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服装业在满足人民需求、繁荣国内市场、安排劳动力就业、带动相关产业、促进城镇化建设、纳税和出口创汇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了河南省新的经济增长亮点。”
突出区域优势
展现服装产业更多可能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纺联流通分会会长夏令敏
河南自古为华夏腹地、中华民族的摇篮,资源丰富、人口繁盛,也是历史上中国的纺织重地,其产业优势始终存在。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纺织工业部提出了“一五”时期全国纺织工业发展规划,确定河南郑州为全国建设的六大纺织基地之一,河南省积极采取“代纺代织、加工订货、以棉换布、统购包销”以及“发放贷款、调拨原棉”等政策,对河南纺织服装产业给予了大力支持,使生产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1953年至1957年,河南连续建成5个国有大中型棉纺企业,建设总规模约40万锭。
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河南纺织服装产业快速崛起,展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景象。纺织服装产业成为了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尤其是服装行业,映射着一个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文化水平。
1978年,河南省服装产值仅为20亿元,产量约2983万件;截至2018年,河南服装企业产值已达到3000亿元,产量达32亿件,分别是1978年的150倍、107倍。
40年间,河南服装产业走出了质效双提升的发展路径:致力于加大技改投资力度,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路线;实施集群化、集团化战略,稳步提高规模效益;加大改革力度,积极转化企业经营机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淘汰落后企业;实施科技兴产战略,提高技术贡献率,让服装产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也让社会看到了河南服装产业更多的可能性。
“十二五”以来,河南服装行业更是迎来了发展高峰期,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服装产能转移,河南省服装业产值从全国排名第13跃升为全国排名第6,成为中国服装生产大省。如今,河南服装生产加工企业约1.2万家,年产各种服装30多亿件,有“中国驰名商标”11家,“河南省著名商标”90余家;在产业集群上,郑州、西平、信阳、鹤壁、洛阳等一批特色服装园区和特色服装名镇初具规模,已经成为全国区域服装市场中心和重要生产加工基地。
此外,自2011年开始,河南服装行业结合行业特点和河南省经济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打造了“巧媳妇工程”。如今“巧媳妇工程”发展如火如荼,已在全省建成了“巧媳妇”卫星工厂6800多个,成功整合培训了70万留守人群成为服装产业大军,带动近20万贫困家庭脱贫,创造产值达300亿元,构建优质产能达1500亿元/年。
当下,河南已经成为服装经济全国增速最快的省份之一。服装固定资产投资也呈现逐年放大趋势。河南省服装业在满足人民需求、繁荣国内市场、安排劳动力就业、带动相关产业、促进城镇化建设、纳税和出口创汇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了河南省新的经济增长亮点。
河南服装正处在发展机遇期,究其优势,一方面,河南服装行业具有较大的国际国内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东部沿海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是趋势;此外,河南省本身也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如人力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市场带动优势等。未来,相信河南纺织服装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
万亿征途在路上
专访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会长李刚
本刊记者-董笑妍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世事变迁,中国纺织服装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的地位从未动摇;改革开放初期,东部沿海地区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下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执牛耳者,其中,服装产业功不可没;如今,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服装行业亦是如此,随着产业转移逐步深化、产业格局不断调整,河南或将成为中国服装产业的“明日之星”。
新世纪崛起,高起点发展服装产业
明日之星的崛起,要从河南服装产业的发展脉络讲起。“如今,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下属有五个专业工作部门,分别是‘巧媳妇工程办公室’、‘安家工程办公室’、‘品质提升工程办公室’、‘新兴市场拓展工程办公室’和‘产业联姻工程办公室’,这五个办公室的成立时间各不相同,但都与河南服装行业各阶段的发展诉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会长李刚对记者说。
纵观河南服装产业发展,作为“后起之秀”,真正站上历史舞台是在2000年以后。本世纪初,河南服装产业还多以“作坊”形态存在,单人单件或“小流水”是主要生产形式,而彼时,沿海地区服装产业早已步入对标国际的高效率流水线阶段。
