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小广告.jpg
新制造为中国服装产业赋能,2019中国商务男装圆桌论坛召开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9-03-19


  董笑妍 刘晓青/文

  “新制造——是指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性制造,同时还要有工匠精神;新链接——一是产业链上下游的有效协同,二是政、产、学、研、用的全面链接,三是跨界资源的融会贯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如是说。

  日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2019春季调研走进温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服装协会会长陈大鹏,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院长、浙江省服装行业协会会长冯德虎,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杨金纯等领导一行走访了夏梦、风笛、报喜鸟、东蒙、乔顿等温州本土服装企业。

  在3月15日举行的“新制造·链未来——2019中国商务男装圆桌论坛”上,对此次调研情况进行了总结,并与东华大学等院校的专家,以及男装产业链各环节的精英代表,共同探寻中国男装行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现场 | 新制造为中国服装产业赋能,2019中国商务男装圆桌论坛召开

  本次论坛由中国服装协会、中国商务男装研究中心主办,浙江乔顿服饰有限公司承办,联想集团、温州服装商会协办。论坛由陈大鹏主持,温州市服装商会会长、东蒙集团董事长池慧杰介绍了温州市整体服装产业情况,中国商务男装研究中心执行院长、浙江乔顿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应琴作为承办方进行了主题发言。  

  洞悉温州服装产业未来

现场 | 新制造为中国服装产业赋能,2019中国商务男装圆桌论坛召开

  “近年来,温州服装发展较为平稳,2018年,规上企业192家,其中森马、报喜鸟等大型服装企业的产值占比很大。”温州市服装商会会长、东蒙集团董事长池慧杰说,温州正装企业发展提升,休闲商务装发展有所下滑,温州的男士正装与定制男装正在优势集聚,温州服装业可以通过定制产业打开思路、提升管理,以时尚定制为抓手,迎来全新增长。当下,中国消费主体正在转为“80后”、“90后”,这将是温州打造区域品牌的最好时机。

现场 | 新制造为中国服装产业赋能,2019中国商务男装圆桌论坛召开

  中国商务男装研究中心执行院长、浙江乔顿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应琴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产阶层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中产阶级将达到4.7亿元,作为中国服装人,有责任推广中国人的着装文化。2018年3月,由中国服装协会指导、浙江乔顿服饰股份有限公司筹建了中国商务男装研究中心,对包括但不限于商务男装领域的流行趋势、市场现状等研究发布工作,倡导新时代中国商务着装文化。此次再次推出“中国商务男装圆桌论坛”,未来每年将聚焦一个行业主题,将其打造成为行业最具影响力的智库论坛。

  经过20年高速增长,中国商务男装遇到了瓶颈,消费结构根本性改变,更加残酷的市场竞争,更加柔性的生产方式,也让商务男装不得不进行转型升级。乔顿具有23年的商务男装生产经验,通过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柔性化、精细化生产,生产效率提升40%以上,成本也有所降低。“消失的不是制造业,而是落后的制造业。”沈应琴说。

现场 | 新制造为中国服装产业赋能,2019中国商务男装圆桌论坛召开

  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院长、浙江省服装行业协会会长冯德虎表示,首先,本次会议的关键是未来在哪里,即市场定位,服装企业对“90后”了解了多少,大数据时代我们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提炼出自己真正想要的;其次,温州服装业需要加强中小企业的柔性生产、精益制造方面的专业培训。

现场 | 新制造为中国服装产业赋能,2019中国商务男装圆桌论坛召开

  “在当前的环境下,我们首先要判断什么是我们能够改变的,什么是我们不能够改变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说,我们改变不了的是互联网时代下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的趋势,改变不了消费者追求物美价廉、爱美的心,我们能够改变的是社会对行业的认知、政府政策的导向,以及企业自身。

  孙瑞哲表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是目前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但还存在行业贡献和社会认知之间的落差,制造能力和消费需求匹配方面的落差。企业未来要顺势而为,牢牢把握住行业科技、时尚、绿色的全新定位,通过科技赋能,柔性制造,肩负时尚复兴的使命,改变过去对西方审美的依附,建立服装行业的文化自信,同时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现场 | 新制造为中国服装产业赋能,2019中国商务男装圆桌论坛召开

  打造温州服装地域新形象

  温州服装行业近年来在做精做专、高质量发展方面下大力气,以智能制造、正装定制等为抓手,努力打造着区域品牌影响力,温州本土企业也纷纷响应,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经验群策群力。

