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郑双燕和她的扶贫车间 |
题记2019年,郑双燕结束了她之前逾十年的在外务工生活,带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就业创业经验,回到了家乡朝那镇。当人们问到她为何放弃之前大城市趋于稳定的工作和生活,选择回到各项建设都相对不甚发达的家乡,进行这并不容易的创业时,她陷入短暂的沉默,而后说:“就算我用尽所有,也要做一个真正对社会有贡献的公民”。 郑双燕今年34岁,朝那镇什字村人,年幼帮家里劳作时受了小伤,受限于当时有限的家庭境况和医疗条件,小伤成了残疾,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放下向上的态度、放弃积极 郑双燕(左起第三名)和工人们在车间共同学习 车间根据生产工艺分设剪裁区、整理整烫区、成品生产区3区500平方米,购置安装缝纫机30台、电子圆头锁眼机1台、电脑平车50台、定型整烫机组1套,具有一定规模生产加工能力。外出务工多年,郑双燕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通过“互联网+订单”,在阿里巴巴、猪八戒网等平台发布服饰、布艺等加工信息,承接生产订单;通过“互联网+用工”,在“朝那党建”微信公众号、各村微信QQ群等发布务工信息,吸纳本地劳动力,特别是贫困劳动力;通过“互联网+销售”,注册淘宝、京东店铺,销售生产成品。自复工复产以来,共稳定吸纳镇域劳动力30人,其中残疾人劳动力7人、贫困劳动力14人,带贫、帮残、助妇女,社会效益明显。 朝那镇人大代表、高崖村妇女李红霞:"郑双燕身为一名残疾人,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在自身致富小康的同时以创办实业带动更多残疾人就业,是回馈社会的大善之举;我作为一名妇女,能够感同身受照顾家庭和外出务工的矛盾,建办服装加工车间,解决了更多妇女就近务工就近收入的现实需要,提高了家庭收入,也有利于家庭稳定和谐。” 来源:朝那党建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