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206154821.jpg
领军者的春天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6-02-26


  江苏盛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梅锋

  智造转型实现新纤维突破

  2016年,盛虹将做出更多规划保持发展势头,积极建立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解决原料供应短板,走创新发展之路,着重在生物基合成高分子纤维领域打造核心优势,并将盛虹打造成国际知名的纤维品牌。此外,盛虹与江苏国望高科纤维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智能加弹项目也将为盛虹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2015年,公司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计划指标。生产和销售部门紧密配合,紧跟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策略,有效地保证了销售和生产的同步增长。”江苏盛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梅锋表示,2016年盛虹将多管齐下,科技方面仍将努力突破制约新产品优化升级的核心技术,提高核心竞争力,完善产业链条,促进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运用分子结构设计、共聚、共混、复合等多种技术手段,将聚酯纤维的功能改性由单一功能向双功能直至多功能改性方向发展。此外,公司仍将重点开发长效阻燃、导电、抗静电、防臭、抗紫外线、抗菌等单一功能或多功能复合聚酯纤维。

  正如梅锋所说,化纤行业产业链原料不匹配的问题依然严峻,对二甲苯(PX)国内供给短缺;国内项目落地还存在障碍,威胁我国聚酯产业安全,乙二醇进口依存度依旧高达68.3%。

  节能减排仍是企业发展的重点工作,盛虹将采用生物柴油副产物甘油作为主要原料,生物发酵生产1,3-丙二醇(PDO),PTT生物质差别化纤维,符合当前世界低碳环保、资源可再生技术发展趋势。同时,开发PDO应用相关的产业链的延伸技术(如PDO、用于聚酯生产),对于PDO的产业发展也具有积极地拉动作用,推动生物化工等相关行业转型升级。

  未来,盛虹还将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和智能制造,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快推动盛虹向柔性化、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精细化转变。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达到90%,企业自动化技术应用水平提高,实现大容量多批号产品的信息自动化及产品可追溯性。

  “我们将通过技术体系开发,聚酯与纤维柔性化大幅提升,建设智能化运营控制管理示范生产线和数字化工厂,围绕聚酯涤纶生产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供应链优化、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在线检测、远程诊断维护等,研究大数据技术在聚酯涤纶生产中的应用,将信息技术和先进测控技术应用于聚酯涤纶生产过程的建模、控制、优化、管理等过程,实现新型纤维及其纺织品对市场的快速响应。”梅锋介绍道。


  波司登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高德康

  创新变革 做行业的强者

  面对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波司登始终不忘初心,耕耘在创新发展之路。回望2015,走过的每一段路程都体现着坚守的力量。时光如梭,岁月匆匆,丙申年的春光已经照亮又一段新的征程。在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崭新一年到来之际,波司登再一次踏上征程,指引着2016年发展的新方向。

  刚刚过去的2015年,中国服装业风光与困顿交织,创新与挑战同在。这一年,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制造业产能过剩,营销业绩遇冷,关店去库存??中国服装从未如此左支右绌、进退维谷。这一年,经济新常态、“互联网+”、“一带一路”、跨界并购自救、机器换人促升级??千万从业者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洪流,在澎湃激荡的大变革中迸发出生生不息的新活力。

  市场永远青睐勇于创新变革的真强者。2015年波司登苦练内功、逆势而上,着力培育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持续提高发展质量和经营效益,20年蝉联中国羽绒服市场销量冠军。波司登还借力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张扬时尚自信布局欧洲市场;引入智能模板机,推广应用智能制造;立足“品质+”的价值提升导向,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深化与伊藤忠、韩国SMART F&D公司的跨国合作,共同培育新业务板块增长点;发起成立“纺织供应链绿色制造产业创新联盟”,连续两年获评“中国工业行业履行社会责任五星级企业”??波司登以创新驱动和绿色制造先行者的姿态,阔步迈向国际服装产业链的中高端,品牌价值连续三年蝉联纺织服装行业首位。

  瑞雪迎春年来到,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波司登肇基创业40周年。古人云:四十不惑。历经40年的成熟自强,波司登再次走到了制造与创意的十字路口,这一刻波司登人心境澄澈又充满热望。高德康认为,服装是常为新的永远的朝阳产业,转型成为一家令世人尊敬的世界知名综合服装运营商,寄望于每一个波司登人激情不泯、全情全心的投身奉献,寄望于波司登品牌与时俱进、吐故纳新的发展活力。

  当工业4.0时代插上“互联网+”、“一带一路”的翅膀,中国服装必将在跨越国界的全球化竞争中鹰击长空、鸿飞万里。百年大计,不让须臾,波司登人将积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24字企业精神”,以使命、专注、创新、责任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令人激动产品和服务,收获新的梦想与希望。