  “文迪是以ODM为主的商务休闲男装企业,对男士正装的发展也有所了解。”温州文迪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峻表示,通过今年客户反馈信息比较保守,我们能深刻感受到,找到未来制造的方向是改变现状的必由之路。作为制造企业,创新意识、团队管理、数字化引入、对消费趋势预判是谋求未来发展的四大要素,这四要素想要打通需要非常大的人力和资本投入,需要企业自行判断,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将迎来一次重大转变,温州服装企业需要更多交流。

  “庄吉26年来以西服生产制造为主,近三年来在智能制造方面进行探索,目前能够通过信息化推进整个生产链的运转,定制产品7天完成。”温州庄吉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吴邦东说,发展智能制造存在需要复合型人才等问题,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较难实现,为了解决传统行业的整体转型,呼吁行业协会能够牵头,整合数据公司、大型制造企业资源,打造云平台,解决传统服装制造业的整体升级。同时,目前校服和商务男装市场相较于国外还需要培育,穿着文化也需要引导。

  “温州女装注重品牌,但传统模式也在面临挑战。”浙江飘蕾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瑞东表示,温州女装也面临同质化竞争,在消费变革的大背景下,年轻化是必由之路。

  “定制从未如此简单。”这是法派集团近两年在探索线上定制打出的一句广告语,其董事长彭星谈了企业近两年在转型升级道路上摸索的几个方向,目前已经通过“二代接班”的方式让品牌能够更加贴近年轻消费者。

  作为商务男装的合作企业,浙江功针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秋薇说,功针从创立以来一直坚定质量始终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夏蒙服饰董事长陈孝祥则围绕品牌、生产制造、工装团购、高定四个方面展开,老品牌模式已经很难走通,因为库存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如何打造新时代的品牌,企业一直在思考,最终推出了包括成衣、半定制、全定制三种选择的品牌,以最大化减少库存;同时,生产制造是不可忽视的重点;工装团购则是一种恶性循环;高级定制是现在服装论坛的首谈话题,但高级定制普遍化值得引起注意,未来高级定制的市场不会很大,竞争不可避免。

现场 | 新制造为中国服装产业赋能,2019中国商务男装圆桌论坛召开

  互联互通共建全新行业生态

  “科技、时尚、绿色”作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新定位,阐明了各地上下游供应链需协同紧密发展的必要性;不仅如此,产业还需跨界互通,才能真正适应新消费形势。

  湖北迈亚毛纺有限公司董事长高飞介绍说,公司重点研发精纺商务男女装,近年来中国的着装文化正在发展,在正式场合穿着正装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值得继续深化推广。

  浙江三德纺织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江璇从多年与女装企业合作的经验角度给商务男装提出了建议。一是从纱线开始与上游企业联合设计开发,从设计方面解决同质化问题;二是提供高性价比产品,通过于供应商合作,打造快反产品。

  山东南山智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赵亮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经验,提出两点建议。目前企业整体面临招工难,“90后”加入这一行业的越来越少,未来必须要通过智能制造、“机器换人”解决这一问题。同时,中国职业装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是南山发展的重点,但目前存在着上游羊毛原料不断上涨,下游终端低价竞争的问题,也希望协会和相关部门能够出台相关政策加以规范和引导。

  力克系统副总裁徐一振表示,近年来力克推广的定制技术为国内制造商带来了极大的质量效益提升,在原材料及人力成本做到最大节约,云计算的订单处理能够在同一面料上进行不同款式的裁剪,至少节省2%的面料。

  “联想是一家离散型制造、多品牌运营、信息化的企业。”联想创投集团大数据副总经理徐俊表示,当下,不论是电子产业还是服装产业其目标都是实现柔性生产,而柔性生产的目的就是个性化定制,这其中最大的困难是顾客数据获得,同时对于需求的预测也至关重要。“数字乔顿”是一次跨界合作,开启了与服装行业合作的一扇窗,希望联想未来也能为更多服装企业提供服务支撑。

  “传统品牌最大的优势是以前积累的客户群,以往对这一群体的不过重视,应该抓住存量,进行深层次的用户精准画像。”盛景网联创新研究院院长陈勇则表示,根据调研数据,目前2.12亿的三、四、五线小镇青年是服装消费的主力,这一群体中的45%并不重视品牌和潮流,他们更青睐于买手组合店。因此,对于传统品牌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抓住原有客户群体,以用户为中心,追求情感上的共鸣。

  也正因为此,自2015年起,乔顿男装每年从消费者中推选10位“乔顿先生”,这些来自各地的业界精英,用他们各自的方式演绎对商务男士着装文化的理解。“合心、合体、合场”,这是乔顿致力于形成价值观层面的品牌塑造。“要以用户为中心,把用户当作合作伙伴,一起研发,共同成长。”陈勇说,归根到底,就是要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一手追情感化,一手追效率化,这也是乔顿致力于发展的方向。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