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小广告.jpg
时尚产业流通转型升级路怎么走?无锡这场圆桌会议带来实用指南
文章来源: 2024-08-22


  本刊记者-周榆清
  党的二十大全面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新篇章,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时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新征程,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技术+要素”成为现代流通和数字流通的融合基础,二者相互关联、全面融合,又进一步催生出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随着数字要素融入时尚流通领域,以融合发展、产业生态圈为基础的组织模式创新将成为常态,也对产业流通的现代化水平提升起到关键作用。
  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全力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时尚产业流通如何以质谋变,聚力发展?8月20日,作为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纺织服装流通专项基金资助的中纺流通大讲堂系列活动,2024 数智时尚产业流通高质量发展圆桌会议在无锡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商圈的代表,围绕时尚产业流通的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水元在主持时提到,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征途上,各地专业市场、商圈虽面临不同的挑战,却也各自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他呼吁大家在变革的浪潮中保持沉着与坚定,强化内在实力,扎实巩固基础,提升专业技能,并持续探索创新合作模式,携手共创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
  优势产业为行业发展添动能
  作为传统工业重镇,东港镇历来被称为无锡的“东门户”,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地理位置优势。中国(东港)双面呢交易市场总经理周裕翔介绍了市场的基本情况。他表示,双面呢以时尚高端、质地紧密、时尚飘逸的独特价值深受消费者欢迎,东港镇凭借其深厚的纺织工业传统,为双面呢产业提供了肥沃的发展土壤,并通过在纺织服装制造业的设计和生产优势,促进了双面呢产业的蓬勃发展。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东港镇招商中心副主任钱琛就东港镇经济发展情况作介绍。为聚集更多的高精尖企业,近年来,东港镇人民政府大力建设锡山区电力装备产业园、电子化学材料产业园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据介绍,东港镇现有规上企业237家,其中超亿元企业76家,超百亿企业2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家,主板上市企业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1家,形成了强大的经济底盘。会上,钱琛向与会嘉宾们发出诚挚邀请,呼吁大家积极参与东港镇的未来发展,共建互惠互利合作关系。 
  “江苏省服装行业聚焦高质量发展主线,持续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在国家宏观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国内外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的积极因素支撑下,今年上半年我省纺织服装行业供需两端延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纺织服装出口持续恢复,经济运行基本保持平稳。”江苏省服装协会会长龚慧娟指出,当前江苏省服装产业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在推进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技术成果转化、搭建平台载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协会积极引导纺织服装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在全国率先实施了智改数转。她表示,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能够促进市场发展,推动纺织服装行业的创新与升级,提升江苏数字时尚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迎接时尚产业流通带来的新机遇。
   深化“六力”模型,打造纺织流通新生态

  “关注人,聚焦专业化,实现差异化,追求极致化,充分满足人,全面满足人,我们才能在越来越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在‘去过度化’的后疫情时代,在未来商业格局、商业赛道、商业竞争过程中真正赢得先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会长徐建华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流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解读了新质生产力与纺织产业流通的深度关联。他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就是科技创新,要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面对行业从以往的数量型扩张到质量型提升的转型升级过程;与此同时,他呼吁专业市场商户和企业将关注焦点放在消费者需求的研究、把握和迎合方面,重点围绕材料创新、工艺创新、设计创新以及绿色创新,二批市场、集散地市场应围绕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渠道创新以及模式业态创新、体验场景创新,找到属于自己的市场空间和生存秘籍。

