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小广告.jpg
同和公司三个产品同时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7-03-03


  3月1日,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委托,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在山东郓城组织了同和纺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TH598J新型集聚纺细纱机、THC2015型外置式全自动粗纱机以及粗细联智能纺纱生产线”三项目的科技成果鉴定会,经过鉴定委员会全员的详细考察和认真审议,一致同意此三项目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同和科技成果鉴定会现场。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高勇,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会长王树田,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副会长顾平、李毅,中国纺织机械协会总工程师祝宪民、郓城县县长谷永强及地区相关领导,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会长谢明、常州市经信委、科技局相关领导,同和公司部分客户代表及供应商代表150余人应邀出席了此次活动。

高勇一行在一鸣纺织参观。

  王树田在出席活动的讲话中表示,当前,中国的纺纱能力特别是棉纺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可谓“一览众山小”的状态,是大国也是强国。“十二五”期间,行业经历了结构调整,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较“十一五”期间每年1000万锭的规模增长速度,“十二五”期间行业的规模增长下降了30%。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纺纱装备销售量相当于“十一五”期间的50%。可以看出,这些年纺纱结构调整进入了关键时刻,行业企业在积极着力提升制造水平,且首先想到了设备。王树田表示,此次同和的三个产品鉴定具有重要的行业意义,同和是纺纱领域的后起之秀,该公司在专件产品技术领域已经走在了全球领先的位置。

同和公司设备在一鸣纺织应用一年多,运行平稳 。

  随后,郓城县县长谷永强介绍郓城的总体情况以及纺织产业状况。据介绍,目前该县纺织企业395家,规上企业159家,拥有纱锭350万锭,织机5万台,2016年,该县纺织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3亿元。当前地区进纺织业作为该地区振兴经济的主导产业,全力转方式,调结构、拓规模、上水平,推动地区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

  同和公司董事长崔桂生则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同和公司的发展历史,产品及技术创新及产品市场情况。据了解,目前同和已拥有全球范围内的客户企业6000余家,客户企业更是覆盖安徽华茂等重量级企业,未来同和和还将持续加强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做好中国纺机产品和同和的品牌。

  此次同和公司的产品鉴定会专家团队阵容强大,包括江南大学副校长高卫东、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会长谢明、安徽华茂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倪俊龙、南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周一丹、天津工业大学教授杨建成、河南永安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雅东、南通大生集团总工程师陈福祥、国家纺织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李瑞芬9位专家,高卫东任鉴定委员会,副主任由朱北娜担任。

同和公司设备在一鸣纺织使用 。

  按照鉴定会流程,同和纺机公司项目主管徐兆山、丁峰、严绪东等分别就TH598J新型集聚纺细纱机、THC2015型外置式全自动粗纱机以及粗细联智能纺纱生产线三个项目的研制进行报告,分别就产品情况、国内外同类技术对比情况、主要技术参数及特点、产品开发的目的和意义、达到的技术水平及市场前景、研发内容、目标及关键技术以及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等方面进行了汇报。随后,同和纺机常务副总经黄新伟宣读检测报告和查新报告,山东一鸣纺织董事长孟凡龙宣读了用户使用报告,鉴定委员会测试组组长陈福祥宣读了现场测试报告。

  经过专家提问、讨论鉴定委员会形成了三产品的鉴定意见,认为三个设备均已在纺织企业实际生产应用1年以上,且运行平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市场前景广阔。鉴定委员会认为,三个项目成果自主创新性强,主要技术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以取代进口,一致同意三产品通过鉴定。

  谢明表示鉴定会对于同和公司自身乃至行业来说都很重要,鉴定项目若能很好地推开对于行业的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她相信同和公司在崔桂生的带领下定会不断有新成果出来,包括下一步的细络联产品技术。面对行业转型,谢明表示纺机企业仍有重任在肩,需要大家不懈的努力。

  高勇在总结发言时首先祝贺同和公司三个项目通过鉴定。他表示,同和公司的三个项目专家给予了较高评价,在中国装备业及纺机行业能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都很不容易。

  此次,同和三个项目的评价很高说明同和转型升级取得了初步成果,从专件到主机难度很大,且企业的设备又属于棉纺成套设备中的关键设备。目前,行业在大力推广的六条智能生产线,其中纺纱智能生产线中,清梳联成熟了,粗细联有些在运行,细络联国产设备较弱,细纱机和络筒机链接技术不成熟,目前细纱机联络筒机都不太经济,用户就不敢用,因此,这也是下一步主机厂要加强攻关的。高勇表示,希望同和能够遵从专家意见,加快鉴定项目的产业化,并努力将企业产品技术延伸到细络联。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