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小广告.jpg
行业迈进“社会责任年”
文章来源: 2014-03-17


 本刊记者_ 罗欣桐 实习记者_ 许檬檬

 

新的时代赋予行业社会责任新的内涵。2014 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着眼全球经济环境、立足行业发展形势,在以往社会责任工作的基础上,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社会责任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命题——打造负责任品牌,促进可持续消费。


 

如今,如何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每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一直以来,引导和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助推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也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列为重点工作。

 

走在社会责任前列

 

近十年来,在中纺联的组织和倡导下,在行业企业的积极配合下,在各相关方的共同努力和大力支持下,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社会责任建设赢得了国内外、行业内外的广泛认同,并为纺织服装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开拓了一条战略路径。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是我国第一个倡导履行社会责任、建设企业社会责任实施体系的行业。早在2005 年,中纺联就推出了我国第一个标准化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目前已经推广实施于300 余家重点纺织服装企业,并且获得了包括欧洲的BSCI、美国的SA8000 等社会责任标准的认同与合作。2008年,中纺联又推出了中国第一个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指南,至今已有超过60 家企业在行业平台上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在国际供应链和国内政策层面引起了巨大反响。

为了在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内推广行业社会责任经验,构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合力,响应近年来国内外消费者和供应链合作伙伴对行业社会责任工作的新期望,以及中纺联关于深入开展社会责任建设的新要求,中国服装协会联合中纺联社会责任办公室在2014 年初推出了以“负责任品牌,可持续消费”为主题的“中国服装行业社会责任集体行动项目”,随即得到10余家品牌企业和龙头企业的积极响应。

据了解,该项目于2014 3 月正式启动,分为发出行业倡议、服装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报告评价反馈企业管理提升3 个阶段,历时半年。通过联合发布《中国服装行业社会责任集体行动宣言》,以及集体参与“以报告促管理”的责任提升过程,点面结合、自上而下地推动行业企业在社会责任领域的协调行动以及在履责绩效方面的良性竞争,强化和挖掘服装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把握“四位一体”内涵

 

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既有劳动关系的和谐,又有环境的友好,既要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市场公平有序竞争,又必须延伸到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

 

在接受《纺织服装周刊》记者采访时,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表示,2014 年是纺织服装行业的社会责任年,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社会责任内涵是与时俱进的。“可以说,目前,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是四位一体的——既有劳动关系的和谐,又有环境的友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对于资源的依赖),既要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市场公平有序的竞争,又必须延伸到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四位一体”社会责任建设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在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建设社会责任体系之初,就面临着国际方面的很大压力。

孙瑞哲进一步解释道,最初,发达国家的诸多服装品牌企业将生产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由此产生了劳工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这些问题被国际非政府组织和媒体曝光,引发了各国消费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这就要求服装品牌企业在劳动用工、环境保护等方面履行社会责任。中国加入WTO 之后,随着市场壁垒的削弱,中国的纺织服装出口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社会责任议题又被引入贸易领域,要求中国企业遵循贸易的公平性。如今,随着国内消费的增长,以及国内消费者维权意识、品牌意识的加强,很多企业就更加领悟到产品健康安全的重要性。

 

 

立体化推进体系建设

 

目前,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社会责任工作已经进入立体化推进阶段,中纺联在以往社会责任工作的基础上,对服装、家纺、化纤和印染4 个细分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不同领域中存在的社会责任问题,进行重点突破,将问题细化,逐个解决。

 

孙瑞哲表示,在服装、家纺、化纤和印染这4 个领域中,社会责任工作的重点是不同的。“例如,去年,我国纤维生产总量达4850 万吨,其中化纤3900 万吨,占比80%,因此,化纤的循环利用能否有序进行,决定了行业能否突破资源瓶颈。而在印染领域,社会责任工作则更多围绕着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展开。”

孙瑞哲在采访中强调,服装和家纺行业的社会责任工作则有着特殊性,它们位于行业终端,一方面用工较多,另一方面离消费者很近,产品可以直接渗透到消费者。因此,社会责任工作的主题就是劳动者保护、消费安全和品牌信用。

