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小广告.jpg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白晶莹:以蒙古族刺绣助力脱贫攻坚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20-07-10


  本刊记者-徐长杰

  开栏语: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纺织工业是“母亲行业”,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产业发展更直接惠及“三农”,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了重大成果。 

  当前,行业积蓄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履行责任、服务社会、造福百姓的企业,为积累社会财富、创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作出了贡献。还锻造了一支能吃苦能打胜仗的行业和学校技术能手队伍,解决了贫困人口就业后的技能提升问题。 

  为此,《纺织服装周刊》特开设“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报道专栏,围绕“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的重大主题,聚焦行业助力脱贫攻坚、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生态环境等方面,讲述小康故事、纺织故事。 

  以蒙古族刺绣助力脱贫攻坚 

  随着各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力度的加大,科右中旗蒙绣走上了产业化的发展道路,2万余名草原绣娘执针持线,绣出了新时代农村牧区的美好生活,成为了内蒙古脱贫攻坚战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呼舒镇乌逊嘎查的一个“蒙古刺绣产业村”,这里妇女们的“朋友圈”与我们的大为不同,她们交流的多是刺绣技艺、刺绣经验,而她们的“朋友圈”自然都是身手不凡的蒙古刺绣手艺人和传承人。

  众所周知,农村牧区长期以男劳力为主的生产方式,形成了当地“男主外、女主内”的保守观念。农闲期间,妇女大多留守乡村,孝老护幼。近年来,随着各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力度的加大,科右中旗蒙绣走上了产业化的发展道路,2万余名草原绣娘执针持线,绣出了新时代农村牧区的美好生活,成为了内蒙古脱贫攻坚战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实际上,蒙古手工刺绣带给绣娘的不仅仅是收入上的增长,更是对未来生活有了美好期待。在农户家中记者看到,无论是“刺绣女能手”的荣誉肩带还是自己亲手绣制的刺绣作品,都被摆放或悬挂在家里的重要位置,刺绣不仅充实着他们的生活,更装点着生活。

  其实,说起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就不得不提到科右中旗人大常委会主任白晶莹,这个年过半百却激情四溢的“女强人”,正是带领科右中旗妇女深耕蒙古手工刺绣的带头人。白晶莹通过带领群众发展蒙绣产业,改变了农村牧区依赖土地的传统生产方式,加快了农牧民融入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在科右中旗大地崛起了绿色低碳的“金山银山”。

  01 

  确定蒙古族刺绣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新模式 

  科右中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大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是全区蒙古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数民族聚居旗,同时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属于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9年4月,科右中旗达到贫困旗县退出有关指标,退出国家级贫困旗县序列。蒙古族刺绣产业作为科右中旗一项深耕基层的富民产业,以带动2.1万名妇女参与蒙古族刺绣产业、带领289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年收入提高2000元的实际工作成绩,切实助力了家乡的脱贫攻坚进程!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赤峰市期间就少数民族非遗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指示,为更好传承和发展蒙古族刺绣文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其中,具备浓厚地区民族文化特色的科右中旗非遗文化——蒙古族刺绣技艺,作为旅游产品的有效载体,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科右中旗委、政府审时度势、主动作为,通过成立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发展专项推进组及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协会,并确定由白晶莹担任组长及会长,重点推进刺绣产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非遗传统技艺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02 

  理顺蒙古族刺绣产业管理体制 

  白晶莹带领产业团队,立足全旗脱贫攻坚实际,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使蒙古族刺绣产业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参与、企业依法运营的产业管理体制,逐步理顺党委、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一是党委高度重视。为推动产业健康发展,旗委组织部门在企业成立党支部,三年发展6名党员,带头引领产业发展。旗委连续两年对蒙古族刺绣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突出贡献进行表彰,并将产业带头人推荐为兴安盟草原英才。同时,蒙古族刺绣产业得到了中宣部、自治区宣传部的高度重视及政策支持,为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二是政府加强管理。科右中旗政府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出发点,组织旗文化旅游体育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对文化产业资金使用开展绩效评估,在规范企业资金使用的同时,推动项目加快建设。同时,科右中旗发改、经信、人社等相关部门积极搭建展览展示平台,促进企业交流合作。三是加强行业自律、社会参与、企业依法运营。

