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大国崛起历程——中国纺织工业的70年(四) |
陈义方/文 小编说 这是原中国纺织工业部离休老干部陈义方同志在“中纺联纺织强国建设大讲堂第九讲——纺织大国崛起历程”的讲课稿。 文中对中国纺织工业作为民族工业、中国工业化的先导产业发展初期的介绍,以及对新中国纺织工业发展初期的回顾和对中国纺织工业重要性的阐述等,都很有学习参考意义。 知兴替,明得失,和小编一起读史吧! 《纺织大国崛起历程—中国纺织工业的70年》共分五次刊登。敬请关注,欢迎留言。 在此非常感谢原中国纺织工业部离休老干部陈义方同志及中纺联党委办公室。
纺织大国崛起历程 中国纺织工业的70年 (四) 陈义方 四、充分认识纺织工业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纺织工业是一个大工业部门。纺织工业的顺利发展和生产运营,甚至仅是维持简单再生产,除了原料资源、人力资源和资金(投资融资)、市场等要素外,更还有个政策环境、舆论环境问题。政府、社会各界和人民大众都重视、看好纺织工业,纺织业发展就顺当,即使遇到某些重大困难也能解决。 反之,明明还在正常地发展着,还在正常地为经济、社会做着重要贡献,却会由于某些产能过剩现象,或不难解决的城市规划问题、环保问题,而被边缘化了。许多好端端的纺织工厂,“被退出”大中城市,“被迁出”城区以至城郊,被迁往并不具备纺织、服装企业生存、发展条件的地区、地段。 明明是社会有需要,并已有很好工业基础的苧麻纺织、亚麻纺织、柞蚕丝绸等传统纺织业,近年却由于农业政策考虑不周,陷入了完全不该发生的全行业不景气困境。黄麻纺织业被丙纶织物挤出市场,是市场规律使然;但从“绿色发展”的经济发展方针看,对黄麻纺织、黄麻种植业当救而不救,实为不妥。 纺织工业是中国的一个重要部门,纺织系统在纺织工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问题上,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但首先是我们纺织系统“业界人士”自己,要充分认识纺织工业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要理直气壮地讲纺织工业的重要性,讲纺织工业兴衰对经济、社会的利害关系。 过去钱之光老部长就是这样做的,我们要继承这样的风格和工作方法。 所谓充分认识纺织工业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集中到一点就是:纺织工业是中国的支柱产业。新中国建国后的“前30年”是如此,“后30年”也是如此。 进入21世纪以来,在信息产业、能源工业、汽车制造业、工程机械制造业、电机工业、家用电器工业和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先后起飞的情况下,已成“传统工业”的冶金、机械、化工、建材、纺织等工业部门和采矿业,说到底仍然是中国的支柱产业。 道理很简单:中国经济、社会的继续发展,离得开钢材、水泥、机床、电机、三酸两碱、化肥化纤、棉纱棉布、纸张塑料等这些最基本的工业产品吗?离得开这些实体经济部门提供的“国家财政收入”、“国家外汇储备”、“社会就业岗位”以至“国内生产总值”吗?这些重要工业部门在中国经济、社会中的“支柱产业”地位,并不是某个权威机构评选出来的,更不是宣传出来的。而是完全基于国家统计局的权威统计数字,由“数字与事实”来决定的。 令人颇为遗憾的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当纺织工业经过改革开放初期新一轮大发展,需要对某些产能和行业结构、产品结构适当作些调整的时候,社会上(学术界,报刊媒体等等)出现了中国纺织工业已成“夕阳工业”的舆论。纺织系统的业界人士中,也往往由于缺乏对纺织工业全局的了解,而人云亦云地产生了中国纺织工业是否仍是支柱产业,是否已在步一些老牌工业国家纺织业后尘,将逐渐衰退以至沦为“夕阳工业”的疑虑。 所谓“夕阳工业”云云,当然是对纺织工业的发展有负面影响的。甚至,在经过上世纪末三年“纺织工业战略大调整”、纺织工业迅即恢复勃勃生机之后,所谓“夕阳工业”论的负面影响也未完全清除。 诸如:某些原先对获批纺织企业建设项目如获至宝的大中城市政府,不再重视纺织工业了。甚至把一些好端端的纺织、服装工厂,也无意地让“退出城市圈”了。甚至听任一些缺乏远见的金融机构,任意切断正在正常经营的纺织工厂的资金链,导致这些工厂迅即陷入绝境。一些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好不容易建起来的纺织工业新基地,在这样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中也遭受了噩运,有的甚至从此在中国经济地图中消失了。从舆论误导到政策失误再到纺织工业生产建设多方面受挫,其负面影响就是如此直接和清楚。 下面,就让2000-2015的“数字与事实”说话,来正面分析“纺织工业现在仍然是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这个重大命题。 1、在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新情况下,纺织工业仍然是中国国民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份之一。 ①纺织工业规模以上(2000-2010为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2011年后为2000万元以上企业)企业数,从2000年的1.94万家(在“全国工业”中占比11.9﹪)发展到2010年的5.4万家(占全国工业的12﹪)。在“规上企业”划分标准改为2000万元的情况下,2014年纺织系统规模以上企业数为3.93万家,在“全国工业”37.8万家中的占比高达10.9﹪。 ②纺织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000年时在“全国工业”中占比9.9﹪。其后随着一大批新兴工业的崛起,纺织业在“全国工业”中的占比合理下降为2014年的6.1﹪。但绝对数和纺织业自身纵向对比,增幅却极为可观。2000-2014的十五年间由8339亿元发展到67661亿元,整整增长了七倍,是个“大发展”的局面。 ③纺织工业利税总额。2000-2014的十五年间,由602亿元(在“全国工业”中占比4.5﹪)发展到6029亿元,整整增长九倍。在“全国工业”中的占比略有上升,保持在5﹪左右的水平。 ④纺织品、服装出口总值(海关口径)。由2000年的530.44亿美元,级级上升为2014年的3069.6亿美元。在“全国工业”中的占比,由21.3﹪合理下降为13﹪;出口总值绝对数则是大幅度增长,在“全国工业”中稳居首位。特别是在甚为宝贵的“贸易顺差”方面,对国家贡献巨大(请参阅附表②)。 2、在“全面小康”建设中成功地担负起“保障和改善全国近十四亿人口衣被消费”的重任,并已将中国社会的衣被消费,提升到与欧洲一些发达国家比肩的水平。 2000-2015的十六年间,棉型布产量由277亿米发展到893亿米,创世界范围历史新高; 丝织物(含真丝绸和化纤长丝织物)由46.9亿米发展到439.2亿米(内真丝绸6.2亿米,化纤长丝织物433亿米); 毛织物由2.8亿米发展到6.3亿米; 苧麻/亚麻织物由1.2亿米发展到8.8亿米。 全部织物产量从327.9亿米发展为1347.4亿米。这还不包括毛线(2015年生产40.5万吨)和“针织织物”(2015年仅直接出口即达109亿米)、针织服装(2015年仅“规上企业”生产的针织服装即达144亿件)。 2015年全国棉、毛、麻、丝、化纤织物总产量(亦即纺织品的货源)1347.4亿米,是个什么样的商品供应概念呢? 如果按同年全国人口匡算,“人均”织物年产量已达到98米。如果按绝对数进行纵向比较,这大体上是1950年中国纺织工业棉、毛、麻、丝、化纤织物总生产量(26亿米左右)的52倍;大体上是中国社会“取消布票”前夕、1983年生产的棉、毛、麻、丝、化纤织物总生产量(176亿米左右)的7.7倍!2015这一年,在总产量1347.4亿米中,扣除各类织物直接出口(205亿米左右)和加工成服装、家用纺织品后间接出口(从宽匡算为400亿米),供应国内市场的各类织物总量至少在740亿米左右,即人均54米左右(还不包括大量的针织织物)。 经济统计和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当年复一年人均(人/年)棉、毛、麻、丝、化纤织物总供应量达到30米左右的时候,一个国家人民群众的衣被消费就已显得相当富裕了。达到50米左右,实际上已是“较高水平的小康”消费水平了(请参阅附表③)。 纺织工业在中国社会“全面小康”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实实在在,再也清楚不过了。 3、保持和提升城乡市场繁荣水平的重要因素。 2000-2014的十五年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3.9万亿元发展为27.2万亿元,增长近六倍。纺织工业是最重要的消费品工业部门,作为中国城乡生活消费品的主要“供给侧”,在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水平中理所当然地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城乡居民家庭消费需求的提升和多元化,“衣着支出”在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占比,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20-30﹪,逐渐下降到15﹪左右、10﹪左右。但“衣着支出”的绝对数和人均水平,在2000-2014的十五年间,则是大幅增长。 城镇居民家庭“衣着支出”,十五年间由500元提升到1627元。 农村居民家庭“衣着支出”,十五年间由96元提升到510元。 在保持和提升城乡市场繁荣的商品供应水平的问题上,纺织工业作为“支柱产业”的重要作用,任何解释都是多余的。 4、社会就业岗位和社会就业率的重要稳定因素。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纺织工业加快推进设备、技术现代化,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情况下,纺织系统规模以上企业的从业人员,从2000年的758.5万人,略增为2014年的975万人(在“全国工业”9772万人中占比10%)。 当代中国纺织工业,早已不是本来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但从国情出发,纺织系统没有片面追求“省人化”。相反,在总体上保持稳步发展的情况下,还使整个纺织工业系统“规上企业”的从业人员数略有增加,发展到近一千万人的巨大规模。加上全国各地聚集在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专业市场的大量中、小、微企业从业人员,“全社会”统计口径的纺织工业从业人数,近年一直稳定在2100万人左右。 如果再考虑与纺织工业相辅相成的植棉业、植麻业、养羊业、蚕桑事业以及纺织品、服装商贸总共约为1亿的从业人员,纺织工业在稳定中国社会就业水平中的“一荣俱荣”作用,就更显得重要了。 总之,2000-2015的十几年间,中国纺织工业出现了新一轮的大发展局面。纺织工业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地位,在总体上更为清楚了。所谓“夕阳工业”云云,实在是过虑了。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