2005 年至今,从行业每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到一批企业与行业同步发布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再到今年围绕行业细分领域所面临的社会责任问题针对性地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工作更加立体化、系统化。

正如孙瑞哲所言:“行业的社会责任体系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是持续性的,而我们的工作会与时俱进,在系统性与创新性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行业的社会责任体系。”

 

行业与企业的双向动力

 

履行社会责任,一方面是满足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是企业在品牌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推动企业发展、产业转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表示,以往行业发展依托于集中的劳动力资源、高效的劳动配套生产率、市场化程度较高带来的产业活力、逐步提升的消费力水平这四大比较优势,但是随着人力成本的上升,土地成本、环境资源成本的上涨,同质化竞争加剧,一些比较优势正在弱化。而在下一步发展过程中,要考虑两方面的比较优势,规模和效益并举所带来的潜在的劳动生产率提升,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比较优势。

其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提升创新能力,打破同质化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节能减排,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陈大鹏强调说:“围绕消费支撑作用的加强,提高中国消费者对于中国品牌的忠诚度、消费黏度,这些都是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社会责任是一个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与此同时,企业也需要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品牌形象,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中国服装行业社会责任集体行动宣言》从企业的角度提出了八项倡议宣言,分别涉及负责任的企业运营和管理、员工主动性的提升、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产品和服务质量、诚信共赢的经营理念、建立和完善利益相关方沟通机制以及统筹企业在海外投资中的责任表现,一个企业要履行好社会责任,这八项要求缺一不可。”陈大鹏表示,该宣言提供了一个完善的社会责任体系内涵,给服装企业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让各方,包括消费者了解到企业所要做的事情,即通过负责任的经营行为来提供健康安全、可持续的产品和服务。

“这些年,在中纺联推动下,服装行业的社会责任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很多优秀品牌扎实实践,严格履行社会责任,这对企业品牌价值的提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对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陈大鹏说。

 

 

 

《中国服装行业社会责任集体行动宣言》


服装行业是中国制造业中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行业。在中国,它吸纳了上千万人的直接就业;在世界上,它为各国人民提供了超过三分之一的服装总量,以质优价廉的产品美化着全世界消费者的生活。经过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服装行业已和中国乃至世界各国人民的国计民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先锋的创新驱动型行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以社会责任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构建。值此3·15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之际,我们11 家中国著名服装品牌和制造企业共同发布《中国服装行业社会责任集体行动宣言》,凝聚共识,彰显承诺。

一、我们将以负责任的态度、以人为本的精神对待员工、消费者、环境和所有其他利益相关方,正视全价值链上的社会责任挑战,把握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机遇,在企业运营和管理系统中融入社会责任价值和行为准则,并通过不断改善企业管理持续提升社会责任绩效。

二、我们将在确保员工合法权益的基础上,采取措施促进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参与管理的主动性,提升员工的创造力和归属感。

三、我们将在经营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所有环节采取措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逐步实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的资源减量化使用和综合利用。

四、我们将确保向消费者提供符合安全和健康标准的产品和服务,在产品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尊重并保护消费者的各项权益,同时充分利用产品和服务开展消费者教育,促进可持续性消费。

五、我们将坚持公平诚信的经营理念,确保企业与上下游合作伙伴及竞争者之间的关系符合公平诚信和竞争准则的要求,构建公平、负责、共赢的价值链。

六、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利用自身优势和技术专长,积极开展社区参与和社会发展活动,促进企业所在社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七、我们将持续建立和完善利益相关方沟通和参与机制,并将通过社会责任报告等渠道对利益相关方关切的社会责任问题给予及时、充分的回应。

八、我们将密切关注海外投资中的社会责任影响,采取措施尊重人权,保护环境,坚持公平竞争和道德行为,促进当地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服装行业社会责任集体行动宣言》联署企业(截至发稿)

安正时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报喜鸟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爱慕内衣有限公司

波司登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江苏红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朗姿股份有限公司

太平鸟集团有限公司

特步(中国)有限公司

雅戈尔服装控股有限公司

浙江森马服饰股份有限公司

真维斯服饰(中国)有限公司

(以企业名称拼音字母顺序排名)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