  2016年开始,为了完善蒙古族刺绣产业发展机制,白晶莹带领产业团队摸索出“企业+协会+基地+农牧户”的产业运营模式,先后扶持成立了蒙古族刺绣产业基地、图什业图民族手工艺协会、大学生创业就业扶贫服务协会、沃尔墩刺绣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蒙古族刺绣产业在各苏木镇设立51个刺绣实训基地,采用订单模式,由协会发展客户、建立销售渠道,企业与客户签订合同,企业根据订单需求组织农牧民开展刺绣生产,回收刺绣作品,销售给客户。通过独特的产业模式,农牧民绣工在家中就可以接收订单。大学生创业就业扶贫服务协会主要负责全旗12个苏木镇对接服务工作,开展线上线下销售,参加各地展销会,进行产品推介。

  03 

  完善蒙古族刺绣产业双效双赢机制 

  为加快实现蒙古族刺绣产业步入产业化发展快速通道,助力基层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白晶莹团队立足全旗脱贫攻坚实际,着眼于激发民族贫困地区妇女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将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通过坚持早晨上班前培训一期,下午下班后再培训一期,及无偿设计制作出1072件刺绣产品和7000余张刺绣图案,免费提供给广大绣工免费使用,有效促进了基层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以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风和惠及百姓的为民情怀,逐步建立起了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运行机制,形成了个人、社会、产业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是推动农牧民增收致富。通过统一培训管理、统一材料发放、统一成品回收、统一收入结算的方式,为2.1万名参与蒙古族刺绣产业的农牧民提供服务和保障,实现了289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成为蒙古族妇女“居家就业、巧手致富”的优秀范例。

  2016年以来,在科右中旗173个嘎查集中举办蒙古族刺绣培训班100期,培训绣工14700人次。2019年8月,中国手工刺绣传承创新大会命名科右中旗为“中国手工刺绣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中国蒙古族刺绣文化之乡”,成立“蒙古族刺绣与现代设计创新创意实践基地”,成功举办万人刺绣大会并获得“规模最大的蒙古族刺绣技艺展演活动”大世界基尼斯纪录认证。

  到2019年底,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产值达到2000万元,获得中国妇女手工创业创新大赛北部赛区选拔赛组委会颁发的“公益奖”,中国(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办公室颁发的“第30届中国(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最佳参展陈列奖”。作为蒙古族刺绣产业带头人的白晶莹,也先后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2019中国妇女手工创业创新大赛金奖”“2019年度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及“自治区万名人大代表助力精准扶贫活动先进个人”“第七届(2017-2018)感动内蒙古人物”“新时代北疆靓丽女性”等荣誉称号,并获邀登上“脱贫攻坚”方阵彩车,参加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群众游行活动。

  04 

  完善蒙古族刺绣产业市场运营机制 

  为不断提升蒙古族刺绣产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白晶莹团队立足全旗脱贫攻坚实际,通过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蒙古族刺绣产业市场运营机制。

  在产品研发上,借助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等专业艺术家团队,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精品样图创作;借助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开展精品刺绣论坛、评选活动。而针对科右中旗绣工分散的现状,设立51个产业村,分别由各自的刺绣带头人进行管理,并辐射影响周边其他嘎查艾里。产业村的设立将当地区域范围内的绣工整合,可在家中随时随地绣制订单,也可集中组队沟通、交流和学习。目前,已经能够制作包括棉麻、真丝、皮革等材料制成的服装、装饰画、生活家居用品、办公用品等刺绣产品。

  据悉,除每年承接300万元左右的固定订单外,组建82名大学生营销队伍,与国内37处销售点开展合作,以成本价走入各大景区景点。同时,与各销售网点合作,组织加工半成品,提高产销量。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在湖州刺绣小镇建设蒙古族刺绣产业基地,推动蒙古族刺绣走进浙江、广东、福建等长江以南经济发达地区市场。通过发展蒙古族刺绣产业,改变了农村牧区依赖土地的传统生产方式,实现了足不出户创业增收,加快了农牧民融入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汇聚了绿色低碳的“金山银山”,更是激发了脱贫群众逐梦新时代的热情和干劲,为家乡发展凝聚起了实实在在的推动力。

  “现在开始培训,请各位绣娘拿起针线,摆好绣花撑子,开始今天的刺绣技能培训课程……”

  白晶莹,依旧坚持利用休息时间忙碌于培训,忙碌于产业发展,忙碌于群众脱贫致富,忙碌于家乡经济社会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奔波,白晶莹摸着胸口的党徽自豪的说道:“因为这是我的家,我希望家乡一天比一天美好,希望这种美好被更多人了解,希望家乡的父老因这悠久的文化变得更加自信,希望蒙古族刺绣成为一种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绣出百姓的幸福生活。”

  带领基层妇女同胞,在针线之间绣制幸福生活的创业故事还在继续。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