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领集团:智造成就新商业传奇 |
本刊记者-王赛 2003年红领集团有限公司选择定制化转型方向,历经10多年时间完成了信息化改造,解决了个性化定制与大规模生产的矛盾,实现了传统服装企业生产制造方面的突破。红领展示了服装企业融入互联网思维后的成果,并努力扭转着制造业的传统思维,积极推广以红领为样本的现代化工厂。 前不久,复兴国际旗下公司对红领进行了30亿元战略投资,这一举动给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互联网时代,中国制造业的春天来了,红领从传统的制造企业转型的成功实践也被业内当做一个标杆。红领不断被模仿,但还未被超越。 日前,《纺织服装周刊》记者实地探访了位于山东省即墨市的红领集团,并对集团总裁张蕴蓝进行了深入访谈,希望破解红领成长的商业密码。
改造:10年投入3亿多 时间追溯到20年前,1995年,红领在山东省即墨市成立,在当时占地21000平方米的土地上,千余台生产设备同时启动,工人们开始了年产3万套的服装生产。同年11月1日,第一批红领西服上市,这一切预示着一家服装企业的初长成。在当时,谁都无法预料这样一家依靠传统服装制造起步的企业将会选择一条与别人不同的道路,开启工业化与定制化并举的先河。 2003年,中国首次成功发射载人宇宙飞船神舟五号。中国人见证了航空事业的成功突破。而就在同一年,红领集团启动了个性化服装量身定制系统平台搭建的计划,红领人也由此开始了从规模化批量生产到规模化个性化定制生产的艰苦转型之路。 直至2013年,红领的转型宣告成功。红领集团董事长张代理感慨道:“我们用了10年的时间,依靠3000人的庞大队伍建立了一个数据化、信息化的实验室,打造出一台‘大数据驱动下的3D打印机’,为个性化定制设计了C2M(Customer to Manufacture)在线平台。这种模式打破了工业化与定制化不可调和的桎梏,极有可能对服装制造行业产生重要影响,并为中国的制造业升级与转型带来重要的启示意义。” 10年转型之路,红领经历了由内而外的破壳与新生,在大多数传统制造业还没有察觉的时候,红领的先知先觉逐渐显露成效。2012年,红领高级定制模式日渐成熟,订货量、产值、利润大增,面向个性定制的从订单、采购、技术、生产物流通关等各个业务环节被全面打通。 红领集团总裁张蕴蓝回忆起父亲张代理当初认定“定制将是红领的未来”的想法时,如是说:“那时候,父亲已经开始推进红领的变革,只是过程非常艰辛,充满了矛盾。因为当时红领的选择没有前车之鉴,只能摸索前行。” 据了解,红领对企业的转型升级前前后后投入近3个亿,其中,绝大多数是对信息化改造的投入。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在考察红领集团后曾写了这样一段话:参观红领时,看到来自纽约的个人订单,在信息化流程中能迅速完成发货,感慨颇深。这正是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必须跨过的坎,从大规模制造转为大规模定制,以满足用户个性化的最佳体验,红领做到了,是其心无旁骛,几年磨一剑的结晶。 升级:新工厂实现低成本、高效率 2003年,几乎与红领选择个性化定制之路转型的同期,阿里巴巴投资创立了淘宝网。淘宝等第三方电商平台的快速崛起,放大了互联网功能,传统商业秩序被瓦解,实体经济似乎一下乱了方寸。而红领——曾经的传统服装制造企业早已察觉到互联网思维可以为我所用,并开始利用大数据、信息化令企业突破传统制造模式,实现高效生产。 红领始终追求用规模工业生产满足个性化需求,通过实践,红领研发出一套由不同体型身材尺寸集合而成的大数据处理系统——男士正装定制领域的大型供应商平台RCMTM(Red Collar Made to Measure,红领模式)。 走进红领工厂,你会感叹这里俨然是一个大数据工厂。实现服装定制的流程相当简单:量体采集数据下订单。量体过程只需要5分钟,采集19个部位的数据。顾客可以自主定义服装的面料、花型、刺绣等几十项设计细节,或者直接选择由系统根据大数据分析自动匹配;随后,订单传输到数据平台后,系统会自动完成版型匹配,并传输到生产部门。每一位工人都有一台电脑识别终端,所有的流程信息传递都在这上面进行。工人会核对所有细节,然后录入到一张电子标签上,工人只需要操作前扫描该款服装的“身份证”,就能够快速地进行生产加工。红领通过提高生产制造过程中间环节的效率,依托数据化、信息化的资源降低了制造成本。 张蕴蓝表示,在互联网商业的大环境下,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是一个趋势,未来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与之相遇。她说:“未来经济发展的红利仍要回归制造业。传统制造业的技术变革能够带来价值链条的重塑,真正为消费者带来产品与服务。”比如传统的服装生产离不开制版工艺,而一名优秀的服装制版师一天专注打两个版就已经非常不易。市场需求怎样才能被快速满足?红领的数据化平台RCMTM发挥了关键作用。 张蕴蓝还谈到,“红领通过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摆脱了对于人工的依赖。仅仅制版环节,企业就能节省出高昂的劳动薪酬和时间成本。通过建立好的数据库选择合适的人体版型,企业可以进行个性化的生产定制,效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 这种高效制造还体现在红领的量体方式上。张蕴蓝介绍,红领将人体数据进行采集和整理,把量体标准化,创造了一种“三点一线”的量体方法,快速有效地解决量体问题。一个零基础的人经过五个工作日培训,即可熟练采集19个部位的24个数据。 核心:坚守消费者原点 市场风云变幻,红领历经多年的改造升级,从传统的制造走向现代化的智造,在万变之中保持了唯一的不变——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这一点从红领的品牌定位即可显见,红领集团在中国市场力推“红领”、“RCOLLAR”、“CAMEO”和“瑞璞”四大品牌。 红领对于产品的精准划分源自对消费市场的深入了解。红领能够洞察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以企业定制化生产的能力创造更具价值和优势的产品。 张蕴蓝介绍,红领确定定制化转型方向初期,选择了海外市场为实验样本,服务的客群90%以海外为主,比如英国国家橄榄球队、纽约的高级白领等。随着国内消费水平与需求的不断提升,红领逐渐将重心转移到亚洲市场,并在酝酿多年后,推出了基于C2M与O2O模式相结合的魔幻工厂。 她强调,不论是品牌、产品,还是管理体系,红领未曾改变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思想。“红领的管理体系中有一个‘源点论’,这意味着企业所有的动作都要围绕消费者需求的中心进行。这是公司永恒不变的发展战略。而红领不断改进提升产品与服务,带给消费者更好的体验。”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