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206154821.jpg
百年梦·党旗红 | 达利丝绸党委书记林平:以红色党建和春蚕精神将国粹发扬光大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21-05-25


  本刊记者-郭春花 

  建党百年百人谈•书记谈党建
以红色党建和春蚕精神 将国粹发扬光大
访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林平 
  凡是去过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的人,总会对园区内浓郁的丝绸文化和蚕桑文化气息印象深刻。在这个国家AAAA工业旅游景区,百年古石磨、千年桑树园、万年乌沉木、亿年木化石、蚕桑文化石刻、桑蚕文化馆、丝绸博览馆、有机农业园、生态体验园和丝绸展示中心等景点让人流连忘返。
  而走进公司生产车间,迎面而来的是外墙上悬挂着的醒目的“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标语以及一排排党员名单,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红色引领力量。
  用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林平的话来说,这里最有特色的就是将春蚕精神、丝绸文化与党建相结合,打造出了“浙江省廉政文化先进企业”示范点、“全国纺织行业党建工作先进单位”。 
  01
  作为担当,勇做“战疫逆行者”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这样的精神在此次抗击新冠疫情期间体现得淋漓尽致。”谈到党建在公司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时,林平这样说到。 
  2020年1月23日,农历二十九,林平接到武汉纺织大学校长的电话,说还有一些尚未离校的师生缺少口罩,请求援助。放下电话,他立即组织人员生产口罩。当晚,在公司党员的带领下,已经放假回家准备过年的36名员工连夜赶回公司紧急生产口罩。2020年1月24日凌晨,首批2000余只口罩就从达利丝绸紧急运往了武汉。
  在党委的带领下,公司全体员工上下一心,放弃春节假期,以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分秒必争参与到抗击疫情、生产经营的战斗中。达利丝绸先后紧急驰援(捐赠)武汉纺织大学、新疆阿勒泰地区和新昌县人民政府等共计50000余只丝绸口罩。同时临危受命成为第一批省级重点转产生产口罩的企业,要求日产50万只一次性民用防护口罩。接到政治任务后,面对原材料紧缺、人手紧张等难题,党委带领全体员工迎难而上,千方百计调动各种资源,加大口罩生产线。克服重重困难,为防控疫情提供了5000余万只一次性防护口罩,圆满完成口罩任务,以积极行动践行责任和担当,为支持浙江地区企业的复工复产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20年6月单位,达利丝绸收到了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医疗物资保障组的感谢信,并被中共绍兴市委、绍兴市人民政府评为“绍兴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被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丝绸专业委员会评为“抗击新冠疫情先进单位”,被中国丝绸协会评为“全国茧丝绸行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单位”。 
  02
  四大理念,带领企业持续发展
  多年来,达利丝绸党委一直践行“党建要为企业发展服务、党建渗透到生产实际、党员要成为岗位先锋、党建成效用发展检验”的理念引领着企业发展。
  林平介绍,达利丝绸党委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始终紧紧围绕公司的发展战略,通过“党建带工团建,工团建促党建”,利用党员先锋服务队、青年志愿者等载体,牢固确立服务企业的角色定位。
  多年来,达利丝绸党委始终活跃在公司生产的第一线,将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生产的各个环节,通过安居工程、阳光工程、文化工程、暖心工程、人才工程、联动工程等六大工程,为推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林平的带领下,“做有工匠精神的员工,创有价值的优秀产品,塑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已经深入到每一位达利丝绸党员和员工的企业文化中,并在工作中以实际行动践行。 
  达利丝绸党委还围绕企业发展目标,通过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等载体,激发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坚持党群共建创先争优,每年组织开展技能比武、岗位竞赛、建言献策等活动,引导党员争当先锋、示范引领。
  达利丝绸党委始终坚持以“以人为本、和谐企业”建设为目标,扎实开展党建工作,实现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公司拥有全球最先进的丝绸产品绿色生产线和国际化视野的研发设计团队,可提供纺纱、织造、印染、后整理到成品制造的整合一条龙生产与服务,是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500强企业,中国丝绸行业竞争力10强企业。
  达利丝绸始终坚持“团结、拼搏、求实、创新”企业精神,经过60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丝绸产品开发基地”和“丝绸产品流行趋势研究中心”,先后荣获浙江省知名商号、浙江省重点文化企业等众多荣誉。公司为2008年北京29届奥运会丝绸类产品特许经销商;2014年北京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面料设计及制造商;2015年九三大阅兵国礼“和平颂”丝巾设计及制造商;2016年杭州G20峰会贵宾专享展区接待方,其中自主设计的“雀舞芳华”受到各国贵宾赞誉,被丝绸博物馆永久收藏。2020年为联合国定制75周年纪念丝绸礼品。   
  03