  他强调,商户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是要构建产品力、服务力、渠道力、科技力、文化力、人才力的“六力”模型。专业市场作为传统分销体制的流通渠道和重要的模式业态平台,是产业流通创新重要的孵化器、加速器、放大器和成果转化中心。产业流通融合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要通过思维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模式业态创新和管理服务创新等四个方面的创新,推动专业市场向供应链平台市场进化,打造内容平台、场景平台和供应链平台相融合、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相链接的生态系统。
   “实战经验”分享碰撞智慧火花
  在专题发言环节,来自全国各地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商圈)的代表们深入交流了在市场发展中的创新实践、成果亮点、竞争优势,以及所遭遇的挑战和问题,并且进一步探讨了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宏观背景下,市场(商圈)应如何与专业市场实现协同发展,分享了一系列创新性思路、策略和行动方案。这场富有成效的讨论为与会的各地代表带来了对时尚产业流通领域的新见解与实践方向。
武汉市硚口区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胡亚非
  经过40余年的沉淀,汉正街服装产业自成体系,以商会为纽带,产业链高度市场化,基本形成上下游全产业链闭环,但对照城市发展需要先进地区经验和省市主要领导要求,汉正街发展还存在市场产权较分散、市场管理参差不齐、城市更新任务艰巨等问题。
  因此,汉正街未来将继续遵循坚持政府主导,提升市场总体规划水平;把握大势,落实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总体要求;搭建合作平台,积极联动地、市、州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加大创新力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强管理联动,优化市场综合服务能力五大发展路径,重塑“对内搞活”新优势,为推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贡献力量。 
常熟天虹服装城管理有限公司董事 总经理徐为民  
  常熟天虹服装城市场一直以来将服务商户放在首位,注重公司专业管理团队建设、核心商户的培养,并不断与常熟服装城商圈的融合,为提升商户的经营环境而努力。
  面对商户可能出现的经营信心不足和观念滞后问题,作为市场管理者,积极转变服务理念。我们的管理团队成员不仅紧跟市场潮流,更努力成为行业内的意见领袖,即“网红员工”。针对商户在线下获客减少和线上转型难题,建立获客管理制度,鼓励并指导天虹600多家商户建立网络宣传账号,每日分享经营相关短视频,这不仅极大提升了商贸交易的效率,也显著增强了商户的经营信心。为了充分发挥二批市场的优势,配备一系列服务设施满足零售顾客需求,同时我们也积极推进渠道招商工作,以吸引更多优质的合作伙伴,共同推动市场的繁荣与发展。
意法商业集团副总裁郭福荣
  “原创原产”是杭州意法服饰城的鲜明特色。自2012年起,杭州意法服饰城便着手进行专业市场的服装版权备案工作,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商户的原创活力,而且有效解决了版权争议,为原创设计提供了坚实的保护。近年来,意法集团引导商户开展商标注册,支持商户维权,进一步维护了市场秩序和商户权益。
  积极组织商户参加国内外重大展会和活动,建立自己的设计师协会,成立“意法学府”进行销售、运营、穿搭、设计等全方位培训……我们通过多元化活动,深化市场合作,促进优势互补,实现精准对接,夯实杭产女装的原创力、设计力和渠道力,致力于走出专业市场创新发展的新路子,建立“意法”发展模式,最终为了实现一个目的——与商户共创共赢。
广州红棉中大门执行总经理杨志雄
  当前,广州市场面临电商的占比剧增,区域单品市场高速发展,物流、信息、电商导致市场充分竞争三大挑战。面对这些挑战,中大门与中国纺联流通分会共建“中大门时尚港产业数智化平台,坚持平台赋能,打造纺织服装4.0产业综合体,通过与抖音的战略合作,华南选品中心成功落户中大门,每年将举办超过100场的抖音活动,吸引逾万名达人现场选品,实现线上线下商贸资源的有效链接,推动线上与线下市场的深度融合;此外,中大门还建立了T11服装设计师品牌中心和城市之丘THE HILLS,这不仅打破了中大商圈“有面料无服装”的传统印象,实现供应链资源无缝连接,更是创新性地将时尚产业与生活美学商业街区相融合,优化了产业布局,带动商户、市场、行业乃至整个城市的“科产商文旅”融合升级发展。
重庆朝天门大融汇服装市场副总经理金鑫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传统批发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朝天门大融汇坚持批发与零售双轨并行的策略。在批发业务方面,我们以开放的姿态积极拥抱变革,不断拓展批发渠道,探索自营模式,使线上批发领域局面明显打开;在零售业务方面,利用自媒体提升品牌知名度,引入会员系统和零售服务品牌,组织专业培训,建立阿米巴式的经营小组,激发团队的创新性和积极性,改善顾客的购物体验,实现在推广、活动、服务等方面的转型升级。行业协会是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的桥梁纽带,希望未来朝天门大融汇能够借力行业协会的力量,推动市场实现繁荣新篇。  

  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秘书长夏令敏在总结发言时指出,要始终坚信纺织服装产业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光明前景的行业。消费方式的变化正在重塑产业格局,专业市场人要积极应对市场环境,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对于时尚产业流通转型,他提出三个方向:一是积极拥抱数字化,认识AI在设计领域的优势作用,并积极利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来提升管理和服务;二是推动品牌化发展,各地市场要抓住消费者对中国文化和东方美学的认同感,提升品牌影响力,抓住品质、设计、美感、服务、快速反应等关键要素助力品牌发展壮大;三是加强产业协同,各专业市场要通过相互学习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和优势互补,推动专业市场这一主体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为产业链中的关键纽带,纺织服装产业的流通环节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布局和生态环境,其间凝聚了数百万投身于创新浪潮之中的产业流通人的智慧和力量。他们的共同努力,助力产业在技术、商业模式以及产品方面的革新,并将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229892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