中,引发行业发展的思考。而与UHOT诱货在意识形态上的探索不同,皑如更多是对艺术的致敬,展位中特别布置了旅居西班牙的台湾画家杨仑的画展廊,配合诗歌《白头吟》颇有意境。    

  此外,AMU的禅意生活;WOOLIFE对云锦、漆器、剪纸等传统手工艺的运用,无不透过文化通道在确立差异化的品牌定位。深圳服装协会秘书长张洪涛指出,互联网时代的服装品牌,应该致力于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品牌服务,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例如衡韵雅序的店铺,不仅是销售衣服的卖场,还可以品茶、听琴,书香文雅,带有鲜品的特质和辨识度。  

  不难看出,类似这样的文化融合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未来的服装销售行为中,而不论其模式如何转换,都是立足于不同艺术属性的文化互通,将品牌内涵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给需求不断更新变化的顾客。   

  本届展会的文化相融还表现在世界各地不同服饰文化的同台交流。来自法国、意大利、德国、韩国、中国澳门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品牌通过展会平台,试水大陆市场。其中包括首次亮相的澳门馆,这个承担着链接东西方文化桥梁的城市,在多元文化的催生下澳门服装设计产业极具发展潜力。在历届展会中成绩不俗的韩国馆在规模上再创新高,超过六十个韩国品牌和设计师通过服装、配饰、化妆、鞋靴、箱包等精选展品,传递韩国的时尚潮流文化,刷新时尚圈的潮流新知。 

   

原创设计可大做文章 

  深圳服装交易会创办之初,其目的就是推动深圳服装企业从来料加工向品牌化转型。经过15年沉淀,很多品牌已逐渐成长为从品牌化到设计师主导,再到国外知名设计师加盟,期间‘原创’一直是多年来深圳时尚产业的重要一环。深圳服装行业协会会长沈永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原创是行业发展的活力,为助推原创设计,从第十四届深圳服交会开始,组委会创新推出了“未来之星”展区,吸引了众多原创服装设计师入驻。原创的魅力,在于质朴的设计中所蕴含的生机与力量。褪去繁华的装饰,一个个小而精的展览空间集中地展示了众多原创设计师的成衣系列,受到了众多买家及媒体的关注。比去年更上一层楼的是,今年的未来之星展区携手众多新锐设计师品牌,包括V.CharmSIYI HUANG、绮或可裾、咱俩、印象草原、勒芙、JERRY WONG等集体展出,借鉴国际时装周Showroom模式,整体打造独立原创设计概念展区。此外,来自杭州原创设计师基地的10余个原创设计师品牌也将组团亮相,展现原创设计魅力。 

  此外,历经四年的积累与沉淀,第五届“大浪杯”中国女装设计大赛在展会期间举行。作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服装设计大赛之一的“大浪杯”中国女装设计大赛,吸引了来自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设计师踊跃参赛。而志尚力合设计师集合生活馆,汇聚了国内外18位独立原创设计师,将服装、饰品、鞋子、鲜花、咖啡、甜品、涂鸦、摇滚等元素进行创意组合,打造了此次展会上最有影响力的设计师集合品牌,表现十分亮眼。    

转型:“时尚”是个大熔炉 

  深圳服装协会会长沈永芳指出:“开放式、互动式,有活动、有走秀,是本届展会的一大亮点。未来,深圳服交会将改变大规模的形式,而转向小巧,精致,融合多品牌体现文化艺术的景象,引导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体验。”而这样跨界的资源整合的漂亮案例,在本届展会上比比皆是,汇聚多种业态的“时尚生活馆”就是服装业跨界探索的有力尝试。  

  当精美的服装相遇音乐、绘画、轻食、家居等元素,为传统的服装业的融合与创新增添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顾客线下的实体店消费增加了新的体验。去年的深圳服交会,集合服装、眼镜、家具、酒店用品的龙岗时尚生活馆横空出世,受到业界的肯定,并将时尚生活馆的概念有效地在业内传递。本届展会,组委会进一步探索在跨界领域的无限可能,继续打造“时尚生活馆”概念,让时尚回归生活的本质。 

  倡导智能生活的emoi将居家、办公、旅行、服饰等领域的日常用品通过创新设计重新定义,传递简单、舒适、愉悦的生活方式;传递优质生活理念的国际快时尚品牌MINISO名创优品将涵盖化妆品、数码产品、家居产品等十大品类生活百货产品,以其时尚的设计诠释精致生活的艺术。而最具创意精神的时尚大咖生活馆,更是集结了时尚+跨界+众筹+“互联网+”的思维,融入珠宝、服装、灯饰、家具、时尚面料、花艺、摄影、皮具、水果、手表、汽车、创新产品等与时尚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甚至在会场集合性感车模、时装模特、时尚大咖秀、时装秀、兰博基尼、潮人、时尚界风云人物等元素,在馆内上演了三场不同主题的欢乐派对,为此次服交会画上了最艳丽张扬的一笔。    

  展会功能的转变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随着信息化等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展会的展示功能已经被取代。现代的展会更注重对品牌个性化的延展,更倾向于行业未来发展模式的可能性探讨。深圳服装行业协会会长沈永芳表示,在未来,深圳服交会还将在展览方式、展览地点上尝试突破性的革新,力求成为全新生活方式、消费体验和时尚态度的引领者。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