  争创四个先锋,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在工作中,达利丝绸党委积极培养科技先锋、文化先锋、生态先锋、岗位先锋,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全体员工共同发展。
  林平躬身深耕丝绸行业40余载,深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他亲自兼任公司技术中心主任,积极组建专业技术研发团队,通过创新创造,带领公司在行业内率先实现智能制造和全产业链的信息化管理,为振兴中国丝绸、创新产业模式、跨界融合发展、打造民族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公司党委积极开展党员人才工程,着力把党员培养成优秀技术管理骨干,把技术管理骨干培养成党员,使党员成为公司科技创新的核心带头人。在公司推行数智一体化改造过程中,党员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以自身完备的专业技术水平为依托,不断学习新设备的安装使用方法和新技术、新工艺,在党员的带领下,形成了“全员行动,快速打造丝绸行业数智化变革高地”的科技创新氛围。公司先后涌现出丁圆圆等国家、省、市、县科学技术带头人和十佳设计师。 
  公司党委积极实施“企业文化战略”,主导企业文化建设,铸就共同价值取向,以企业文化阵地为依托,以培养企业文化先锋为支撑,以文明企业创建为载体,向员工、供应商、客户等各利益相关方积极推进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丝绸文化、达利企业文化等。  
  作为一家负责任的纺织企业,公司党委积极培养党员生态先锋,推行清洁生产,生产生态产品,强化“三废”治理,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公司以“文化、科技、时尚、绿色”为指引,将低碳绿色的理念贯穿于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广大党员在公司的管理和生产经营过程中,致力于减少碳排放,带头推行污水零直排,推动无废工厂和无废景区建设。
  为减少碳排放,公司建有太阳能集中供热系统、锅炉余热回收系统、循环使用自来水压力式全自动过滤系统,安装环保节能地源中央空调系统,并对原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引进4万平方的屋面光伏聚能系统,同时引进节能环保型生产、研发、检测设备,积极创建了浙江省绿色企业(清洁生产先进企业)。公司先后被授予“浙江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浙江省节水型企业”、“新昌县无废工厂”等荣誉称号。 
  公司党委坚持开展“工人先锋号”、“党员示范岗”等创先争优活动,要求党员要立足岗位,发扬“无私奉献、一丝不苟、开拓创新、永恒实践”的春蚕精神,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先后涌现出林平、胡泽林、杨小珍、蒋伟阳、陈红峰等国家、省、市、县劳动模范。
  04
  发扬春蚕精神,加强廉政文化基地建设
  林平认为,企业廉政文化是企业文化与廉政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交叉的结果,是党员干部信奉并实践的价值理念,是保证权力运行始终处在有效监督之中的制度规范,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政治环境和纪律保障。
  蚕的一生:勤勉、坚韧、清白、奉献。催青而生、五龄蜕变、自束成茧、蛹归化蝶,每个阶段都是一种精神的绽放,勤勉敬业、坚忍不拔、自律慎独、鞠躬尽瘁,每种精神都是一种人格的完美体现。
  公司党委从春蚕的一生品质出发,将廉政文化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之中,现已建成廉政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影视室,有廉政文化主题景观、宣传栏、宣传橱窗等廉政活动场所。通过廉政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公司在廉洁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廉洁从业风尚进一步弘扬;公司领导班子自觉做到“党风先正己,行风我做起”,自觉接受监督。二是廉洁文化深入人心,廉洁氛围已经形成;三是有力促进企业和谐发展;四是公司的廉洁文化和法纪观念深入人心,廉洁奉公、维护稳定的理念已成为广大干部员工的共识。公司被评为“全国纺织行业先进党建工作示范企业”和“浙江省廉政文化先进企业”示范点。 
  为了更好地学习红色革命精神,公司党委先后组织党员进行了“达利丝绸延安爱国主义教育之旅”、“达利丝绸韶山爱国主义教育之旅”、“达利丝绸井冈山红色教育主题党日活动”等红色主题教育活动。
  “求真务实、学以致用。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紧紧围绕加快公司数智化改革这一中心,使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了解和把握公司发展的规律性特征,进一步坚定信心,增强贯彻落实公司党委决策部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谈到学习红色革命精神和建设学习型党委时,林平这样说。
  对于未来,林平介绍,达利丝绸将把党建目标管理工作与公司的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推进学习型党委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并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广大党员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激发广大党员的积极性,推动公司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为迎接建党100周年、促进公司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丝绸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229892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