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206154821.jpg
春节期间,实体零售业迎来吸金热潮,各地都有啥妙招?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6-02-18


  本刊记者-李亚静

  春节黄金周期间,一股新的销售热潮袭来,由于大部分电商的缺席,商务部以及各地监测部门披露的一组组亮眼消费数字显示:实体零售业,迎来绝地反击。

  从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春节期间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的销售增速终于止跌回稳。根据中国商务部在2月13日发布的信息显示:2016年除夕至正月初六(2月7~13日),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7540亿元,比去年春节黄金周增长11.21%。这一数字略高于2015年春节黄金周11%的增速,结束了该数据此前的四连跌局面。


  火热消费下的黄金周

  值得指出的是,作为最具吸金能力的城市,北京、上海的销售数据十分乐观,广州百货业的止跌回稳仍在途中。

  据悉,北京市商务委监测的120家商业服务业企业,节日7天累计实现销售额55.3亿元,同比增长7.7%;上海市商务委披露的数据显示,上海355家大中型商业企业,春节期间(1月31日至2月13日)共实现营业额90.0亿元,同比增长8.2%;2016年春节期间,广州十大商场销售总额约为5.242亿元,同比下降1.06%,仍未停止下跌趋势。

  二三线城市消费者的销售热情同样不甘落后。据悉,春节期间,天津重点监测的179家商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0.7亿元,同比增长10.5%;苏州市23家重点商贸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4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2%;济南10家百货超市零售企业实现销售额12.36亿元,同比增长12.1%;青岛十大商场揽金5亿多元,同比增长3.26%……

  此外,部分省份的公布销售数据同样不逊色,据四川省商务厅披露,四川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327亿元,较去年春节增长11%左右,消费能力可见一斑;而河北省商务厅披露,全省重点监测的125家大型商场、超市、餐饮企业实现商品销售额和营业收入16.0亿元,同比增长7.16%。

  从各地销售形势可以看出,民俗消费、新兴消费快速增长,传统年货、大众餐饮、文体娱乐、旅游休闲等成为节日消费亮点,文化消费特别受追捧。

  零售业吸金妙招多

  除了餐饮和旅游项目,百货和购物中心也是消费者春节消费的重要场所。作为零售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百货和购物中心为了迎客使出了“浑身解数”。

  春节期间,广州各大购物中心似乎都在“不务正业”,个个变身游乐园,全副武装过大年。观察发现,各购物中心根据自身定位,选择了不同的新春装饰主题。太古汇以“百鸟朝凤鸣新岁”为主题,将岭南特色盆景还原放大,把商场装点成鸟语花香的岭南庭院,让大家在喜庆春节中感受浓郁的岭南情怀;乐峰广场布置了5米高的巨型招财猫和500平方米的桃花园林;太阳新天地为市民准备了“心花怒放迎春市集”和传统花街;万菱汇在庭院中央打造了以“花样年华,别样心意”为主题的大型牡丹花艺术装置,供顾客留影、漫步。

  北京的零售业主打民俗消费,推出“喜迎新春—2016北京城里过大年”活动,包括年货展卖、年货大集、年夜饭预订、美食推广等多项主题。其中,金源购物中心启动“申猴‘有机’”主题促销活动,传统的吹糖人、画糖画、抖空竹等民俗活动走进了购物中心,同时融合“线上互动+线下体验”,推出春节摇红包等活动;庄胜崇光百货开展“猴年购翻天”活动,任意消费可领取新年红包。

  天津市的各大购物中心、百货商场也推出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打折、买赠、兑奖、抢红包等,积极扩大市场消费。银河购物广场、大悦城、河东万达广场、永旺购物中心等商业综合体以其多元化、多业态聚集的优势,举办一系列主题活动,日均客流是平日3倍以上,成为节日期间市民和游客休闲消费的亮点。

  成都的消费呈现多元化,集合时尚生活元素的全业态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节日期间,成都市的消费以购物为重心逐步向综合性服务型方向扩展,拥有高端百货、专业店、超市、书店、巨幕影院、美食广场、儿童游乐馆等众多时尚生活元素,成为节日消费新的增长点。IFS、环球中心、来福士、天府凯德、龙湖北城天街等城市综合体的整体营业收入增长高于单纯百货店、大型卖场业态的销售收入增长,都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

  可以看出,春节期间,传统消费正在向娱乐休闲型消费转变,消费者走进商场不仅是为了购物,更是为了满足体验、娱乐、休闲等需求。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