意识到差距后,从2004年起,李刚每年分两批带领80余位河南服装老板奔赴九牧王、七匹狼、劲霸等沿海企业参观,“只有见识过现代化生产,河南服企才不会小富即安”。“改观念、长见识”成了河南服装产业觉醒的第一步,也为日后河南服装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打下了思想基础。
任何产业要健康发展都需要稳定的环境,当河南服装企业开始谋求更大发展时,用地问题便迫在眉睫。“当时服装企业都是租用民房做厂房,‘一年一搬家,两年三搬家’是常态,严重影响生产。”李刚回忆说,那时河南服协就开始为“拿地”而奔忙,这也是协会日后组建安家工程办公室的主要原因。
2006年,在郑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河南省第一个服装产业园在郑州市西四环外落成,如今这里聚集了梦舒雅、娅丽达等全国知名女裤品牌的生产基地。产业园一落成,其吸纳就业、低污染、高回报的优势便逐渐凸显,吸引了河南各级政府的广泛高度重视,随后在河南服协安家工程办公室的大力推动下,郑州、西平、信阳、荥阳等地的服装产业园如今已经接连落地,大力助推了当地经济发展,甚至在短短几年间成为了部分地区的支柱型产业。
吸取沿海服装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河南服装产业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不忘打造品牌,几乎同一时间,河南女裤的名头开始逐渐响亮。
“2006年,我们提出的口号是‘郑州女裤好,郑州女裤多,郑州女裤最时尚”,协会通过‘炒行业,树品牌,造环境,赢政策’十二字方针,让郑州女裤叫响全国。”李刚说,河南服协品质提升工程办公室就此成立,并逐渐步入正轨。
承接产业转移,河南服装面临大机遇
当时的河南服装产业,以女裤为先锋,着力于扩大规模、树立口碑,为随之而来的“百年机遇”打下了良好基础。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沿海地区人民生活水平飞速提高,“用工难、用工贵”问题第一次摆到了服装企业老板的案头,中国服装产业开始从“人口跟着生产走”,逐步转变为“生产跟着人口走”,产业转移势在必行。
2009年,“中国服装产业转移大会”在河南荥阳召开。“河南经济发展与服装产业的‘结缘’是历史的必然。”李刚分析说,对于沿海服装产业而言,河南作为中国人口第一大省,庞大而稳定的劳动力是最大的吸引力,同时河南政府的政策支持、产业补贴同样十分有利;对于河南而言,服装产业是带动能力强、吸纳就业多,不污染、不冒烟,富财政、富百姓、保税收的优质产业,且其易启动、生产灵活、回报快的特点,充分契合了河南政府实现“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李刚言简意赅地总结了服装产业的新定义:绿色的劳动密集型的先进制造业。
自此,河南服装产业以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为主,实现了质与量的全面提高。河南服协产业联姻工程办公室成立,其主要任务就是与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建立紧密联系,形成产业、技术、人才互补。
而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一个意外情况发生了,那就是劳动力短缺。“这个问题是出乎预料的,作为人口大省缺乏人力资源显得很不合理。”带着这个疑问,李刚开始走进乡镇村户深入调研。
对河南的人口构成进行分析后,李刚发现,河南在外务工人员的占比很大,导致大量妇女留守家乡,她们赋闲在家、没有社会身份、没有稳定收入,成为了“三无”人群。因此,“城镇缺员工,农村有闲人”成为了河南长期存在的劳动力结构性矛盾,同时也成为了一大社会不安定因素。
以产业发展促社会发展,河南服装有责任
如何调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调动留守妇女投入生产,成为摆在河南服装产业面前的另一道难题。2011年,李刚首次提出了“巧媳妇工程”,巧媳妇工程办公室成立,并于2014年在全省范围内展开。
巧媳妇工程以约10人为一组,组成小流水线,成员绝大多数是留守妇女,她们对针线活本就熟练,更有很多人曾经在外地服装企业打工,结婚后才回归家庭,生产易上手、效率高。
巧媳妇工程将车间搬到村头,承接附近服装企业订单。李刚分析说,现代服装生产流程,前道与后道可以实现自动化,但唯独中间的缝纫工序必须人工介入,因此,服装企业可以将前后两头放在公司,而将缝纫工序下包给巧媳妇工程,这样便解决了劳动力短缺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河南有130万人返乡创业,有600万留守青壮年妇女,这将是经济发展亟需的劳动力“富矿”。“巧媳妇工程是河南现阶段及未来10年内,都需要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李刚表示。如今,巧媳妇工程开展得如火如荼,据统计,到2018年底全省已经有6800个巧媳妇工厂,158个县区都有巧媳妇工程点,安置劳动力数十万人。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巧媳妇工程,其不仅助力了产业发展,解决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根本问题,而且将为维持社会和谐安定贡献力量。“生产劳动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习惯乃至价值观念。从就业开始,让数百万留守妇女更加积极地融入现代化、工业化生活,久而久之将对整个河南省的社会意识形态产生影响,促进河南省健康稳定发展。”李刚展望说。
实现万亿级产业规模,是河南服装产业的未来发展目标,巧媳妇工程、安家工程、品质提升工程、新兴市场拓展工程、产业联姻工程五大部门的具体工作,就是实现这一宏大目标的主要路径,河南服装产业已经在路上。
“实现万亿产业是个什么概念?意味着河南有300万以上产业工人在这个行业就业,有300万个家庭围绕行业生活,数十万甚至百万人不用再背井离乡去打工,百万儿童将不再留守、老人不再空巢。”李刚如是说,“打造万亿级服装产业是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