  大杨集团总经理 胡冬梅

  深耕国内市场 主推定制业务

  作为辽宁服装的标杆,大杨集团一直是北方服装企业发展的代表。1979年以来,大杨创世靠服装加工业务不断壮大,并成为国内最早一批做外贸加工业务的服装企业。随着消费市场的不断变革,大杨集团加速了从外贸加工出口业务向品牌化运作的企业转型,相继推出了男装品牌创世(TRANDS)、定位年轻消费人群的电商品牌优搜酷(YOUSOKU),以及针对职业装市场的品牌凯门(KEYYMAN)。

  在不断深化品牌战略之余,大杨集团在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备受瞩目。2000年,大杨在A股上市,集团通过资本运作转向更多元的发展方向。日前,大杨集团公布与圆通快递重组计划,“集团的每一步调整都是深思熟虑,考虑了当前的发展需要。此番重组并不影响服装主业的发展,未来不排除集团旗下品牌单独上市的可能。”大杨集团总经理胡冬梅说道。

  除了资本战略的调整外,近些年,大杨集团不断将发展的重心转向国内市场。今年3月,集团将参加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2016(春季)。胡冬梅表示,集团将在展会现场重点推广定制业务,意向客户包括国内一线男装品牌企业以及希望寻求服装定制加工生产的企业。

  未来,大杨集团看重国内服装定制市场的发展潜力。胡冬梅自信地说:“大杨集团的优势在于拥有多年的大货生产经验与能力,专业的生产线可以适应大批量生产需求。对于定制业务,目前集团旗下拥有B2B定制店铺700余家,我们可依据客户的弹性需求实现个性化生产。”

  2015年,大杨在北美市场的“单量单裁”战略收效良好,相较传统的批量生产模式,单量单裁生产模式具有库存量少、毛利率高、个性化门到门服务、以销定产等特点。为了配合公司日益增长的定制业务需求,公司逐渐调整自己的生产模式,向高效益、高附加值的生产模式转型。

  当前定制业务逐渐被市场追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布局该领域额。然而,由于不同企业的生产能力存在差异,国内西服定制的水平仍然具有高低之分。对于拥有十余年海外市场的拓展经验的大杨集团而言,多年的积累将为集团定制业务在国内市场的推广提供支持。

  胡冬梅介绍,“在生产方面,大杨集团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与制造经验。比如集团拥有专注于服装设计的设计师人才,并集合了日本精细化的生产工艺与欧美的版型设计,为顾客提供更加高端、完美的定制产品。在面料方面,集团能够设计研发千余款面料,针对客户需求开发专属的面料,让其享受到全方位的定制服务。”

  她坦诚地说:“面对当前的服装市场,企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我相信能够存活下来的企业一定都专注于修炼内功,包括对于产品专注以及产业链的快速反应。大杨集团一直坚持并不断提高服装业务的发展,将为国内消费者带来优质的定制服务。”


  红领集团总裁 张蕴蓝

  创新商业平台 升级个性化服务

  星月辉映,浮云朝露二十载。这些年,红领坚持走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上,专门成立了主营定制业务的新公司“酷特智能”,专注研究实践“互联网+工业”,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2016年,酷特智能将继续以创新的商业平台(魔幻工厂C2M电商平台)为客户带来全新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体验,创造新的价值与感动。

  从单纯的服装生产商起步,红领集团不断修炼内功,加强自身的信息化改造与升级。过去一年在保持业绩不断发展的同时,红领在国内外定制业务均实现了突破。而在未来,红领将通过不断创新生产模式与商业平台,积极构造着印刻红领标签的产品与服务。

  “个性化的大规模定制是趋势,也是未来。红领希望将3D打印产业化逻辑为基础形成的红领数字化3D打印工厂化逻辑推广复制到其他领域,帮助各行业解决个性化与工业化的矛盾,形成具有强大中国竞争力的C2M模式。”张蕴蓝表示,未来红领的战略定位是成为一家平台型企业,服装只是一个切入点,红领将搭建平台,帮助千千万万制造型企业到这个平台上做直销。

  “红领打造的C2M模式,是让消费者直接对接工厂,省略所有中间渠道,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张蕴蓝介绍,2016年,红领集团仍将不断延续创新发展的步伐,通过创新商业平台的方式实现C2B与C2M对传统的商业逻辑和模式的完善,并将加强运营体系、管理体系、生产体系等的建设,改变人们对于传统服装生产商的认识。红领对于价值的创造将不仅局限于生产的单一层面,而将逐步延伸到对于消费者的服务层面。

  “让制造业得到利润与发展的机会,让消费者享受到少数人才能享受的个性化服务。红领C2M的商业模式将对未来新工业发展做出贡献。”张蕴蓝说道。

  未来,红领会积极打造C2M生态系统。红领希望帮助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让它们在互联网时代创造出新的工业文明。红领的角色也从服装的生产者转换为一个对传统制造业发展的解决方案的提供者。“这是红领的目标,我们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张蕴蓝说道。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